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附草的名字有几十个,分别体现其不同的特点。因其多生于荒地、路边、沟边或田间向阳处,故谓“地沟草、田头青”。其状骤看如抽苔开花的韭菜,故名“野韭菜”。叶子细长,环生于茎的两端;长长的茎,呈三棱形,所以叫“三棱草、三楞草、旱三棱、三稜草”。顶端如被风吹得翻转的伞,连布也没有了,剩下的伞骨就是分蘖的侧枝,所以名“张罗草、回头茎”。枝端结复穗,初如绣球,渐长如戟,所以称“水巴戟、野菊头”。穗上有两列鳞片,初为绿色,渐作紫红;如丝般的白色小花,就开在鳞片间;结出的小坚果,也是三棱形,如细小的圆钉。真正具药用价值的是它的块茎,附生在根部,呈椭圆形,如米粒一般,外面紫黑,长有毛,故称“猪荸荠、夫须、铁疙瘩草、雷公头、地毛、芋仔草”;全草虽然都有香气,但最香的还是块茎,“香附子、香附米、雀头香”就是由此来的;或叫“苦羌头、姜苗子”,也是指其香如姜而味苦。
它的生命力特别强,繁殖快,与作物争肥,拔除时,其块茎会留在地里继续生根发芽,所以号称“死不了”,居恶草之首,但却是疏肝、理气、解郁的要药。李时珍《本草纲目》称其“乃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主治经行腹痛、月经不调等妇科病,因此被称作“姑娘草”。
可能是因为它的理气、解郁作用,在民间传说中,被演绎成受天大冤屈的女子。如安徽砀山一带传说:有个美丽善良的姑娘叫索索,身上天生奇香。有一年大旱,索索嫁到黄河边的一个茅庄。不料这里正闹瘟疫,人人胸闷腹痛,唯独索索一家安然无恙。索索丈夫猜测是因为她身上的香气所致,便让她外出为众人治病,没过几天,就帮村民治好了。这么一桩大善事,却被传闻成:“……索索每到一家,就脱去衣服,让大人小孩围过来闻……”。丈夫觉得受到了奇耻大辱,两人为此争吵不休。终于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丈夫失手害死了索索。名声不好的女人入不了祖坟,丈夫将她草草地埋在河边。不几天,她的坟头长出几缕小草,窄窄的叶,挺挺的茎,蜂也围,蝶也绕,有人说:索索风流,死后也招小虫子。丈夫听后,挖地三尺,把尸骨深埋。可过了一段时间,小草又冒出,依然招蜂引蝶;丈夫又去挖又去埋,可草越挖越多,越埋越旺。于是人们后悔了:索索死的冤屈,千万不要再挖了,将来万一再闹心口痛,说不定这草能治病……直到今天,尽管药名改叫香附子,可当地人仍叫它“索索草”。
故事反映了古代礼教社会下,“名声”是如何坑害女子的现实。但从人名上看,应该取象于香附茎的可以为“索”。其茎细长、韧性很好,如绳索一般,用途很广。古时单名“莎”,著名的词牌《踏莎行》,就是源于唐诗人陈羽《过栎阳山溪》:“众草穿沙芳色齐,蹋莎行草过春溪。”古诗词中,“莎径、莎庭、莎斋、莎阶、莎亭、莎野、莎斋、莎陂、莎洲”等屡见不鲜,可见那时莎草之盛;或称“莎衣、莎鞋、莎藉”,言可以为鞋、席、蓑衣。 “莎”所从“沙”,甲骨文作 ,从水少声。“少”本指沙粒;从“水”,既可指水边的沙粒;也可指用沙粒磋磨时的加水。其字族如“鲨”,表皮有珠文如沙;“ ”,碎麦如沙粒;是指沙粒本义。但如“挱”,摩挱;“娑”,盘旋舞蹈的样子;“ ”,纺织娘,振翅声纺车声;则指磋磨。“莎”,音义同“蓑”,王念孙《广雅疏证》:“蓑与莎同音,青蓑,即青莎也。”唐诗人许浑《村舍二首》即云:“自翦青莎织雨衣”。
或名“葔”,《尔雅·释草》:“薃葔,莎。”“葔”从“侯”,甲骨文作 ,从矢石声,指石镞。其字族取义多指石镞之状,如:“鍭”,箭头;“喉”,喉结鼓出如侯;“霰,河豚,受惊时即鼓起如侯;“瘊”,小疣子;“ ”,长形骨的顶端。可见,“葔”当指香附子的样子如侯。俗名“梭子草”,也当是指香附子的状如梭子。
香附草虽然号称“死不了”,但在那时,经过生产队的精耕细作、锄草积肥,竟不易得。一次周末放假,我与屋后山那边的同学同路,抄近道翻山回家,途经山边时,竟发现有那么一大片,真是欣喜异常!第二天清早,便同我母亲一起去挖回了一大筐,晒干也足有四五斤,能换回两三元钱,当时算是一笔不错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