本报讯 (朱嘉林) 近日,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成功为一名高危左主干—前降支、左主干—回旋支严重狭窄病变患者进行了血管内超声指导下的冠脉介入术。手术采用经典术式DK-Crush,为一名75岁患者的左主干病变实施了完全血运重建,术后3天,患者恢复良好,症状消失,顺利出院。
据悉,患者胸闷气短、反复心绞痛已有一年多,这期间靠药物已无法缓解疼痛症状,遂来到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入院冠脉造影检查发现是冠状动脉左主干—前降支中远段弥漫性病变,最狭窄处为90%,左主干—回旋支病变,回旋支开口狭窄75%。冠状动脉左主干是左冠状动脉的“总开关”,70%以上的心肌血液都由此供应,该处位置重要,结构复杂,人称“生命线”,一旦狭窄堵塞,极有可能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引发心肌梗死,严重的直接导致心脏性猝死。
如何成功完成血管血运重建成为治疗的关键,根据冠脉造影结果,进行SYNTAX评分大于33分,首先应考虑选择心脏冠脉搭桥进行治疗,然而患者前降支全程弥漫性病变,冠脉搭桥手术的“桥血管落脚点”的位置不理想,且患者及家属拒绝冠脉搭桥。因此,经充分准备,心导管室主任全昌发团队精心为患者制定了周密的治疗策略及术前评估,由心血管内科副主任于刚作为术者、副主任何勇作为助手,在血管内超声(IVUS)指导下为患者的冠脉病变行介入手术(PCI)。
于刚表示,该手术是一例高难度、高风险的介入手术,患者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冠脉呈弥漫性病变,伴有钙化,病变位置涉及左主干前三叉,是一个特殊的血管分叉部位,因此,术中如果出现意外或发生支架内血栓会出现灾难性后果,故在做计划时要充分考虑这些状况以降低风险;术中操作应做到快、准、稳,对每一步操作可能造成的风险做到提前避开及预防。在血管内超声指导下,一帧帧图像清晰呈现,于刚快速仔细阅读图像,分析测量病变血管,狭窄程度、病变长度、斑块性质,准确选取支架规格,成功完成冠状动脉左主干、前降支、回旋支靶病变的介入手术。
术后血管内超声显示,左冠状动脉主干、前降支、回旋支血管狭窄解除,支架精准定位,大小与原血管匹配,支架膨胀充分,贴壁良好,远端血流好(TIMI 3级)。
据悉,血管内超声被称为透视冠状动脉“第三只眼”,是将圆珠笔尖粗细的超声探头送入目标血管内,超声探头在血管腔内360度扫描,将冠脉血管内病变“看”得更仔细,不仅弥补了仅靠肉眼分析病变程度的不足,还提高了病变诊断的准确性,更为冠脉介入治疗策略的制定、支架选择和术后效果评价提供了精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