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日本和澳大利亚原则性达成了一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防务协定。这份打着“互惠准入”旗号的协定一旦签署,澳大利亚将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同日本有共同防务的国家,这将搅动地区敏感局势。
这一协定经过了6年的谈判。作为美国的盟友,日澳越走越近,背后少不了美国组建“亚洲小北约”、遏制中国的图谋。舆论担忧,日澳防务协定一旦成形,将会成为日本与其他国家协定的模板,从而为地缘防务增加外部变数。
专家认为,日澳两国在经济和安全层面奉行两个不同的政策——一方面加入RCEP,一方面打造“准军事同盟”,对华政策的两面性将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也有观点指出,日本仍在观望美国新一届政府的政策走势:美国新一届总统上任后,将对其盟友给予多大力度支持,是否会回归类似奥巴马时期的“亚太再平衡”?
一份协定搅浑地区局势,背后更是牵扯众多。
打着“互惠”旗号 搞“准军事同盟”
据新华社报道,11月17日,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访问日本,同日本新首相菅义伟举行会谈,并在之后的记者会上宣布:“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防务条约《互惠准入协定》达成原则性协议方面,我们今天迈出了特别的一大步。”菅义伟也表示,日澳在“大框架上”达成《互惠准入协定》,凸显了“强力支撑日澳为地区和平与稳定作贡献的意志”,双方“将共同致力于实现自由开放的印度太平洋”。
《互惠准入协定》之前被称为《访问部队地位协定》,顾名思义,这是一份聚焦军事合作的防务协定。虽然改称“互惠准入”,但其实质内容并无二致。日本广播协会(NHK)介绍,协定如果生效,双方武装力量以共同训练为目的进入对方国家时将无需审查,携带武器、车辆装备的手续也将精简,日陆上自卫队与澳陆军的交流也将更为活跃。
英国路透社认为,上述协定意味着“日本和澳大利亚成为准军事同盟”,“一经签署,将是日本自1960年签署驻日美军地位协定以来,第一份类似协定”。
这份协定引发国际社会对于地区安全局势的担忧。“打着互惠和准入旗号的‘军事共同体培育器’。”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东北亚研究所所长笪志刚如此评价。他表示,协定的签署将为日本突破“和平宪法”、武装力量直接进入外国、护卫澳军武器等扫平道路。笪志刚指出,虽然此次两国由于司法制度等细节部分上的小分歧而未马上签署协定,但预计两国外交、法务等部门将加快推敲细节,力促协议早日落地。
另据澳大利亚广播公司报道,莫里森邀请菅义伟明年访问澳大利亚,以正式签署协定。
防务合作升温
日澳各取所需
本世纪以来,日澳两国关系进一步升温,提升至全面的战略安全和经济伙伴关系。双方防务与安全合作也不断提速。
2007年3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与到访的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签署《日澳安全保障联合宣言》。这是日本战后与美国以外的国家签署的首个防务合作文件。之后,在后勤、情报等领域,双方签署了一系列防务协议,日澳基本建构了机制化的防务合作体系。与此同时,两国高层防务交流频繁。
值得注意的是,菅义伟就任日本首相后的首个电话会谈对象就是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而非日本外交惯常的美国总统),莫里森也成为疫情下首位同菅义伟当面会谈的外国领导人。“这些显示出在日本外交频谱中,澳大利亚占有很重要位置。”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所副研究员张薇薇说。
张薇薇分析,对于澳大利亚来说,澳大利亚通过上述协定实现了同日本的深度防务合作,澳军可以更顺畅地使用日本的港口、军事设施等,显著扩大其军力投射范围,对地区安全事务产生更大影响力。
“亚洲小北约”能否成形?
张薇薇指出,日澳两国领导人在会谈后发表的媒体声明中,用相当篇幅指责中国、干涉中国内政,再次体现双方合作牵制中国的一面。“协定是试图强化美日澳印四边合作,打造‘亚洲小北约’的其中一步,围堵中国的意图不言而喻。”
事实上,拉拢日本、澳大利亚、印度共同构建所谓“亚洲小北约”,是美国推进所谓“印太战略”的长期战略构想。就在上月末,美国国务卿蓬佩奥与时任防长埃斯珀访问印度,参加了美印外长防长“2+2”部长级对话,讨论所谓“如何携手维护印度—太平洋安全与稳定”问题,并签署了新的合作协议《地理空间合作基本交流与合作协议》。与此同时,继2007年之后,澳大利亚今年再次与印度、美国和日本海军一起参加“马拉巴尔”年度海上演习,并出动主力战舰。
对于美国兜售的“印太战略”,中国坚定予以驳斥。据新华社报道,10月13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吉隆坡同马来西亚外长希沙姆丁共同会见记者时指出,美国所提出的“印太战略”,事实上是以“美日印澳”四国机制为依托,企图构建所谓印太版的新“北约”。这一战略所鼓吹的是早已过时的冷战思维,推行的是集团对抗和地缘博弈,维护的是美国的主导地位和霸权体系。相信各方都会对此保持足够的清醒和警惕。
在分析人士看来,《互惠准入协定》无疑给地区局势开了一个坏头。据英国《卫报》报道,英国等国也在等待日澳《互惠准入协定》的结果,该协定可能成为日本与其他国家未来协定的模板。另据《日本时报》报道,除了英国外,上述协定还可以作为模板,适用于加拿大和菲律宾等其他“潜在安全伙伴”。
对此,笪志刚提出一种担心:随着日澳等双边军事合作机制的增多,印太地区未来将出现针对中国的双边向多边、多边向同盟集团演变的地缘安保势力。“对此,中国需要未雨绸缪做好应对及反制,虚幻的和平愿望要不得,没有实力依托的反制同样不可取。”
中美之间摇摆的日本
路透社分析,虽然美国在亚洲的盟友支持“防堵中国”的大方向,但对于特朗普或蓬佩奥一些“过火”的外交言论及行动,它们并不一定完全买账。
日本共同社提出,日本从重视经济的观点出发,不想让日中关系恶化,澳大利亚与日本的立场存在明显不同。日本将关注美国新一届政府的战略,为保持与对华关系的平衡而绞尽脑汁。
从另一个角度看,在经济领域,几乎在日澳《互惠准入协定》达成原则性协议的同时,《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也刚刚签署。这一有中国、日本、澳大利亚等15国参加的自由贸易协定,被认为是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重大里程碑,为推动区域乃至世界经济复苏注入了新的动力。
张薇薇认为,经济和防务领域的两个协定显示了日澳两国执意在经济和安全层面奉行两个不同的政策。“在经济层面,它们希望搭乘亚太经济圈的快车,共同分享经济繁荣的大蛋糕。但是在安全层面,它们仍然固守旧式同盟思维,排斥地区整体安全与合作安全的理念。”
事实上,长期以来,日本政府在防务领域上与美国保持“步调一致”,同时出于经济利益发展对华经贸合作关系。特别是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对于奥巴马时期的“亚太再平衡”不再提及,加之美国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面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日本更需要缓和中日关系、加强双边经贸来应对。
“中日关系在2018年以后重新回到正常轨道,除了中日双方推动,美国的压力客观上助推了中日关系走近。”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黄大慧认为,在后安倍时代,日本需要重振经济,必须同东亚国家进行合作。而这种经济和防务上对华政策的两面性,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不会发生变化。“面对这样的日本,我们应加强同日本在经济领域的合作,避免日本进一步倒向美国。随着中日两国的国力发生明显变化,主动性更在于中国方面。”
(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