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26个老工业基地城市之一,近些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运筹帷幄之中,衡阳工业进行着华丽的转身——
一座城的复兴
新中国成立至今,工业文明一直在衡阳发展的血脉中流淌。
新中国第一套重力选矿机、第一台环境噪声检测器、第一台牙轮钻机、第一台连铸钢机、第一台井下铲运机……一系列的“衡阳制造”陈列在衡阳工业博物馆,再现了衡阳工业辉煌成就。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衡阳市的工业总产值占湖南省的28%,在全省工业领域一骑绝尘。“中华牌”锁具、“工农牌”手扶拖拉机、“芙蓉牌”手表、“湘江牌”自行车,都是名优产品和市场上的紧俏货。“那时候家里如果有一辆自行车,就能在小伙伴中间说得起话。”回忆过去,自行车厂的老职工都挺得起腰板。
衡阳智电客车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雁城牌”纯电动新能源客车正式上线运营后,许多市民坐上了161路的“雁城牌”新能源客车体验。“坐起来平稳,听声音也不吵。”这是衡阳本土品牌新能源汽车从此服务市民交通出行。
与此同时,比亚迪40万辆新能源汽车车灯项目随后投产……
半个世纪过去,曾经用双腿“驱动”的衡阳自行车产业,已经升级为千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
不仅如此,进入新时代,衡阳紧扣发展脉搏,大力开展产业项目建设,新能源汽车、有色金属、精细化工、纺织服装、新材料、全域旅游、轨道交通等若干千亿级产业集群在衡阳悉数落地,陆续建成投产见效,来势十分看好。
随着实体经济产业阵容日益壮大,衡阳经济发展也按下了“加速键”。今年上半年,继2018年全市GDP增速重回全省榜首后,继续稳居全省第一。
“一棵树”的壮大
耒阳市的百万亩油茶种植基地里,油茶树上的“金果”随风摇曳。
新中国成立70年间,耒阳两次被授予“中国名特优经济林——油茶之乡”称号,2018年种植面积稳居全国油茶第一县。但此前, 耒阳市的发展基础却以煤矿产业奠定,煤炭产量最高峰时达到830余万吨,税费征收最高达6.3亿元,是全市的财源支柱。“山上炮声隆隆、山下车轮滚滚。”多年索取,煤炭产业给耒阳生态带来毁灭性的创伤:满山难见绿、林地不存水、矸石堆成山……
改变,势在必行。“过去我们砍树撑井挖煤,现在种树等着结‘金果’。”20多年前,曾是矿老板的刘贱文,如今摇身一变为油茶园基地的庄主,经常骑着摩托在山上穿梭,看看自己一棵棵种下的“宝贝”。 从向地下索取,到脚踏实地种树,这无疑是这个产煤城市转型的真实写照。
“既要给耒阳生态一个强健的‘肺’,也要给矿区百姓一个绿色的‘聚宝盆’。”耒阳市委、市政府认为,耒阳的县域经济发展,只有汲取过去的经验和教训,落实新发展理念、追求高质量发展,才能实现凤凰涅槃。
近年来,耒阳市大力推进矿区复绿生态治理工程建设,推动油茶、果树等经济林“生态置换”工程。目前全市油茶种植面积达118万亩,2018年耒阳产茶油1.65万吨,年产值40.5亿元,4842户贫困户因此受益。煤矿由“十一五”时期的92个,调减到现在的25个(不含湘煤集团在该市的16个矿),煤矿产业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一个园”的崛起
湘南纺织产业园规划区内,一大片黄土地上,立着数台挖机和打桩机,露出地表的桩筒一个接一个,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
湘南纺织产业牛仔小镇项目包括环保设施园、服饰生产园两大部分。湘南纺织产业基地承接至少300家相关企业,项目总投资100亿元,达产后服饰年产量15亿件,年产值1000亿元,创汇160亿美元。
继被国务院确定为湘南地区中心城市之后,去年衡阳又跻身国家大城市之列,迎来重大发展机遇。作为全国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借此东风,正奋勇争当承接产业转移的“领头雁”。“牛仔小镇”只是“雁城”翱翔的一个缩影。
在前不久的市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投产活动上,15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或投产,总投资额逾118亿元。
尤其是近年来,全市通过“组团招商”“飞地招商”“股权招商”等方式,逐步形成“研发在东部,转化在衡阳”“总部在东部,制造服务在衡阳”的产业协作体系。
现在,已初见成效:上年,衡阳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1%,获得国省科技奖励11项,新引进21家“三类500强”1企业。
但全市上下并未知足,正以列入全国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湘南地区中心城市为契机,注重放大“过渡带”和“结合部”优势,在高质量发展中当好承接产业转移的“领头雁”。
(据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