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面四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9年11月07日 星期四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团结民主铸就辉煌岁月 资政建言共谱时代新篇
2014年11月11日,市政协开展“教育面对面——民主评议市教育局”电视答疑活动。
2018年6月11日,市政协主席廖炎秋调度五矿有色铜铅锌产业基地项目。
2017年9月,在“衡州经济发展论坛”期间,市四大家主要领导为“衡阳工业博物馆”开馆。
2017年1月4日,市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在市政府会议中心开幕。
  ■文/本报记者 向吟吟 图/由市政协提供

  伴随着新中国前进的脚步和人民政协事业的发展,衡阳市政协已走过了70年的光辉历程。

  七十年灼灼韶华,七十年同心共进。在中共衡阳市委的领导下,历届衡阳市政协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面旗帜,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巩固新生人民政权、推动各项社会改革、促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为推进衡阳各项建设发展贡献了独特力量,为民族复兴梦想的燎原之火注入了不竭动力。

  翻开70年履职日历,建言国民经济创新发展、视察重点项目建设、献策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一次次专题协商、一次次专项视察,一次次民主监督,循着走过的步伐,从全市中心工作大事到百姓身边小事,都闪动着政协委员建言献策、为民履职的身影。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市政协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与时俱进,紧贴中心资政建言、紧跟重点献计出力,全体政协委员撸起袖子加油干、围绕中心务实干,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冷暖,凝聚各界智慧、汇聚发展合力,赢得了“有为、有位、有威”的赞誉,为衡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

  重温衡阳市政协事业发展的历程,我们充满自豪,也充满期待。70年的征程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经过岁月的铸锻,时光的磨砺,今天,天地更广、道路更宽、作为更大;未来,必将焕发出更大的生机与活力!同样,我们坚信,在中共衡阳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衡阳市政协和广大政协委员一定不会辜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必将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上双向发力,不忘初心勇担当,牢记使命再出发,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携手新时代、落实新部署、展现新作为,努力推动人民政协事业迈上新台阶,为把衡阳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和最美地级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历史回眸: 追寻历届衡阳市政协的光荣历程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至今,衡阳市政协自建立到发展,历经市各代会和市政协两个时期,其中市各代会历经三届,市政协历经十二届。

  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1949年11月—1951年7月)

  市第一届各代会历时1年9个月,共召开4次会议。1949年11月7日至9日,衡阳市第一届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简称市各代会)召开,同时选举产生了市常设委员会,谢廓晋 (又名谢晋)当选为主席。一届二次会议后,市常设委员会改为市协商委员会。

  期间围绕建立革命秩序、恢复生产、征粮支援前线、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土地改革、改善劳资关系、社会和抗美援朝问题等主要议题进行协商和履职。办理提案309件,其中建议修建北门青草桥,设立衡阳图书馆、大力发展合作社、调整好公私关系、领导私商在公私兼顾原则下发展社会经济、市政府迅速成立工商信用合作社组织、繁荣市场的建议等重大提案得到市政府或相关职能部门的有效办理和答复。

  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1951年7月—1952年12月)

  市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历时1年6个月,共召开4次会议,王庆山任主席。从这届各代会起,在第一次会议上选举产生市协商委员会组成人员,不再改选,直至届满,实行常任制,市协商委员会共召开16次会议。

  二届一次各代会选举产生衡阳市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并通过各项决议;二届二次各代会征求各界人士意见,通过处理反革命罪犯的决议,审议镇压86件反革命案;二届三次各代会作出全市要继续开展三大运动 (抗美援朝、 增产节约、 思想改造)、完成两大改革 (民主改革、 土地改革)、进行三大建设(经济建设、 民主建设、文化建设) 的决议。

  二届一次会议提案72件,二届二次会议提案数不详,二届三次会议提案176件,二届四次会议提案456件。其中设立农民招待所、以利城乡互助物质交流、请房地产公司加建人民住房案、开展卫生宣传案、改善民警工作作风案等提案得到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有效办理和答复。

  第三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1952年12月—1955年5月)

  市第三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历时2年5个月,共召开3次会议,张时杰任主席。从这届各代会起,实行代表常任制,市协商委员会共召开了19 次会议。

  期间围绕如何发展城乡生产、繁荣市场、取缔反动会道门、贯彻《婚姻法》、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教育问题、执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问题等进行协商讨论。1953年,市协商会建立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制度,全年收到人民群众来信和意见154件,当年妥善处理144件。

  收到提案449件,其中实行生产改革、繁荣市场、发展经济、关于加强文化建设大力扫除文盲、建议加强防疫卫生管理、有计划有步骤实施劳动就业等提案得到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有效办理和答复。

  政协衡阳市第一届委员会(1955年5月—1960年1月)

  1955年5月4日,市政协一届一次会议开幕,宣告政协衡阳市委员会正式成立,杨树青当选为市政协主席。本届市政协举行了4次全体会议,由19个界别100名委员组成,建立常委会会议、主席办公会制度,一届市政协常委会会议共召开26次。

  会议围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这一中心议题开展大鸣大放,揭露全市各方面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和某些领导干部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作风。

  市政协一届二次会议改选章新为市政协主席,协商讨论统一各界人士对农业 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从各方面支持和增强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工作。1958年,成立社会主义学院;1959年组织各民主党派、工商界和宗教界人士举行了自我改造的誓师大会。1960年推动各界人士掀起两次“双献”(为社会主义事业献智献力)高潮。

  政协衡阳市第二届委员会(1960年1月—1964年8月)

  政协衡阳市第二届委员会历时5年8个月,共召开3次全体会议,由21个界别126名委员组成。

  1960年1月7日至11日,市政协二届一次会议举行,自此,政协衡阳市委员会全体会议与市人民代表大会同期召开。杨兴洲当选为市政协主席。

  全会期间,市政协针对支援钢铁生产、节约粮食、压缩城市人口、支援农业生产第一线、关于教育事业的调整和中小学毕业生安置、增产节约和整顿市容、水利抗旱等问题进行研究。1960年2月组织在衡政协委员、 市政协部分常委视察全市各项工作;1961年8月27日,召开了第一次文史资料工作座谈会,开始征集文史资料。

  政协衡阳市第三届委员会(1964年8月—1980年10月)

  政协衡阳市第三届委员会,历时16年多,仅召开了一次全体会议,选举杨兴洲为市政协主席。其间,继“社教”“四清”之后,经历十年“文革”,政协事业在前进过程中经历了曲折和坎坷,经受了严峻的考验。1979年4月,根据中共湖南省委《关于设立省以下政协地方委员会的通知》,市政协开始恢复活动,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政协衡阳市第四届委员会(1980年10月—1983年10月)

  1980年10月7日至14日,市政协四届一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衡阳地方政协组织在经历“文革”动乱之后又逐步走上了正轨。1983 年5月衡阳地、市合并,实行市带县的新体制,政协衡阳市第四届委员会于1983年10月提前换届,这届委员会是地市合并前的最后一届委员会,由20个界别、242名委员组成,肖立顺任市政协主席。

  期间,市政协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轨道上来。积极协助有关部门平反大量冤假错案,组织委员参与人民政协的活动,就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全市重要事务进行协商。1981 年 2 月,会同市各民主党派、 工商联创办光明业余学校,先后开设财会、英语、 建工、中学文科、 电大文科等专业 18 个班,招收学员 1100 多名。

  政协衡阳市第四届委员会共收到提案723件,交办642件。

  政协衡阳市第五届委员会(1983 年 10 月—1988年1月)

  1983年10月6日至13日,市政协五届一次会议召开, 这是机构改革、 地市合并、 实行市管县体制后的一次重要会议,到会委员336名,委员代表25个界别,王文全当选为市政协主席。市政协五届三次会议改选李明来为市政协主席。1985年5月将提案审查委员会更名为提案委员会;1987年县级政协全部建立。从本届市政协起,常委会任免委员,全体会议任免常委。

  本届市政协组建科技、 工商经济、祖国统一等 12 个工作组,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三大任务开展各种服务活动计200多次,深入基层单位调查研究82次,撰写专题调 查报告18篇,开展各种咨询服务 (包括智力支边)55次,帮助近40个单位解决工作中的一些难题,举办各种学术报告会、研讨会96次,向2万多名听众传授现代科学文化知识。

  政协衡阳市第六届委员会(1988年1月—1993年1月)

  1988年1月10日至17 日,市政协六届一次全体会议召开,26个界别,334名委员与会,选举李明来为市政协第六届委员会主席。从本届开始,主席办公会改为主席会议,各工作组成员由正副组长选定,建立党组会议制度、秘书长会议制度。

  以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履行基本职能作为政协工作的主线,体现决策前的宏观协商监督,如召开例会 (尤其是常委会),组织委员开展视察活动或调查研究、办理委员提案等;在决策实施过程中参与出力,如政协领导配合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参加办实事组织委员开展为振兴衡阳经济“争贡献”活动和各种义务咨询活动等。六届市政协领导开始参与市级有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会议、重要决策、重要检查等协商、服务活动。本届市政协共收到提案1494件,交办1303件。

  政协衡阳市第七届委员会(1993年1月—1997年12月)

  市政协第七届委员会共举行5次全体会议,由28个界别333名委员组成,周培任市政协主席。从本届起,市政协领导参与市级领导分工,开展社情民意工作。

  五年间,本届市政协围绕推进全市农业产业化、丘岗山地开发、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农业科技示范户的培育和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减轻国有企业负担、财税体制改革等重大课题开了68次专题调研,为经济社会发展办实事176件,做好事135件,荣获国、省、市科技发明奖13项。收到提案1726件,交办1609 件,提案所提问题获得解决和基本解决。

  期间还对全市港澳台侨重点人士进行了摸底并上报给省政协,与“三胞”爱国人士经常保持联系,为衡阳与港澳台地区的经贸合作牵线搭桥,招商引资。

  政协衡阳市第八届委员会(1998年1月—2003年1月)

  本届政协深化机构改革,定机构、定编制、定人员,改建了机关办公大楼,建立委员持证视察制度,袁宏尧任市政协主席。从2000年6月起,召开常委会会议实行考勤,提高常委会会议质量,建立社情民意信息网络。

  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本届市政协侧重了加强联系特困企业、特困职工,加强联系、指挥了本市抗击水灾、旱灾、冰灾等工作;组织委员通过组织主题服务活动,开展以“立足本职、努力奉献”为主题的创先争优活动。八届市政协委员提供技术咨询920人次,资助社会公益事业380项,捐赠扶贫、助学资金、物资近300万元。共收到提案 1674件,交办1511 件。

  政协衡阳市第九届委员会(2003年1月—2008年1月)

  市政协第九届委员会由29个界别、364名委员组成,共召开5次全体会议,刘增科任市政协主席。从本届起,专门工作委员会的设置基本稳定,政协工作制度化的建设全面展开。

  2004年2月22 日至3月12日,市政协主席刘增科率领市党政代表团对俄罗斯波多利克市进行友好访问;2004年,市政协关于企业养老保险的调研评议获《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湘声报》 等新闻媒体和各界好评;200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市政协加强了与中央、 省、 市等各类媒体的联系与合作,使衡阳保卫战和抗战纪念城的纪念活动等对外宣传在全国各地各级媒介受到广泛、深刻报道。

  2007年11月,在全国政协文史工作座谈会上,《衡阳抗战铸名城》荣获全国政协办公厅、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颁发的优秀文史资料图书三等奖,填补了自1959年我国有政协文史资料工作以来湖南省各市州政协文史资料图书获奖空白。

  政协衡阳市第十届委员会(2007年12月——2013年1月)

  市政协第十届委员会由30个界别的416名委员组成,王雄飞任市政协主席。

  本届市政协协助市委市政府处理突发事件,支援外地赈灾。2007年10月,市港澳台侨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会成立,该会向四川地震灾区捐资530多万元,向遭遇台风灾害的台湾同胞捐款11.36万元。2008年,救治食用含三聚氰胺问题奶粉婴幼儿等。

  十届委员会收到提案423件,交办390件。市委书记、市长对政协提案办理更加关注。在2009年市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上,共阅批6件提案。政府系统的提案交办会在政府全会上进行,市长亲自向部门负责人交办提案,首创“一把手”交给 “一把手”办的交办方式;党委系统提案交办也是由市委常委、秘书长亲自安排布置,提升交办层次。

  政协衡阳市第十一届委员会(2012年12月—2017年1月)

  2012年12月27日至30日,市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召开,会议应出席委员449人,实到441人,新设10名特聘委员,共有界别31个,廖炎秋当选为市政协主席。

  本届市政协围绕关爱抗战老兵、帮扶失独家庭、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城区农贸市场建设、“十三五” 规划编制、异地衡阳商会作用发挥、促进湘江流域经济发展等50多个课题开展了深入的协商,提出协商意见300多条。向市中级人民法院、 市人民检察院及50多家政府职能部门派驻民主监督员326人次,提出监督意见 490余条。

  在全市建立了99个委员工作室,共收集、整理群众意见建议2300多条,向群众讲解政策、解答疑问、提供咨询400多场次。成功举办“2016 衡州经济发展论坛”,共促成银企对接签约项目182个、总融资额达 460亿元。市政协领导班子成员直接投身经济建设的 “火线”,牵头负责或参与重点项目210多个。

  持续开展了“三联三助”活动,组织了一系列的 “慈善义捐义卖”,发动全市各级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款捐物 4000 多万元。共收到提案2203件,立案2108 件。

  政协衡阳市第十二届委员会(2017年1月至今)

  政协衡阳市第十二届委员会自2017年1月起,截至目前已举行3次全体会议,廖炎秋任市政协主席。

  2017年9月,以“自信·创新·发展” 为主题,市政协牵头举办“2017衡州经济发展论坛”,40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额180多亿元,71个项目现场签约,总投资额779亿元。

  2018年9月,以“聚焦先进制造业,推动衡阳工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举办“2018衡州经济发展论坛”,促成招商引资签约项目82个,总投资额、总引资额分别达907.62亿元、820.12亿元,其中年度投资额达309.8亿元,共有47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 (投产),总投资额达357.55 亿元。

  2018年,增聘衡阳市经济社会创新发展智库专家14人,智库专家增至 76人,其中“两院”院士26人,全年智库专家在衡阳市新建院士工作站6家,并有6家院士工作站由市级晋升为省级。

  时代乐章: 展示衡阳政协新担当新作为新形象

  连续三年牵头举办“衡州经济发展论坛”,累计签约引进项目218个;为助残、助弱、助贫捐款捐物价值4700多万元,与4785户贫困户进行结对帮扶,一大批群众从中受助得益……翻阅衡阳市政协近几年的履职记录,每一份报告、每一件提案、每一条建议,都紧扣中心工作,服务改革发展,聚焦民生关切。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政协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刻把握新时代人民政协的新方位新使命,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扎实开展“双助·双行动”等一系列履职活动,以新担当新作为展示新形象,打造了亮点、形成了品牌,为建设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和最美地级市贡献了政协力量,彰显了人民政协的时代价值。

  市委重视,加强领导

  十一届市政协换届以来,中共衡阳市委高度重视政协工作,坚持和完善政治协商制度, 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对政协工作的领导, 制定出台和转发了《政协衡阳市委员会关于统一委派政协委员担任民主监督员的实施意见》《政协衡阳市委员会关于政治协商、 民主监督、 参政议政的规定(试行)》等一系列制度性文件,进一步提高了政协履职工作的制度化、 规范化和程序化水平。

  此举也进一步推动了政协组织成为促进科学决策的重要助手、 反映社情民意的重要平台、建设“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和最美地级市”的重要力量;全力支持市政协把握团结民主主题,围绕全市工作大局,认真履职尽责,树立 “有为政协” 的良好形象,实现了政协工作与全市发展的同频共振、同心协力。

  不仅如此,市委、市政府领导既对政协工作高看厚爱、出题交责,又对委员们提出的意见建议高度重视、 及时采纳,让政协工作与党政工作的对接更加紧密、 更加顺畅、 更加完善。2013 年以来,市委、 市政府领导参加了400余次政协的专题协商、 民主评议、 调研视察、 提案督办等履职活动,对政协提案、建议案、调研报告、 社情民意信息等作出批示690 余次,有力地推进了政协履职成果的有效转化, 极大地激发了政协委员的履职热情。

  推动发展,汇智聚力

  2018年9月底,以“聚焦先进制造业,推动衡阳工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2018“衡州经济发展论坛”再度发声,来自全国各地的数百位专家学者、各行业精英等齐聚衡阳,共商衡阳发展大计。

  至此,由衡阳市政协牵头主办的“衡州经济发展论坛”已连续举办三届,累计签约引进项目218个,促成了全省首家工业主题博物馆开馆,湘南首个科技成果交易平台开启,有效地向外界宣传推介了衡阳,提振了全市上下干事创业的精气神。省政协主席李微微肯定论坛“是‘助推新发展,建设新湖南’主题活动的有效形式,体现了政协在推进衡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担当与作为”。

  为把衡阳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和最美地级市,衡阳市政协发挥自身优势,汇智聚力,全力筹建衡阳市经济社会创新发展智库。截至目前,智库专家共有76人,其中“两院”院士达26人、行业领军人物37人、知名企业家13人。通过加强对接、主动服务,衡阳市已建立院士工作站19家,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和科技支撑。方智远、邹学校院士所在的衡阳市蔬菜研究所院士工作站荣获中国科协“创新服务成果十佳单位”,在院士工作站中,全国仅此一家。

  情系民生,扶贫帮困

  政协助力脱贫攻坚怎么做?衡阳市政协主席廖炎秋提出,要坚持把发挥委员主体作用作为“第一要义”,依托界别优势和委员特长,大力开展专业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要点对点、面对面、心贴心,把干事创业的成就感体现为困难群众的获得感。

  经委员们自愿申请,市政协批准成立了以单个委员或界别(组)名义命名的工作室,使之成为政协组织和委员联接社情民意的直通点、服务群众的新平台。阳纯文委员工作室自挂牌以来,始终把扶贫帮困放在首位,先后投入80余万元推动象山、界江等村美丽乡村建设;衡阳市政协工商联界别定点帮扶衡南县茅市镇油麻塘村后,投入120多万元在村里建设了一个100千瓦光伏发电站,帮助村民拉通19公里村组公路;衡阳市科协界别每年为10名困难学生捐助学费,组织优秀学生、留守儿童、贫困家庭子女等参加“衡阳市科学营”和科普讲堂……

  衡阳市政协积极响应省政协“三个一”扶贫行动号召,各个界别、各级政协委员联动履职,形成了共推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先后开展了以“联学校、联企业、联农村,助残、助贫、助弱”为主题的“三联三助”活动,组织了一系列“慈善义捐义卖”活动,发动捐款捐物价值4700多万元,结对帮扶贫困家庭4785户,树立了“人民政协为人民”的良好形象。

  不仅如此,近年来,市级各委员工作室收集、整理群众意见建议2300多条,赴基层调研、送服务300多批次,较好地发挥了连接群众、连接政策、连接民生的作用。

  服务大局,实干兴市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政协工作的重要原则。立足全省大局,结合衡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近三年来,驻衡省政协委员向省政协提交提案110多件。其中,关于支持衡阳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支持白沙绿岛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区建设、支持衡山科学城建设发展等多项提案,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省直相关单位的认真办理,有力促进了相关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在衡阳的落实落地。

  既要积极建言献策,还要实干兴市。近年来,衡阳市政协领导班子成员直接投身经济建设一线,牵头负责五矿有色控股铜铅锌产业基地项目、衡山科学城与深圳科技园合作项目等产业项目,助推了我市振兴实体经济“3311”工程和原地倍增计划的顺利实施,展现了政协服务中心、敢于担当、勇于作为的良好形象。

  共进力量: 见证民主党派和工商联的履职风采

  民革衡阳市委

  2018年末,全市共有民革党员466人。民革衡阳市委关注民生,服务社会的脚步从未停歇。无论在“非典”、特大洪灾、汶川地震等灾害面前,还是在关注民生、扶贫济困当中,始终站在第一线。据不完全统计,历年来,衡阳民革组织大型社会服务活动100 余次,各类资助款项、捐赠物资价值达1000余万元;持续关爱原国民党抗战老兵发放生活困难补助和各类慰问金400余万元,发放慰问物资累计价值超过100万元。

  改革开放以来,民革衡阳市委报送社情民意信息1000余条,被中央、省、市采纳共400余条,提出提案1300多件,开展专题调研100 多项, 被四大家主要领导批示30 余篇,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

  民盟衡阳市委

  截至2018年, 民盟衡阳市委共有盟员803人,是我市成员人数最多的民主党派。

  “奔走国事,关注民生” 是民盟的优良传统,先后通过各级人大和政协提交建议提案1400 多件,报送社情民意800余篇。持续开展了以教育医疗科技帮扶为重点的社会服务活动,打造了“兴教办学”“阶梯书屋”“科技支农”“事实孤儿帮扶”等社会活动品牌,号召盟员在重建石鼓书院、汶川地震救灾、抗洪救灾等活动中积极捐款,投身助学扶贫济困事业,充分体现了参政党的社会责任。

  民建衡阳市委

  民建衡阳市委是我省成立最早的民建市级组织之一,现共有会员647名。

  民建历来高度重视反映社情民意工作,始终紧扣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多篇信息稿件得到国家领导人和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其中《千亿惠农资金不宜再搞行政分配》被时任省长杜家毫批示,《惠农文件需要 “回头看”》在《人民日报》刊发,《执业药师远程审方应谨慎推广》《加强对受处分干部的教育帮助》 等多篇建言被中央《零讯》采用,为国家领导人提供了决策参考。

  民进衡阳市委

  自1983年成立至今,民进衡阳市委现有会员540人,先后有17个基层组织获得民进全国、省级先进基层组织荣誉称号,230余名会员获得民进全国、省、市级荣誉称号;先后完成课题调研160余项,形成提案、建议、社情民意及政协大会发言600余件;获民进中央、中共省委、民进省委、中共市委及市人大、市政协、市委统战部等各类奖项120余项。

  其中,1994年至1997年,就农民负担问题,历时4年,先后23次深入衡阳县西渡区清平乡清亭村跟踪调查,写出15篇考察报告,提出18项建议,开展了一系列轰动全国、被称为“1518”行动的“小清亭大话题”调研活动。

  农工党衡阳市委

  至2019年6月底,农工党衡阳市委共有党员476名。农工党衡阳市委充分利用 “两会” 平台建言献策,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据统计,共提出各类提案议案 1500余件,撰写调研报告40余篇,分别获国务院原副总理、农工党中央原常务副主席、中共衡阳市委主要领导批示;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稿件900 多篇,全国政协办公厅采用1篇,农工党中央办公厅采用8篇,省政协办公厅采用25篇;上报统战信息100余篇,中共中央统战部《零讯》专刊采用3篇。

  致公党衡阳市委

  致公党衡阳市委现有党员310人,历年来递交各类议案、提案超过1000篇,不少提案议案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相关部门积极采取措施落实。

  其中《关于衡阳市试行政协协商委派监督员的建议》的推动下,衡阳市政协于2014年把相关单位邀请民主监督员方式改为市政协委派民主监督员。

  依托湖南致公助学平台,积极调动党员和社会公益力量,大力开办衡阳“一家一·致公班”。2016年以来,共开办6个“一家一·致公班”,捐款120万元,帮助300名贫困学子完成“知识改变命运” 的梦想。

  九三学社衡阳市委

  九三学社衡阳市委成立于1984年2月,是九三学社在湖南省最早建立的地方组织,现有社员480名。

  近年来组建了参政议政专委会,制定了专委会工作通则,试行参政议政专题年会制度和成果奖励制度,探索跨区域、跨党派开展联合调研、集体调研的新路子,参政议政工作机制得到不断完善,承接并完成中共市委和社省委的调研课题10余项,其中有4项调研成果形成九三学社市委集体提案后,连续4年被市政协列为1号提案。内容从老百姓关心的地下人行通道建设到义务教育布局,从新型工业化到发展衡阳的低碳经济和养老服务业,涵盖了经济、科技、城建等多个领域,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

  衡阳市工商业联合会

  截至2018年12月,全市共有工商联会员12201名,其中企业会员8352个,团体会员211个,个人会员3638个。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工商联以促进非公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人士健康成长为第一要务,“突出主旋律、争当排头兵、造福老百姓”,大力创新服务载体和途径,拓展服务领域,认真履行职能。2018年,全市非公有制企业占我市企业总数的90%,从业人员315.79万人,占全市就业人员的88.6%;经济增加值达1801.85亿元,占比63.2%;实交税金136.79亿元,占全市税收的71.1%。此外,民营企业提供了约65%的发明专利、72%的技术创新和75%以上的高新产品。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团结民主铸就辉煌岁月 资政建言共谱时代新篇
衡阳日报版面四A04团结民主铸就辉煌岁月 资政建言共谱时代新篇 2019-11-07 2 2019年11月0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