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水口山金信铅业有限责任公司电铅车间,空气中四处弥漫着呛鼻刺眼的酸雾,稍有不慎,就会被浓酸灼伤。装出槽配酸班组的工人全副武装,在余鹏的指挥下,平稳地将空中吊装的析出铅校对好方位,落进电解槽,通过电解液进行电解。
余鹏是班组长,扎根生产一线已19个年头,从一名普通民工成长为行业技能创新人才,取得众多优秀成果,多次被公司评为优秀先进个人,并在2015年获得“全国优秀农民工”称号。今年,他被推荐为全国劳动模范人选。
“细节决定成败。在生产过程中,每道工序、每一步操作都需要认真对待。”余鹏告诉记者,他每天坚持对每批入槽精铅成分进行分析,并适时调整电解液药剂配比的用量及浓度,确保电解后电铅产品质量达标销售。
在工作中,余鹏发现车间的产量时高时低、参差不齐。为了摸清铅电解配酸原理,他通过钻研相关书籍,查阅资料,对铅电解工艺知识有了深入了解,摸清了产量不均衡的原因,并凭借自身过硬的技术,尝试优化工艺流程。
2012年中旬,他向公司提出“压滤系统改造”合理化建议。公司组织技术人员与余鹏共同考察探索,确定实施“压滤系统改造”。在压滤系统试生产过程中,通过余鹏的工艺调节,阳极泥含铅、黄丹粉添加量都显著下降。至2013年4月压滤试生产结束,阳极泥含铅由原来的18%—20%下降到9%;压滤后洗水回收的铅离子量能完全补充电解液损失的铅离子量,做到不添加黄丹粉。
同时,余鹏研究调配的电解液中的硅氟酸单耗,由过去的7公斤/吨降至3.5公斤/吨,每年为公司创效100多万元,业绩考核指标领先国内同行业水平,并以电铅纯度99.998%超国标的质量标准而享誉中外,所生产销售的“水口山”牌电铅,也一举成为国际出口销售的免检产品。
“余鹏用技术为企业创造了很大的效益,而且还带动一帮人跟着他学技术。”水口山金信铅业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徐荣华对余鹏称赞有加。余鹏主动挑起车间员工技能培训的重担,有针对性地对员工进行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
公司不断发展,对技术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我愿意把我所掌握的技术传授给更多的工人,为公司创造更大的利益。”余鹏表示,以后还会继续努力钻研,扎实工作,在学习和创新的路上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