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湖南省报业协会会长、快乐老人报社长赵宝泉
■本报记者 谢 丹
湖南省报业协会会长、快乐老人报社长赵宝泉认为,纸媒的出路是:由运营媒体到运营人群。媒体融合的本质是:运营影响力和影响的人群。
在纸媒下滑的大趋势下,隐藏着媒体的两个小趋势:内容的分众化,传播的精准化。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小即是大,任何一个分众,都会形成一个“大众”。
以快乐老人报社为例,报纸不做新闻做旧闻、不做大众做分众,紧紧抓住对纸媒有强烈依赖的分众——老年人群。在中青年审美占据主流话语权的大趋势下,老年人的阅读诉求和求知诉求是小趋势。
小趋势成就了《快乐老人报》的十年增长,使《快乐老人报》成为老人喜欢的报纸,并为报纸背后的人群服务,率先走出了把媒体作为单一产品的“老路”。这也为纸媒找到了一条出路:由运营媒体到运营人群。
沿着这一需求,快乐老人报社除办报外,又推出系列文化产品:专门为“新老人”服务的枫网微信矩阵,专门展示老年学员风采的《康颐·活过100岁》杂志,专门为老人出书的快乐人生出版事务所,专门为老人旅游服务的美时美刻国际旅行社,专门为老人定制产品的江苏快乐老人电商公司。
在做好线上的同时,重视线下,2017年推出快乐老人大学线下校区,到2019年9月,校区已近百所,学员超2万人。
深耕本土 坚持“内容为王”
——长沙晚报社媒体研究部主任、高级编辑刘先根
■本报记者 罗文鹏
“时代变了,思维不变,就要走向衰落。”长沙晚报社媒体研究部主任、高级编辑刘先根认为,媒体融合的时代浪潮下,“老报人”要改变传统办报观,以开放、创新思维办好媒体,积极向新媒体转型。
刘先根认为,市州报拥有地方主场优势,只要守住阵地、深耕本土,就能立于不败之地。市州报应努力将影响力渗透到区县、乡镇、街道、社区,充分利用媒体矩阵,在做好重大主题宣传报道之余,生产更多接地气、受老百姓欢迎的新闻产品。
“无论传播介质、新闻载体怎么变化,‘内容为王’永远不过时。”刘先根说,市州报在转型过程中既要创新思维,也要继续在内容上下功夫,让新闻更有可读性,更具传播力、影响力。
此外,刘先根建议,全省各市州报要加强横向融合、报团取暖,实现采编资源共享、经营资源共享,扩大湖南市州报的整体影响力。
“一核两翼”推动融合发展
——访潇湘晨报编委、编辑中心主任汪新华
■本报记者 唐海强
结合《潇湘晨报》近年来的探索实践,《潇湘晨报》编委、编辑中心主任汪新华认为,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一核双翼”。
“一核”就是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把导向管理贯穿到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并形成一套严谨、有效的体系。
“双翼”就是要内容深耕、平台突破,并实现双翼齐飞。信息过剩的时代,正是信息稀缺的时代,如何深耕内容,向受众提供刚需信息?这是媒体人的本行本职。平台既是信息的载体、推广的产品,也是新技术的风口。传统报业要以自我革命的勇气,积极对接、融入、利用新平台,借势而为。同时,新技术在改变大家的生活的同时,也在不动声色造就一些新的信息传播业态。这是创新者的机遇,关键在于谁能率先发现风口,顺势而为。
抢抓5G“风口” 迎接新挑战
——访三湘都市报总编辑张茧
■本报记者 姚永军
“《三湘都市报》在业内较早提出‘媒体融合’概念并付诸实施”,三湘都市报总编辑张茧向记者介绍,目前已形成覆盖报纸、PC网络、移动端传播介质,拥有传统图文、短视频、视频直播、无人机航拍、VR等全媒体内容生产能力的跨媒介、跨区域传播平台,实现了先网后报、移动优先发稿,并推出了一批优质的融媒体内容产品,先后获得中国报业融合发展优秀案例、湖南报业融合创新奖十佳单位等荣誉。
张茧表示,在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前,三湘都市报看准5G风口,将进一步强化新媒体平台内容推广渠道建设,在新湖南客户端、微博、微信、头条、抖音、快手等多家主流平台发力。同时顺势而为,打造视频内容生产能力,形成以1—5分钟短视频为核心产品,以视频直播为亮点,以微电影、宣传片为突破的产品结构,不断探索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报人的自身技能要融合发展
——访湘声报社社长、总编辑郭俊杰
■本报记者 唐海强
湘声报社社长、总编辑郭俊杰在接受采访时说,关于报业的融合发展,对于从业人员来说,既要有紧迫感、危机感,也要有自信、有定力。
首先,所谓的紧迫感、危机感,来源于一日千里的技术革新对传播格局的改变重组。内容产品怎么来适应基于新技术的传播渠道的多样性,同时要思考受众的兴趣转移,积极改造原有产品结构。
其次是要有自信,有定力。就是无论技术、传播途径、传播方式怎么变化,万变不离其宗的就是内容。
他认为,报业要走融合发展的道路,一个最基础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报人的技能融合。过去,报纸记者一个本子、一支笔走遍天下,今天,要求大家既能写文字稿又能拍照片;既能做幕后策划,还能走到前台去现场解说;既能写长篇的通讯大稿,又能做几秒、十几秒的短视频。
行业报纸必须要有特色
——访今日女报社社长张英
■本报记者 胡建军
“《今日女报》是省妇联主管、面向全国发行的女性生活服务类报纸。作为一家行业报纸,我们秉承‘凤眼看世界,见证她时代’的传媒理念,融合新技术,实行多种经营。”今日女报社社长张英表示,《今日女报》一直按照关注女性幸福、引导儿童成长、指导家庭消费的办报原则,发行量达20万份,在全国女性报纸中居首位。
张英指出,近年来,今日女报社走立体化推广模式,再辅以敏锐的互联网+思维和互动性强的活动平台,全面覆盖了湖南3400万名女性、1700万个家庭。目前今日女报社拥有《今日女报》《TOP旅行》杂志、凤网、今日女报微信矩阵、头条号、微博、抖音等30多个媒体平台的“今日女报全媒体方阵”,在数字化出版转型和媒体融合发展方面,占领先机,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之路。
办一张“会说话、会思考、会走路”的报纸
——访团结报社社长、总编辑田应明
■本报记者 唐翔
团结报社社长、总编辑田应明认为,“创新是报业发展获得不竭动力的源泉!”
近年来,团结报社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先后荣获中国报业协会媒体融合优秀案例,全国地市新闻网“十大最具创新力品牌”“ 全国新媒体100强”等荣誉称号。
田应明介绍,团结报社立志做一张会说话、会思考、会走路的报纸。为此,团结报推出了《今日十八洞》大型融媒体直播,至今已推出390期;推出《听见湘西》音频新闻和《身边视频》短视频。同时,改变了采编流程,在重大或突发事件报道上,除了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端发布等中央厨房式生产外,还进行了“前后互动”“左右联播”等创新性生产与发布,媒体平台从当初的一张网,发展到今天的湘西网PC端 、“红湘西”APP客户端、“湘西头条”微信公众号、“湘西网视”微视频、微博的“三微两端”全媒体格局。
从“办报人”向“办媒体人”转变
——访株洲日报社党组书记、社长赵先辉
■本报记者 罗文鹏
株洲日报社党组书记、社长赵先辉认为,报媒融合发展,首先应革新思维,要实现从“办报人”向“办媒体人”的转变。
结合株洲日报社近年来的实践,赵先辉认为,媒体融合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向内融、向深融,打通报纸、网站、客户端等内部媒体之间的阻隔,打破各自独立发展的格局。向外融、向上融,作为地方党媒,有责任、有义务把本地的好声音、好故事传播出去,要用好人民网、新华社、学习强国等全国性平台,主动入驻这些平台。借力这些全国性平台,今年株洲日报社打造的几个“爆款”新闻产品,所有信息阅看量都是报社发行量十倍以上。向下融、向宽融,党媒要积极抢占基层新闻舆论阵地,比如,株洲日报社将新闻电子屏安装到社区、农村以及城市公共自行车站点,第一时间传递党的政策和声音。
发挥专业媒体优势 打造科普融媒矩阵
——访湖南科技报社社长蔡建文
■本报记者 许 珂
面对汹涌而来的互联网大潮,湖南科技报社守正创新,决定建设湖南省科技传播信息化平台,充分运用微信、微博、客户端、网站等多种新型媒介与载体,搭建一个以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理念、普及科学知识为目标的科普融媒矩阵。
湖南科技报社社长蔡建文告诉记者,该社依托省科协关联的30多名在湘两院院士、140多个科技学会等得天独厚的科普资源,组建了全省专业、权威的科普产品制作、传播队伍——科普信息资源制作中心,打造独具湖湘特色的“科普湘军”;以新技术、新应用为引领,运用短视频、直播、动漫、H5、VR等多种形式,打造受众喜闻乐见的科普精品;按融媒体“一次采集、分类制作、定向推送、多端分布”要求,实现各类媒介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从而保证平台权威、专业、全面、精准、便捷。
媒体融合不是简单相加
——访湖南工人报社总编辑龙巨澜
■本报记者 向吟吟
湖南工人报社总编辑龙巨澜认为,媒体融合绝不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发展中,传统媒体借助新媒体的快速传播手段,新媒体同时吸收传统媒体的公信力。优势互补,既要做到最快传播,让群众第一时间接受到信息,又要做到传统媒体的深度和广度。
在具体实施中,要进一步做强传统媒体,做强自己的报纸,报纸是舆论主阵地、传播的主渠道,要树立主流权威,积极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借鉴成功和先进经验,进一步更新、深化媒介融合理念,拓展新技术新应用,为媒体融合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集采、编、摄、播于一体,并且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传播科技手段的多媒体记者队伍,打牢融合发展根基;增强政策支撑,拓宽资金渠道,加强有效监管,做好舆情防控,助推新媒体良性发展。
“三点成一线” 融合才到位
——访《金鹰报》《法制周报》社长、总编辑刘正勇
■本报记者 谢小青
《金鹰报》《法制周报》社长、总编辑刘正勇指出,关于报业融合发展,要解决与谁融、怎么融、关键是什么这三个问题。
与谁融?简单的回答是与新媒体融合。那么,“新媒体”又在哪里呢?各个报社基础、规模不一样,很多可能会选择自己做自己的新媒体平台,包括APP、公号等。少数可能会合“集团”之力做一个或少数几个新媒体平台,然后各子报刊、子媒体再入驻开设频道、栏目等。二者都是“融”,效果可能会出现千差万别。
以传统纸媒的思维“温和”地与新媒体融合,“流程再造”往往会流于形式,“移动优先”往往优先的只是发布时间,质量优不优、效果好不好、用户买账不买账则很难说。事实上,媒体融合,资金、技术很重要,最关键的却是在人。从业者思维的出发点、业务流程的落脚点、效果评价的切入点,“三点成一线”,融合才到位。
未来任重道远 坚信曙光在前
——访湘潭日报社党组书记、社长、总编辑喻名乐
■本报记者 刘思远
湘潭日报社党组书记、社长、总编辑喻名乐认为,地市级党报未来发展还需要爬坡过坎,攻克数道难关。
首先,在媒体融合方面需要从政策上优先考虑,从体制上深化改革,从要素上充分保障,避免媒体融合简单化、行政化和极端化;其次,当前党媒普遍存在体制机制滞后、乏力,尤其是顶层设计不尽如人意。而打破这种旧的体制机制需要党委、政府的魄力和断腕治病的决心;最后,相较于央媒和省媒,地市级媒体本来在新闻信息资源、新闻人才资源等方面就严重受限,新闻作品知识产权保护更是几乎为零,在媒体融合的大趋势下,必须加大深度新闻作品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未来虽然任重道远,但我坚信曙光在前,携手共进,我们将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特色的转型之路。”喻名乐说。
“四个围绕”完成真正“相融”
——访邵阳日报社党组书记、社长黄颂明
■本报记者 周 琪
邵阳日报社党组书记、社长黄颂明认为,媒体融合就是要在融合深度上下功夫。地市级媒体基本完成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相加,类似“中央厨房”的物理平台基本上建成了,网上移动媒体矩阵也基本部署了,当下的课题是如何告别“相加”,真正“相融”。
目前要解决的问题有四个:一是要围绕释放“中央厨房”的产能配置人力资源。报社建立了“中央厨房”,能生产不同于传统形态的各种新闻产品,那么要真正生产出这些新形态产品,就要配置人力。二是要围绕“移动优先”调整原创新闻在自有各媒体上的发布顺序。微博、微信、客户端、网站、日报、晚报,哪个媒体先发,哪个媒体后发,都必须有一个成型的规划。三是围绕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调整出版内容和作品形态。四是围绕高传播效能作品的生产训练记者转型。
智造新产品 建设新平台
——访岳阳日报社总编辑冯元满
■本报记者 周瑞华
岳阳日报社总编辑冯元满向记者介绍,近年来,报社打造了以岳阳网为依托,前端采集一体、终端发布多元、传播全天候进行的“一多全”模式,形成岳阳日报社旗下“纸媒集群、网媒集群、户外集群”融合共生、功能强大的“新闻联合舰队”,让新闻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更“接地气”。
今年,岳阳日报社加快了内容产品的创新升级及发布平台建设,大力建设“四全媒体”(全程、全息、全员、全效),提升党报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促进岳阳两个舆论场的融合打通。目前融合转型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大批高质量的新闻产品广受读者欢迎,新媒体用户突破60万,日均阅读量逾90万人次。现在正在按照“全媒体融合,新媒体优先,一体化运营”的思路进行架构重组、流程再造和机制创新,新体制将于2020年1月启动实施。
内容为王 移动优先 活动创收
——访常德日报社党组副书记、总编辑任民政
■本报记者 谭晓波
新时期下报业融合发展,采编经营该如何定位,该坚持什么呢?常德日报社党组副书记、总编辑任民政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
坚持内容为王的理念。要深耕深度报道,加强新闻整合策划,力求在时政新闻的权威发布、深度发掘、精准解读上有新突破;要有适度的舆论监督报道,从而做到引导舆论、疏导舆情,留住受众;要有旗帜鲜明的新闻评论,为群众明辨是非、解疑释惑,指明方向。
坚持移动优先的理念。记者要有移动优先的思维,及时迅速,并力求准确推送;加大技术投入,在采编上实现一键发送,抢时间抢速度,力求首发。
坚持活动创收的理念。通过专题报道、活动组织来带动媒体的经营创收;扩宽经营渠道,通过制作专题片来增收。
顺应时代趋势 加快报业发展
——访张家界日报社社长、党委书记侯泽勇
■本报记者 周瑞华 实习生 易 歆
“面对新时代新挑战,我们重点围绕抓改革、拓平台、提‘四力’做文章,努力加快报业发展步伐。”张家界日报社社长、党委书记侯泽勇认为,要着力转型发展,全面推动移动优先战略;着力融合发展,加快构建“报、网、端、微、屏”全媒体系和一体化格局;着力共享发展,努力实现跨地跨平台合作。
在拓平台方面,该报在已有微信公众号的基础上,建设了掌上张家界客户端;大力发展户外屏,实施“千屏传播”项目;打通外通道,借力腾讯、新华社云、“人民号”“学习强国”等平台,联大联强。
在提“四力”方面,该报转变思路,《张家界日报·旅游周刊》过去只面向本市干群,每年发行仅2万份,受众面仅几万人,明年拟改为送进酒店客房,面向每年近1000万游客,快速提升纸媒影响力。并加强与大平台合作,今年与腾讯联合策划,邀请全国十三个省的文旅总监过来宣传张家界,活动总点击率达到了1.98亿人次。
守正创新 加快推进融媒发展
——访益阳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侯龙光
■本报记者 刘思远
益阳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侯龙光在接受采访时分享了益阳日报“守正创新”战略:基于“移动优先”,附着“报纸主业”,坚持“小投入、大产出”原则,依靠“人才为本”,推进媒体融合发展。
一方面,益阳日报社坚持创新驱动,不仅着力打造了以《益阳日报》移动新闻客户端为龙头的新媒体平台生态链,还建设了全媒体中心,构建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传播的生产流程。另一方面,始终坚持“内容为王”,用强大的报纸内容生产能力支撑各媒体平台融通共享,并注重发挥党报独特优势,提高传播力、影响力。
同时,坚持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把导向意识贯穿全过程,突出能力建设,着力推动队伍向全媒记者、全媒编辑、全媒管理人才转型,练就“提笔能写、对筒能讲、举机能拍”,打造既能守正、又善创新的人才队伍,变“各自为战”为“融合聚力”。
新征程、心融合 因地制宜谋发展
——访郴州日报社社长、总编辑雷明辉
■本报记者 唐 翔
“推进媒体融合,建设‘四全媒体’,是新时代的必然趋势。共同走在未知而又充满希望的路上,各个兄弟单位需要相互扶持、相互交流,集齐大家的智慧来创媒体新时代。”面对记者的采访,郴州日报社社长、总编辑雷明辉如是说。
雷明辉表示,媒体融合是平台、生态和系统的融合,是技术支撑下的深度融合,是从体制机制设计到生产运营理念,再到商业化运营的全系统融合。因此,媒体融合不应局限于形式,而是要因地制宜地深度融合,打破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之间的藩篱,实现媒体之间采编资源的优势互补。
在雷明辉看来,“新征程必然带来大改变。面对破旧立新的阵痛与蜕变,我们要求内部员工做到‘心’融合。只有心与心紧紧地贴在一起,大家才能够彼此取长补短、相互学习进步。从而,加速高质量的媒体融合。”
突破“三瓶颈” 融出“新景象”
——访永州日报社党组书记、社长刘波
■本报记者 谭晓波
永州日报社党组书记、社长刘波表示,对市州报社而言,相比省级报社明显存在着“底子薄弱”的问题。市州报要融出新景象,必须突破人才、技术、资金三大瓶颈。
“近年来,永州日报社报业融合发展有了初步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刘波介绍,人才方面,报社采取“引进来”与“走出去”两条腿走路,从高校引进一批专业能力高、综合素质强的青年才俊激活一池春水,同时,通过外出学习、参加培训等方式,将编辑、记者“送出去”,练强融合“硬本领”。资金方面,报社通过争取市文化产业资金、与互联网企业整合资源等方式,解决“钱”的问题;技术方面,则引进一批懂新媒体技术的专业人才,与成熟的互联网企业“牵手”合作,实现技术优化整合。
“融合发展资金、技术、人才是手段和突破口,内容建设是根本。”刘波表示,报业融合发展还需抓住内容建设这个根本。
因地制宜推动报业融合发展
——访怀化日报社党组书记、社长易桂廷
■本报记者 金明达
怀化日报社党组书记、社长易桂廷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传统媒体的关注度受到严重影响,带来的后果之一是市场广告逐年下降,媒体的生存面临严峻挑战,推动报业融合发展是地市级党报毋容置疑的选择。
怀化日报社经过两年多时间的探索实践,充分发挥党报的权威优势,不断对内容、平台、人员和资源进行融合,于今年9月成功实现了旗下两报一网一客户端的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从目前的效果来看,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新闻舆论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基本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易桂廷认为,推动报业融合发展,一定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以问题为导向,实事求是地解决报业融合发展中的问题,如“融合后如何制定考核制度”“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资源倾斜”“怎样锻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的新闻队伍”等。
报网融合 移动优先
——访娄底日报社党组书记、社长谭清华
■本报记者 胡建军
“随着手机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下的报业发展之路,必须按照报网融合移动优先的发展原则进行改革。”娄底日报社党组书记、社长谭清华表示,报社运用新技术手段,打造“中央厨房”,实现了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渠道传播的良好局面。
报社要求记者外出采访必须做三件事:一是采写好的文字稿件;二是拍好一张或多张图片;三是拍好一段小视频。然后,记者将素材传送至“中央厨房”,报纸、网格、新娄底APP等平台,各平台按各自风格进行组合,这样“做出”新闻传播面远大于传统报纸。
他介绍,目前新娄底APP正在加大力度推介,目标是要让娄底市70%的市民通过新娄底APP快速了解本地每天的新闻事件、新闻人和各类资讯。从目前来看,推广和运营状况符合预期。
推进“八融” 打造行业新兴主流媒体
——访人才就业社保信息报社社长、总编辑薛国华
■本报记者 周连武
媒体融合发展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形势所逼,更是媒体勇担责任的体现。如何实现报业融合发展,不能一概而论,要结合各自实情,因地制宜,积极稳健探索新路径。
人才就业社保信息报社社长、总编辑薛国华认为,报业融合发展需要“八融”共同推进,即思想引融、制度导融、机构相融、人才向融、平台通融、技术促融、内容共融和运营化融,逐步通过新媒体发展带来的运营理念、表达方式、产品类型、运作流程等方面的转变,推动传统媒体振兴提升,媒体的融合得到深化。
具体如何推进?薛国华认为,要坚持党建引领,实现流程再造,以新思想引领媒体融合新方向;强化人才支撑,确保平台畅通,以云平台构建全媒体传播新格局;要实现内容提质与运营升级相结合,以新产品探索行业媒体发展新路。
报业融合发展要扬长补短
——访浏阳市融媒体中心党组副书记、总编辑龙章平
■本报记者 谢小青
今年3月15日,在浏阳市党政机构改革中,浏阳日报社和浏阳广播电视台整合,新组建浏阳市融媒体中心。
报台融合近一年来,浏阳市融媒体中心党组副书记、总编辑龙章平深有体会:要充分发挥报业“内容为王”的优势。2019年,《浏阳日报》推出的人物报道《“人民功臣”甘厚美》得到省委书记杜家毫批示;人物报道《浏阳人伍国强四次援藏,雪域高原上酿就“甜蜜之路”》获得西藏自治区委宣传部领导的高度肯定。甘厚美被评为“湖南省模范退役军人”,伍国强被中宣部授予“最美支边人”称号,两人都被浏阳市委树立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先进典型。要逐步推进报业采编队伍的转型。报台合并后,报纸记者的优势更突出,短板也显现出来了,因此更要不断淬炼文字写作、图片拍摄、视频剪辑制作、新媒体推送的指尖功夫,争做全媒型记者。
以融合强平台 以平台促服务
——访星沙时报社副总编辑、副总经理宁霞
■本报记者 向吟吟
星沙时报社副总编辑、副总经理宁霞表示,媒体融合改革发展中,长沙县从顶层设计抓起,实施系统化改革,将县广播电视台、广播电视中心、广播电视网络中心和《星沙时报》采编中心等平台职责进行一次性整合,组建了县融媒体中心。
下一步,将全力推动内容、平台、渠道、数据深度融合,以融合强平台,以平台促服务。首先做深做透主题报道,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有机结合,形成强大传播力。其次,融媒体中心按照“人在哪儿,重点就在哪儿”发展战略,利用技术驱动,面向移动用户做增量,逐步形成渠道丰富、覆盖广泛、传播有效的移动传播矩阵。在平台服务和功能定位上,广泛聚合各类本土资源,打通当地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线上服务渠道,面向用户提供“媒体+党建”“媒体+政务”“媒体+服务”等综合服务,打造指尖上的服务平台。
以“民情通道”为纽带 建立H5“电子报架”
——访邵阳城市报社社长、总编辑肖兰
■本报记者 许 珂
作为一张城市报纸,《邵阳城市报》面临更多挑战。如何秉承自己的优势,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邵阳城市报社社长、总编辑肖兰介绍说,邵阳城市报社抓融合创新、抓议题设置、抓专刊特刊、抓全方位服务,走出了一条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寻突破的良性发展之路。
近年来,《邵阳城市报》树立融媒意识,持续发力打造“寓监督于服务之中”的品牌栏目“民情通道”,以此带动民生服务上台阶、聚粘性;与此同时,用融媒思维统领发展,开通城市报官方微信公众号、“民情通道”公众号,并积极入驻人民号、百家号等,构建公众号传播矩阵,依托自主探索建立的H5“电子报架”,实现“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的融合传播态势,有效弥补了传统报纸传播单一的劣势,实现了全息、全态的立体传播,强化了传播效果。
打造核心团队 建立良好沟通
——访益阳城市报社社长、总编辑聂晓斌
■本报记者 姚永军
新媒体时代,报业该如何实现融合发展?益阳城市报社社长、总编辑聂晓斌认为,在广泛应用新媒体技术的同时,要打造核心团队,建立良好沟通,锻造最强执行力。
聂晓斌表示,一张报纸能否办好,经营很关键,团队是核心。“以执行力为最高行为准则,以结果为最高评价标准”这句话,益阳城市报领导团队每天早上都要诵读一遍。有了一个强大的团队后,要在沟通和关爱上下功夫。沟通要从心开始,将正确引导与推动激励相结合,带着关爱对待员工。近年来,益阳城市报社凭借一支核心团队和良好的上下沟通,锻造最强执行力,迅速扭亏为盈,在不少传统媒体唱衰之际逆风前行,读者群、影响力不断扩大,取得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的良好局面。
运用新媒体手段“加持”传统媒体
——访大湘菜报总经理助理丁伟
■本报记者 周连武
媒体融合是一个新命题,需要媒体人认真作答,大湘菜报总经理助理丁伟认为,媒体融合需要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将新媒体的新手段和“武器”运用到传统媒体中,为其添砖加瓦。
《大湘菜报》专注于湘菜和助推湘菜产业发展。作为党报旗下的子报,《大湘菜报》始终坚持导向为魂,同时在内容输出上尝试新的形式。媒体融合时代,仍是内容为王的时代。内容的呈现方式除了文字外,推出视频、H5、图片解说等新方式,开发搭建线上电商城,并通过“两微一抖”平台推介湖南最好的食材、优秀餐饮企业和湘菜大师。
此外,结合自身平台优势,大胆创新活动方式,将全国八大菜系中顶级代表融合起来,让菜品、顶级厨师尽情交流,助力湘菜出省出国。5G商用后,将为融合提供更多的可能,衍生出新的传播方式。
抓住三个拐点 实现三个转折
——访中南大学报社主编李殷
■本报记者 谢 丹
中南大学报社主编李殷认为,报业融合发展要抓住三个拐点,实现三个转折。
一是抓住5G拐点,实现单一的纸质客户端到纸质客户端与移动客户端并存的转折。要利用现代技术革新移动客户端的表现模式,使得移动客户端传送的是报纸版面特色,切忌杂志化的排版形式,将报纸办成杂志化,从而不自觉地被新媒体推送方式融合掉。
二是抓住视听拐点,实现现场特写由弱到强、由新闻表现手法到(借鉴)文学表现手法的转折。视听特点就是现场感很强,简单明了。新闻作品多用现场特写形式表达可替代视听新闻。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亦能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三是抓住历史拐点,实现由纸质报纸看了就被丢掉到找到珍藏的转折。要敏锐地发现具有历史拐点处的新闻和具有大事记的新闻做深度报道。
推进数字化进程 搭建新媒体平台
——访湘南学院报副主编曹锋
■见习记者 王苏燕
湘南学院报副主编曹锋指出,新媒体时代下的报业与新媒体融合,是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力支撑。报业要牢固树立全媒相融理念,具体落实以下几方面:
推进数字化进程,与新媒体市场接轨。首先,通过新媒体平台,实现更加快速、便捷的资源检索;其次,碎片化的阅读方式要求报刊转变服务形态,加快报纸APP建设,让指尖上的报纸成为新闻推送的新方式。
打造报刊品牌,拓展读者市场辐射范围。一是提高报刊质量,充分发挥报刊专业性、权威性的媒体效应;二是塑造媒体特色,注重衍生产品的塑造,形成“一报多品”的发展模式。
搭建新媒体平台,形成传播新载体。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推送新闻,新闻传播不再受到时间、地域等限制,并实现双向式的互动交流。
发挥“内容为王”优势 追求人性化阅读模式
——访湖南科技学院校报编辑李谌涵
■见习记者 李佳玲
湖南科技学院校报编辑李谌涵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当今传播格局变化形势逼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已进入 ‘窗口期’的时候,对一些方向性问题厘清与把握,是每一位媒体人的必做功课。”
“虽然‘报纸消亡论’不时响起,但报纸总能一次次挺过‘信任危机’。”李谌涵认为,这一次,在报纸面临着真正危机的背景下,报纸更要敢于尝试,树立互联网思维。新的媒介形态出现,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接纳并为我所用,是明智的选择。现在,“两微一端”(微博、微信和移动客户端)成了报纸转型的标配。有“两微一端”,并不等于融合成功,但这算是万里长征迈出了第一步。报纸在“媒体融合”中,还是应发挥“内容为王”的自身优势,强调受众本位,不断研发和靠近适应受众需求的人性化阅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