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面五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科主任医师陈卉:~~~
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科主任医师陈卉:~~~
2020年06月19日 星期五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科主任医师陈卉:
成长需要适当的挫折教育和生命教育
  ■本报记者   蒋文璇

  近日,山西中北大学发生一起学生坠亡事件。据校方通报,坠亡学生系该校软件学院18级学生,该生在课程补考中作弊,被监考老师发现并没收试卷,学生离开考场不久后坠楼身亡。

  近年来有研究指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用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自杀已成为15岁至30岁人群死亡的第一位原因,且呈低龄化趋势。现在的孩子,内心为何如此脆弱?这类事件的背后又映射了什么问题?对此,记者采访了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科主任医师陈卉。

  透过现象看本质

  压死骆驼的,并非是最后一根稻草

  “对自己生命蔑视,多少生命的消亡往往不是遭遇了世界上最沉重的打击,而是在一些不足挂齿的小事当中钻了牛角尖,迟迟走不出来。然后在本该灿烂如花的年龄里,选择了草草结束自己的生命,为人生画下戛然而止的句号。这些自杀事件背后的原因,可能比大家想象的复杂。”陈卉分析,自杀者选择自杀,我们看到的只是这个事件,真正自杀成功者的一手真实感想是无法获取的。但选择自杀的人,肯定是有这样或那样自认为强有力的理由。而所谓的理由,极可能是由生理、心理、社会三大因素造成的。

  生理层面:患有重大生理疾病,疾病让其备受折磨,所以选择用自杀来解脱自己;天生生理存在缺陷,如容貌的丑陋、五官不全、身体过于肥胖、智力低下等,这些人群因为自己身体不正常,所以心里会产生不满的情绪,时间久了就会变得越来越自卑,从而引发自杀意念;孩子成长过程中,家庭当中有过极端行为处理事情的样板,潜移默化影响孩子处事行为。

  心理层面:自我认知过低,承受能力很差,负罪感很重,从而产生自杀的想法。如山西中北大学的跳楼男生,他给母亲发短信说:“不要想我,我不配。”这男孩当时就是被状况困住了,造成自我认同感非常低,所以最后选择轻生。

  社会层面:对于青少年自杀事件,社会、学校和家庭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只关注学生学业成绩,而忽视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导致青少年心理异常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一些自杀迹象没能被及时发现而酿成悲剧。与此同时,畸形不良的家庭关系会给人留下长期的阴影和恐惧,造成孩子心理不健康。或者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孩子留守在家,家庭教育的缺位,亲情关爱的缺失,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 

  陈卉表示:“因身体的缺陷受人嘲笑,学校、家庭忽视心理素质教育,心理问题得不到疏解……其实,压死骆驼的,并非是最后一根稻草,而是之前累积的每一根。”

  孩子的成长过程

  需要适当的挫折教育和生命教育

  陈卉表示,迎接生命中的风雨,是生存于世的自然规则。作为父母,不仅要教会孩子如何行走于世,更要让孩子知道,如果突遭风雨、深陷泥泞,要如何爬起,再次出发。只有经受过生活压力的人,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才更容易适应环境。反之,一直顺风顺水,没有经历过挫折和压力,则如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生活的风吹雨打,受不得一点的委屈和挫折,稍不顺心就哭闹不停。往后一旦离开“温室”的保护,在面对挫折时就感到无所适从,哪怕是小小的挫折,都会被无限放大,甚至会因为接受不了打击而一蹶不振,从而选择自杀。

  “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并不是给孩子制造挫折,是让孩子独自去面对挫折。”陈卉强调,那些刻意安排的挫折和磨难对孩子来说未必能够提高抗挫能力,反而有可能让孩子变得更加自卑、敏感,或者脾气暴躁。所以,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父母通过鼓励、引导的方式,在孩子情感上、认知上、思维方式上给予全方位支持。

  陈卉提醒,在对孩子进行抗挫折教育的同时,还需结合“生命教育”。孩子们之所以如此轻生,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生命的可贵与美好,更是因为缺少了对孩子的生命教育。所以,适当的挫折教育和生命教育,对成长中的孩子来说,其实是一种良好的教育补充。

  提升孩子心理素质

  应从六个方面入手

  孩子一遇挫折就“玻璃心”,说明孩子的心理素质不达标。关于如何提升孩子的心理素质,陈卉说:“应从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营造良好氛围、开展关爱行动、提升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这六个方面入手。”

  陈卉解释,一个功能良好的心理结构,最重要的来源是父母的人格。当父母面对挫折时所做出的反应,极有可能会影响孩子以后面对挫折的态度。如果父母面对挫折时,抱着一个乐观的态度,那么孩子在对待挫折时,大部分会像自己的父母一样豁达。同时,在温馨和谐的家庭中,孩子会觉得幸福;在气氛紧张的家庭中,孩子会感到压抑;家庭环境给孩子造成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生活、学习等方面,更会体现在心理健康方面。所以,营造融洽、和谐的家庭氛围,十分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促进内化的过程。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家长的事,学校和社区也应共同参与。”陈卉坦言,一些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服务流于表面与形式。例如,有的学校和社区虽设有心理咨询室,大多用来应付检查,几乎不开展任何形式的专业心理健康服务。还有些学校不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只管分数不管学生心理,学生心中充斥着“成长的烦恼”却不知该如何发泄。

  “可见,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开展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落到实处是关键。”陈卉表示,社区、学校应定期培训专业人士,提高社区、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对社区、学校里发现的心理行为问题与精神障碍者,展开早期识别与干预。同时,学校也可借助校外力量,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服务。

  陈卉呼吁:“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携起手来,创新儿童青少年生命、心理教育,帮助儿童青少年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促进广大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吕梁新传奇
成长需要适当的挫折教育和生命教育
衡阳日报版面五A05成长需要适当的挫折教育和生命教育 2020-06-19 2 2020年06月1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