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思远 通讯员 文兰 曾小艳
从南岳衡山全域旅游服务中心出发,沿着景区公路前行约4公里,就来到了南岳区南岳镇延寿村。这里竹林沙沙,流水潺潺,鸟鸣啾啾。走过蜿蜒整洁的乡间山路,沿途一处处农家精舍展现在游人面前,它们远离城市喧嚣,亲近自然山水,原始的农耕体验,田园的采摘乐趣,野菜的独特芬芳,民风的淳朴善良,不仅能勾起心灵往事和回忆,更能让人尽享自然的放松和惬意。
“借着全域旅游越来越旺的‘东风’,每年来这耍的游客多的很。”坐落该村的依山傍水庄园老板朱凤开心地说道,“国庆还没到,我们的房间就被预定完了,‘双节’黄金周期间,农庄纯收入达1万余元。”据悉,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长假,给延寿村的150多家农家乐、民宿带来了丰厚的收入。近年来,该村依托生态旅游资源,找到了适合自身发展的好路子,村民在家门口吃好了“旅游饭”。目前,该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万余元。
靠山吃山,还得生态为先
“在虫鸣鸟叫声中被唤醒,迎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呼吸着充满负氧离子的新鲜空气,洗涤着来自大城市的急躁与喧嚣。坐在山间小院,温一壶热茶细细品味,享受‘静听花开花落,坐看云卷云舒’的悠然生活……”在延寿村的一处民宿里,来自广州的游客范先生闭目摇头晃脑,向记者描述是如何开启悠然的一天。
记者注意到,村里的民宿房前屋后种满花木,与山林相映成辉。时不时能看到背包游客走进民居,咨询路线或办理入住。
“我们村共401户,有156家农家乐。”村党总支书记李运林告诉记者,因为身处景区,村内的农家乐生意都还不错。
但在两三年前,这些农家乐还相对低端、没有特色。高品质的旅游服务才能持久发展,为了提质,村支两委先后前往其他成熟景区调研考察,引导村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家乐。
村民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在原住房的基础上依托自然环境,将小桥、流水、清风、翠竹、木屋进行完美结合。一些“有想法”的年轻人,相继打造出“阳光房”“月亮房”“智能房”之类特色鲜明的农家乐,房前屋后精心打扮,颇有格调。他们还邀请行业专家前来指导培训,提升服务质量。
品质越来越高,服务越来越好,生意自然会更火爆,但也会产生更多的生活垃圾和污水,怎么办?
“靠山吃山,但要生态为先,绝不能为这里的秀美山水增添‘负担’!”村主任延长庚告诉记者,现在村民的环保意识都很强,对家园倍加爱护,村内的生活垃圾早已实行统一清运处理。今年,在南岳区委、区政府的帮助和推动下,延寿村的污水收集处理工程已经立项,全村的生活污水将被统一收集处理。
富了口袋,更要“富”脑袋
“感谢大家帮忙找回我父亲,这趟南岳之旅让我倍感温暖!”前不久,一名游客来到延寿村村部,感谢村民们帮忙找回走失的70多岁的父亲。
原来,游客的父亲早晨在一家农家乐外出爬山散步,因为多雾看不清路,且间歇性神志不清,不久后便迷路。村民旷小中在家附近发现老人后,立即在村微信群里发布照片和信息。得知信息后,村民们通过微信群,在村内农家乐开展“地毯式”搜寻。1个多小时后,终于找到老人亲属。
为游客提供旅游服务,是村民的“日常”。“虽然大家富了口袋,但更要‘富’脑袋。”李运林说,延寿村将游客视作“上帝”,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提升自己的形象,才会有更多游客前来。
如今,村民们都有这样的意识,积极争做名山文明人。全村64名党员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脱贫攻坚、创文创卫、旅游服务及各类宣传等活动。在党员志愿服务队的带动下,一支130余人的“衡阳群众”志愿服务队又组建起来。
李运林介绍,近几年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全村党员的学习教育,党员想在前、干在前,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越来越凸显。
经营农家乐的党员纷纷在家门前贴上“共产党员户”标牌,亮出党员身份。村里定期对“共产党员户”的服务进行打分评选,优胜者则可以张贴“共产党员示范户”。
在“看山一半”农家乐门前,贴了一块“共产党员示范户”标牌。经营者聂文华告诉记者,如今,这个标牌成了他家农家乐的“金字招牌”,“游客看到这块标牌,就很放心到我们家住宿、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