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面五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0年01月13日 星期一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惩戒教育应从家庭开始
  ■肖功外

  近些年,有关学生戮师或自杀的惨案时有发生,在刺痛我们神经的同时,也让我们诧异:这些学生为何如此凶残或脆弱?更让人唏嘘不已的是,这一个个鲜活生命的瞬间逝去竟是因为老师或家长的几句批评或一次不伤肌肤的惩戒教育。惩戒教育怎么就成了夺走这些生命的最后一根稻草了呢?事实上,校园悲剧的频繁发生并非惩戒教育惹的祸,而恰恰是因为学生从小在家庭中太缺乏惩戒教育了。家庭惩戒教育的缺失导致这些学生“自尊心”膨胀,心理扭曲,人格缺失,不能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和必要的惩戒,最终恩将仇报或自毁性命。这一桩桩血案在反复警示我们:惩戒教育不可无,惩戒教育要从家庭开始。

  惩戒教育能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

  是非观的形成是从一个人的幼年时期开始的。《三字经》开篇有云:“人之初,性本善,苟不教,性乃迁。”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应当尽早肩负起教育孩子的职责,给孩子上好立德树人的第一课。首先,父母应教给孩子为人处事的道理,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要择善而行,“勿以恶小而为之”,逐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然而,不是每个孩子都是让父母省心的乖乖娃。有的孩子性格鲁莽,行事莽撞,对于这类孩子,父母应果断采取必要的惩戒手段,让其长记性,长心智,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犯错就要改错,否则就要受罚的道理。这样,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渐渐就会树立正确的是非观。进入校园后就能自觉遵守校纪校规,即便犯了错误也能正确认识错误并虚心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

  惩戒教育能让孩子心生敬畏感

  孩子的敬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生活经历中逐渐形成的。但我们也常常看到一些胆大妄为、无所顾忌的另类孩子。这些孩子缺少的就是敬畏感。这都是溺爱和娇惯造成的,是惩戒教育缺位的后果。俗话说,棍棒下出好人,指的是家庭惩戒教育的重要性。对于性情暴躁的孩子就要趁早严加管教,必要时就要拿起“棍棒”给他点颜色,这样,孩子对规矩和“家法”就会产生实实在在的敬畏感。一个敬畏“家法” 的孩子到了学校就会敬畏校纪校规,敬畏老师的批评和惩戒。如果父母对孩子疏于管教,对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姑息迁就,等到孩子的恶习养成,“翅膀变硬”再去扭转绝非易事,往往会弄得鸡飞蛋打。

  惩戒教育有利于提升孩子的心理素养

  一个人的心理素养直接影响到他为人处事的态度和方式,也影响到他自己的幸福指数。惩戒教育能对孩子心理素养的提升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古语云:“惩者,正其心也。”当孩子在接受惩戒教育时,内心会受到强烈的触动,在反省过错的同时,还会悟出一些人生法则,心智得到启迪,心态得到历练,心理承受力增强,整个心理素养得以提升。孩子一旦有了很好的心理素养,就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处事就能做到理性平和,既不狂妄自大,也不妄自菲薄,内心充满正能量。而现在有些学生,心理素养令人堪忧,不能正确对待学习的压力,往往因为一次考试失利而惶惶不安;也不能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教育,遮遮掩掩,甚至以死相胁,成了教师不敢招惹的危险学生。还有极其个别学生甚至患有严重的心理疾病,遇到挫折就会彻底崩溃,最终采取极端方式走上一条不归路。

  如果说激励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需要的“营养”,那么,惩戒教育就是给孩子“治病”的一剂“良药”,二者相辅相成。学校应给惩戒教育一席之地,家庭更要把惩戒教育这根“棍棒”常挂在墙上。这样,孩子就会更健康,家庭就会更幸福,校园就会更和谐,社会就会更文明。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坚守农村教育23年,他倒在工作岗位上
让课堂因互动而精彩
两赛项首次取得 国赛选拔赛参赛资格
吐少年心声 展学校风采
惩戒教育应从家庭开始
衡阳日报版面五A05惩戒教育应从家庭开始 2020-01-13 2 2020年01月1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