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许 珂 图/本报记者 黄 沐
《红楼梦》中的薛宝钗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高手,要不然不会才进贾府不长时间,便使“阖家上下,无不称赞”。风头盖过林黛玉。那薛宝钗有什么方法,让自己在人际关系盘根错节的贾府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人物?没有特别的原因,她的绝招就是“对待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或者说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比如,她对待以贾母为代表的贾府上层的态度,是讨好逢迎;对待史湘云、贾惜春等人的态度,更多的是体贴入微的关怀,给予帮助;对贾环母子是迎合不冷落,对手下的小丫头子严格要求;对林黛玉最有意思,是去其傲气降服。
A
A
家境的变化让她“老道”起来
其实,一个人的处世态度,不仅和天性有关,还和自身遭际有关。
薛宝钗出生在本是书香继世的家庭,父亲在世时,令其从小读书识字,接受封建文化道德的教育熏陶。薛家又是皇商,十分有钱,但薛宝钗幼年丧父后,哥哥薛蟠在母亲的溺爱纵容下,又呆又霸,经营上一窍不通,后来又犯了死罪,打官司花去了大量银子,遂使家道衰落。
薛宝钗这种生活处境,使她“自父亲死后,见哥哥不贴母怀,他便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指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解劳。”于是使得她接触世面多,取得了最初的生活经验。加上从小根深蒂固的文化教育熏陶,封建思想意识已经渗入到她的灵魂深处,使她处处遵循着封建主义的做人标准,以致失去了少女通常的天真和单纯,表现出一种成年人的稳重和世故。于是,她年龄不大,却比较“老道”了。
期间,薛宝钗因入京待选“才人赞善”而寄居在姨母王夫人所在的贾家。这贾家是皇亲国戚、开国元勋的后代,不过到了这时,尽管外表显赫,内里已经十分腐烂。这个家族内部矛盾重重,无论是父子、母子、兄弟姐妹、姑嫂妯娌、夫妻嫡庶以及宗族亲戚之间,都处在复杂交错的利害关系之中,彼此机心四伏、互相谋算,到处勾心斗角,充满着猜忌和倾轧,甚至把一部分奴婢也拖进互相倾轧的旋涡。
显然,贾家的前途,对薛宝钗自然是休戚相关。她必须协助配合封建家长,去挽救贾家“运终数尽”的颓局。但薛宝钗毕竟只是亲戚,寄居在关系这样复杂的大家族环境里,她必须做到四面周全、八面玲珑、委曲求全、随机应变,精心处理好上下左右、老幼尊卑各方面的关系。
而从她处理各方面的关系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她安分随时、冷静达观、“小惠全大体”的处世心态。
B
“会做人”是薛宝钗的性格特点
薛宝钗初到贾家,为了使自己站住脚,必须先得取悦于贾家各位家长。贾母是整个家族的大家长,封建宗法制度和伦理道德使这个“老祖宗”成为这个家族里最受尊敬、最有势力的人物。谁要是得到她的喜爱和宠信,自然也就成为有地位的人了。
在《红楼梦》第二十二回中,宝钗过生日,就专点贾母爱吃之物和爱听之戏,引得贾母更加喜欢她了。这个细节素来被人们认为是逢迎拍马、媚上讨好,而当我们细细品味文中的两个细节,就不难看出宝钗的机敏恭孝、用心良苦。
其中一个细节:贾母自见宝钗来了,喜她稳重和平,正值他才过第一个生日,便自己捐资二十两,唤了凤组来,交与她备酒席……贾母的上房摆了几席家宴,并无一个外客,只有薜姨妈、史湘云、宝钗是客,其余皆是自己人。贾母是主人,且自拿钱与宝钗作生日,本就识礼守分的宝钗自然是“客随主便”,怎好一味依着自己的性子来,“喧宾夺主”呢?倘若执意推让,反而矫情生分得会让贾母不悦,不如依着老太太的口味嗜好点上几样菜几出戏,落得大家共同开心。贾母是长辈,宝钗是晚辈,正所谓“孝顺孝顺,三分孝七分顺”,晚辈在与长者的交往中,尽可能的满足其喜好,这便是孝顺。
宝钗的乖巧、柔和、孝顺、善解人意是众所周知的。而她在贾母面前,总是表现得温厚贤淑、端庄稳重、罕言寡语、安分随时,使得贾母多次夸奖她说:“千真万真,从我们家里四个女孩儿算起,都不如宝丫头”;“我看宝丫头性格儿温厚和平,虽然年轻,比大人还强几倍……心胸儿、脾气儿真是百里挑一的。”
对于其他长辈,宝钗也是很顾及她们的心理。在《红楼梦》第三十二回,王夫人逼死了金钏儿,薜宝钗却察言观色开导王夫人。她在金钏儿死后对王夫人所说的一段话,常常被人误解为是冷酷无情的内心表现,但其实却是一种非常实在的体贴:王夫人当时对金钏儿坠井感到十分自责,这时宝钗再表现出对金钏儿的同情和怜悯显然不合适,所以她的第一反应是置疑“自杀”这一说法,以一句“怎知不是在井边傻玩失足掉下去的?”打开了王夫人的心结,然后对于金钏儿不珍惜生命的做法做出评价“不过是个糊涂人”来进一步减缓王夫人内心的内疚感。
王夫人在贾府也算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精明的薛宝钗当然会牢记在心。领导并非“万能”,也有遇到麻烦的时候,主动请缨为领导排忧解难,灵活自如,领导自然对你刮目相看,赏识有加。
从以上两个细节可以看出,宝钗既保持自己的清高、洁身自好,宽厚豁达,又深谙世道人心。“会做人”的确也是薛宝钗的性格特点,这与她“温柔敦厚”的外露特征相融合,使得她为人人所夸赞。宝钗安分随时,察言观色,“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为人处世原则,让她凡事不像黛玉一样用尖酸刻薄的话语指出,而是充耳不闻,装作看不见,只为心里明白也就罢了。
“中庸之道”是她左右逢源的法宝
C
大家都知道,赵姨娘是个不好相处且地位较低的人。然而,赵姨娘对宝钗也是称赞有加:“怨不得别人都说那宝丫头好,会做人,很大方,如今看起来果然不错。她哥哥能带了多少东西来,他挨门儿送到,并不遗漏一处,也不露谁薄谁厚,连我们这样没时运的,她都想到了。”
《红楼梦》中的赵姨娘是个小角色,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就好比与自己并没有太大利益冲突的那种人。对于一般人而言,赵姨娘这种角色是可理可不理的,但宝钗她却不这么认为,并没有这样消极对待,而是积极地应付,力争在不得罪她的前提下争取她的“支持”,可见薛宝钗的“中庸”处世之道是成功的,这种为人处世的魄力不可说不大。
再比如,她对自己的“情敌”林黛玉,很少使用正面攻战。她对于黛玉随时随地投过来的“枪箭”,总是忍让,而少还击。然而,这位“战略家”除了能从侧面围陷敌人以外,还懂得攻心的办法。
薜宝钗知道黛玉是一个口齿尖利而胸无城府的人,于是冷静地窥视着她的弱点。果然有一次,黛玉当众引用了《西厢记》《牡丹亭》的词句,被她抓住了机会。她将林黛玉叫到自己屋里去笑道:“你还不给我跪下?我要审问你呢!”黛玉笑道:“你瞧,宝丫头疯了!审我什么?”宝钗故意冷笑道:“好个千金小姐!好个不出屋门的女孩子!满嘴里说的是什么?你只实说罢。”黛玉不觉红了脸,便上来接着宝钗笑道:“好姐姐!原是我不知道,随口说的。你教给我,再不说了!”宝钗笑道:“我也不知道……所以请教你。”于是,宝钗说了一整套的做闺秀的大道理,把黛玉教训得“垂头吃茶,心下暗服,只有答应‘是’的一字。”
紧接着,这种折服工作之后,便是送人参燕窝给黛玉吃,以及种种对黛玉的温慰。于是,被她先立威后施恩所降服下来的黛玉便叫她做“姐姐”,叫薛姨妈做“妈妈”;还对宝玉表示,以前不该错怪了宝钗是“藏奸”;对宝钗从此不再设防了。
想想,就连敌人都支持自己,这需要怎样的一种人格魅力才能做到?这种力量简直就是无坚不摧。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如果能做到这种高深境界,那可就是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了。可见薛宝钗的“中庸”为人处世思想是非常成熟的,她的“中庸”为人处世技巧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可见她是很会做人,在人际交往中很是有一手,而所有的这些都是很典型的中庸思想。
此外,“宝钗扑蝶”是《红楼梦》中的一个非常典型的细节,这个细节也能充分说明薛宝钗的“中庸”为人处世策略。四月二十六日,大家在大观园里游玩,但林黛玉却恰好不在其中,薛宝钗自告奋勇“他们都在那里呢,你们找他们去罢。我叫林姑娘去就来。”途中遇到“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扑。”在跟扑无果的情况下,却“只听滴翠亭里边嘁嘁喳喳有人说话。”因此,薛宝钗听到了小红和坠儿的全部谈话,内容大体是贾芸如何捡到小红的手帕子,坠儿如何要求小红给她和贾芸谢礼。这个事情在今天实在算不了什么,但在当时因事关男女有别,却是十分敏感和严重的。为防隔墙有耳,小红突然决定推开槅子,导致宝钗躲避不及。
在这紧要关头,薛宝钗的“中庸”处世策略就起作用了:她一面故意放重脚步,一面故意笑着叫道:“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 “一面故意往前赶”,一面故意反问小红二人:“你们把林姑娘藏在那里了?”一面故意说林黛玉“别是藏在里头了”,接着又“故意进去寻了一寻”。这么多的“故意”,显然是有意而为之,以致于“谁知红玉听了宝钗的话,便信以为真”。如此高超的“金蝉脱壳”之计,以致小红无法不“信以为真”。当宝钗去远,便拉坠儿道:“了不得了!林姑娘蹲在这里,一定听了话去了!”坠儿听说,也半日不言语。二人真的开始担心“嘴里又爱克薄人,心里又细”的林黛玉倘或走露了风声的后果。
一个小小的手腕,就把窃听他人谈话的嫌疑转移到了林黛玉的身上。虽然,薛宝钗所用的手段有点不正确,但站在她自己的角度,对她自己的利益而言,这无疑是最好的决策,这也充分说明了她的“中庸”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