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面一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0年07月07日 星期二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呆鹰岭土桥村:
城市的“菜篮子”“果篮子”
  ■文/周连武 图/张志伟

  每年桑葚成熟的时节,刘占魁和家人每天顶着太阳搞“接待”工作——很多市民慕名到他家建设的旅游扶贫点“桑葚开心农场”采摘桑葚。刘占魁通过桑葚“副业”每年可增收近10万元。

  刘占魁是蒸湘区呆鹰岭镇土桥村村民,年轻时肯钻、勤劳、能干,为家操劳,落下了一身病,老伴多病,儿子又有眼残,家里一度陷入困境,2014年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我要脱贫!”土桥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罗细森第一次上户时,老刘表达了强烈的脱贫意愿。

  肯吃苦的刘占魁,曾做过几年蘑菇种植,但是受制于技术,成效不是很好。对此,扶贫队精准施策,结合送科技下乡扶贫,聘请市蔬菜研究所技师上门指导,选送优良新品种。刘占魁家蘑菇产量大增,仅平菇一项,年收入达20余万元,被同行冠以“蘑菇大王”。

  此外,在扶贫工作队、村党总支的引导和支持下,刘占魁父子扩大桑葚种植面积,开辟新的增收点,将桑葚种植打造成旅游扶贫点,现已初具规模。刘家昔日的两层危房如今也变成崭新的三层楼房。

  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土桥村坚持以“基础先行、产业脱贫、政策兜底、共奔小康”扶贫总体思路,做到脱贫攻坚力量聚合、资金聚合、项目聚合,结合自身的区位优势和现有土地资源发展特色扶贫产业,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主打城郊蔬菜和水果基地,成为城市的“菜篮子”和“果篮子”。

  方向确定后,产业发展需要有龙头企业来带动。土桥村每项规划的产业都先引入一家龙头企业,上规模、成体量,方能带出成效。

  “我承包了300多亩地搞蔬菜水果种植,在农场工作的贫困户不仅一个月增收2000多元,同时我还向他们提供好的种苗和技术指导,让他们自己在家种植。”在土桥村根植近10年的衡阳市天易生态家庭农场农场主肖胜辉向记者介绍道,在扶贫队的支持下,农场成了城市商超、农贸市场的长期稳定供应商。

  近年来,土桥村通过创办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以腾达鳜鱼养殖公司为龙头,发展鱼塘面积至600亩;创办祥云种养专业合作社,发展采摘、农家乐;引进“创客”创办湖南华达生态田园公司、益嘉生态农业公司、天易生态家庭农场、鸿运翠冠梨种养专业合作社等特色农业,流转土地上千亩,种植生姜、蔬菜、四季水果,聘用贫困户种管,全村农旅结合、产业联动协调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产业兴,乡村兴。在产业做大做强的过程中,村民有了产业托底,脱贫更是水到渠成。如今,土桥村不仅人均年收入翻了好几番,贫困户52户132人已脱贫51户129人,今年将全部脱贫。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习近平给巴布亚新几内亚 布图卡学园复信
习近平向中国—阿拉伯国家 合作论坛第九届部长级会议致贺信
细致做好各项服务保障工作 让全市广大考生舒心迎考
压实防汛抗灾责任 全力确保居民和游客安全
快来为这3位衡阳人点赞
我市将建首个5G+智慧园区
编者按
城市的“菜篮子”“果篮子”
衡阳援疆队为援疆项目“加油”
衡阳日报版面一A01城市的“菜篮子”“果篮子” 2020-07-07 2 2020年07月0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