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白云,绿树成荫,夏风拂过,吹来丝丝清凉。山的一端,16岁的罗文奇正坐在轮椅上,翘首企盼。
距离上次送教已经有大半个月了,罗文奇清澈的眼睛里散发出对知识的渴望,对老师的想念。
“妈妈,老师怎么还没来?”
“老师很快就到了。”
“妈妈,我们去……门口……等老师吧!”
妈妈抱住儿子坐上轮椅,推着他出门。
罗文奇的家在衡东县高湖镇瑶泉村,是镇上有名的贫困村之一,这里四面环山,位置偏远。
今年16岁的罗文奇,出生时因缺氧导致脑瘫,不能像正常人一样走路,更不用说蹦蹦跳跳,甚至连稳稳地坐着对他来说都是件不太容易的事儿。四肢僵硬的他生活不能自理,更不能上学。2017年,送教上门活动让胡志愿与罗文奇结缘,建立了师生关系。
三年来,胡志愿老师每次去都给他讲有趣的故事,带他一起做简单的游戏。罗文奇也习惯了有这么一位老师,甚至是期盼老师的到来。每次听说老师要来,都要家人推着轮椅,早早在门口等候。
在罗文奇小的时候,父母并未放弃对他的治疗,只要听人家说哪里可以医治,就抱着他往哪个方向跑。他们辗转了河南、广东等多处地方,不知坐了多少趟车,走了多远的路,病没治好,却让原本就不宽裕的家庭压上了沉重的山。懂事的罗文奇,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一直控制着自己的饮食,控制着自己的体重,也减少了上厕所的次数。
胡志愿老师第一次去他家的时候,罗文奇眼睛闪现的光是那样耀眼,那是对老师的敬畏,对知识的渴望。
虽然罗文奇很渴望学知识,但由于自身缺陷,他也会产生抵触情绪,不配合老师教学。胡志愿老师用足够的耐心,积极引导。
“我教给他简单的知识,他学得虽然吃力,却津津有味。他学东西学得很快,记忆力也十分好,我教给他的东西,他几乎都能够准确辨认并且能读出来。”胡志愿说。
看着儿子的日益进步,感受着儿子的日渐欢喜,妈妈的笑容也越来越多。胡老师告诉我们,由于孩子没有上过学,坐不了多久就会坚持不住,想玩手机、看电视,每次只能和他做简单的游戏引起他的兴趣。“后来我开始转变思路,孩子学不会的不再教,寻找孩子的兴趣点和能改善提高的地方。他喜欢捣鼓手机,我们就拿手机和他一起玩一会游戏;他喜欢涂鸦,我们就带着他感受五颜六色。”
“寒来暑往,这项工作我已经坚持了三年。虽然教这样的孩子,说的话比教正常孩子多得多,费的心也多很多,但是我的送教工作得到了家长的支持,让罗文奇在语言能力和社会生活适应能力上都有了进步,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温暖,给孩子带了快乐,对我来说,这就足够了。”胡志愿看着笑得合不拢嘴的罗文琦,说出了她的想法,“给特殊孩子多点关心、多点爱,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教育的机会,我会一直努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