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面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曲兰败叶庐:潜心著学~~~
2019年11月07日 星期四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曲兰败叶庐:潜心著学
归隐乡野研学术 授徒交友行湘南
败叶庐残墙
败叶庐旧址
  ■文/本报记者 罗文鹏 图/本报记者 黄 沐

  阡陌之间,一丛小竹伴水而生,雨后的水塘如同明净的镜面。1660年春,王船山隐忍着三子早殇的伤痛,作别南岳深山来到衡阳县曲兰镇茱萸塘安家,眼前看到的大概也是此般风景。

  王船山在茱萸塘前筑茅屋,“蓬檐竹牖,植木九柱,编篾为壁”,名曰败叶庐。自张献忠攻陷衡州后,王船山浪迹湘、岳,其间追随南明王朝足迹涉及两广地区,在败叶庐住下后,总算安定下来,自此潜心著述,开启“六经责我开生面”的历史伟业。

   离开续梦庵 隐居败叶庐

  “我家就是‘败叶庐’,门前就是茱萸塘。”在王氏后人的祖居地观生居村组,王船山第13世孙王述兵告诉记者。

  300多年过去了,败叶庐已经没什么遗迹可言。只是可以确定,当年王船山从南岳来到此地,茅屋就是筑在王述兵家所在的位置。茱萸塘与乡村常见的水塘并无两样,经过清明前一场小雨的洗礼,更显着清净、深沉。

  王述兵是王船山的儿子王攽之后,世代祖居竹花园。据他讲述,解放前的败叶庐规模很大,屋后还残留了一大片院墙。果然,我们在屋后的树丛间,看到了半人高的残墙。

  对于祖先的经历和学术思想,王如兵知道的似乎并不多。但他过世的父亲——衡阳县曲兰中学教师王鹏却比较了解,曾在《船山学报》(后改名为《船山学刊》)上发表了多篇文章。其中,在《船山公故居及其后裔概况》一文中,王鹏详细记述了败叶庐的变迁。

  1660年春,王船山一家徙居衡阳金兰乡高节里,在茱萸塘筑茅屋,“蓬檐竹牖,植木九柱,编篾为壁,始造小室曰败叶庐”。他自题诗云:“新买茱萸半亩塘,苔侵床足月侵墙。”败叶庐之简陋凄凉,由此可见一斑。

  据王鹏讲述,败叶庐后更名为竹邁塘,又改名为竹花园。王攽第五子生苍将败叶庐改建为砖瓦房,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还能看到青砖墙的遗迹。因生苍后裔少,两厢正屋又卖给了王攽第六子生远的后人。历经扩建,败叶庐的占地面积达到150平方米,房屋达40余间。“文革”中正厅横遭破坏,至1984年仍有新旧房屋15间。

  郑氏早逝 痛失挚爱

  看透了南明小朝廷的腐败,远离政治漩涡,抛却家国之恨,王船山内心却始终无法平静。这几年,身边的至亲一个个离去,悼亡诗写了一首又一首,墨迹未干,又添新愁。

  迁居败叶庐的第二年,王船山遭受极大的悲怆。十年来与他共命相依、同经忧患的爱妻郑氏,竟于1661年6月病逝,年仅29岁。王船山写了多首情真意切的悼亡诗怀念爱妻,如《岳峰悼亡四首》中二、四首云:

  到来犹自喜,仿佛近檐除。

  小圃忙挑菜,闲窗笑读书。

  忽惊身尚在,莫是客凌虚。

  楚些吾能唱,魂兮其媵余。

  岳阡初甃罢,君此拜姑嫜。

  地下容能聚,人间别已长。

  蝶飞三月雨,枫落一林霜。

  他日还凄绝,馀魂半渺茫。

  这是郑氏去世不久,王船山到南岳续梦庵故地重游,触景生哀。在极度哀伤中,他仿佛看见了朴素而娟美的郑氏正在小圃挑菜,仿佛听见了她在南窗的笑语声……忽而惊醒,却是人天永隔,蝶飞枫落。

  1650年秋,郑氏与王船山结缡于桂林。回到南岳山中,才第一次拜见姑嫜等亲人,而今历历在目,一梦惊醒却是生死两茫茫。

  他还写有《来时路悼亡》三首诗,专叙郑氏随王船山由桂林往返衡阳、南岳时备尝艰险。诗云:

  来时苦大难,寒雨飞瀼瀼。

  今者复何日,秋原称叶黄。

  遵路行以悲,飘风吹我裳。

  流目心自愈,剧结车轮肠。

  人生苦经历,精爽定往远。踟蹰行俟之,轻烟霭容颜。飞鸟过我前,流泉鸣其间。欲语不得接,浮云云何攀。

  迢迢荒原路,曲曲粤楚甸。匪羊亦匪牛,穷日历郊箐。蘖苦梅复酸,宛转遂所绻。凛矣秋霜心,哀哉白日变。

  从梧州回衡阳的路上,夫妻二人落难于永福水寨,在岭南、楚地的深山中艰难跋涉,总算死里逃生,却经受了非常人所能忍受的苦难。郑氏一介弱女子,始终与之同生死、共忧患,表现出无比的坚韧。而今,斯人已逝,音容笑貌却时时浮现眼前,怎能不令人肝肠寸断!

  另有《初度口占》诗,也是悼念郑氏之作,其三、四首云:

  新买茱萸半亩堂,苔侵床足月侵墙。

  天涯芳草迷归路,病叶还惊一夜霜。

  十载每添新鬼哭,泪如江水亦乾流。

  青髭无伴难除雪,白发多情苦恋头。

  这些年,王船山痛悼国是、友人,哭的“泪如江水”,但始终有郑氏相伴,心中苦痛总能消减不少。可郑氏走后,从此“青髭无伴”,奈何“白发多情”,只留下永远的深情难忘。

  王船山一生中有三任妻子。初娶陶孺人,动乱中早夭,郑氏去世后还续娶了张氏。但他明确遗嘱,死后要与郑孺人合葬,足见他对郑氏的感情最深。

  交友授徒 行走湘南

  当时王船山还未从丧偶的悲情中解脱出,更大的噩耗已经传来。1659年,清军兵分三路攻入云南,昆明失陷,永历帝辗转逃至缅甸。1661年12月,清军攻入缅甸,缅甸王莽白献出永历帝。

  这些消息,1662年春才传到衡阳,王夫之又一次失声痛哭,续作《悲愤诗》一百韵,又作《长相思》乐府二首,有“长相思,永离别,地坼天乖清泪竭。……宝带结同心,他生就君结”等诗句。

  南明已亡,王船山对政治已经不抱希望,自此归隐衡阳,潜心讲学、著述。此间,陆续有故旧子弟来求学问道,如章旷之子章有谟,从游五年;管嗣裘之子管永叙,相从就学,不久天逝,有诗哀悼;还有戴日焕、罗瑄、欧子直、唐克恕、唐端笏、蒙之鸿、王灏……或长或短,先后就学门下者有十数人。

  这一时期,他与在桂林结识的大儒方以智来往甚密。南明亡后,方以智“乃舍妻子为浮屠去”,更名弘智,别号药地,隐居江西青原山。他与王船山书信往来不绝,船山丁未年(1667)赠诗《寄怀青原药翁》云:

  霜原寸草不留心,一线高秋入桂林。

  哭笑双遮(音伊)字眼,宫商遥绝断纹琴。

  情知死地非长夜,屡卜游魂得返吟。

  唯有寻思归计好,黄金装额怕春深。

  他在诗中流露出对方以智的深厚情谊,也表明自己选择归隐家乡,而无意逃禅的想法。王船山在《南窗漫记》中说:“方密之阁学逃禅洁己,授觉浪记别,主青原,屡招余将有所授,诵人各有心之诗以答之,意乃愈迫,书示吉水刘安礼诗,以示从臾之至。余终不能从,而不忍忘其缱绻,因录于此:“药铛口口(原缺)一炉煎,霜雪堆头只信传。松叶到春原堕地,竹花再种更参天。纵游泉石知同好,踏过刀怆亦偶然。何不翻身行别路,瓠落出没五湖烟。”

  方以智反复劝慰船山,既然“松堕竹凋”(意指明朝已灭亡),不如另寻别路,从此浪荡江湖。对此,王船山在《极丸老人书所示刘安礼诗,情见乎词,愚一往呐吃无以奉答,聊次其韵述怀》一诗中作出答复,并以此抒怀:

  洪炉滴水试烹煎,穷措生涯有火传。

  哀雁频分弦上怨,冻蜂长惜纸中天。

  知恩不浅难忘此,别调相看更冁然。

  旧识五湖霜月好,寒梅春在野塘边。

  他感谢方以智的眷顾之情,但人各有志,希望方以智“别调相看”。他心意已决,坚信历史总有走向光明的时候,“寒梅春在野塘边”,民族文化复兴的希望在民间、在未来。

  王船山拒绝了方以智的“逃禅”邀请,潜心学术、奋力著书。1663年,他写成《尚书引义》初稿,深刻总结明朝覆亡的思想教训,对玄学、佛教、宋明道学诸流派的认识路线进行剖析,是一部阐述其认识理论的哲学专著。1665年,他写完了《读四书大全说》十卷,开始深入研究宋明道学,对传统哲学进行批判总结。又进一步扬弃朱注,别出新解而写出《四书笺解》。1669年夏,王船山与唐端笏等门人同游馺阁岩,剖示宋明以来学术源流及朱、陆异同。授学之余,他相继写成《春秋家说》三卷、《春秋世论》二卷,继又写成《续春秋左氏传博议》上、下卷,对《春秋》《左传》所记史事,引古筹今、评史论政别有洞见。1671年左右,又写成《诗广传》一书,抒发自己的哲学、美学以及政治、伦理思想。

  南明灭亡的短短数年间,王船山在“短襟自寒,朔风摇红,岁暮薇枯,饥谁与同”的艰辛条件下,完成了如此浩繁的著作。

  自觉肩负起文化复兴重任

  到衡阳县隐居是王船山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在这之前,他发奋读书,参加科举考试,然后参加了反清活动,前往南明为官。当王船山来到衡阳县隐居,就意味着他的人生从此走向另外一条道路,即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研究和创新。

  王船山在衡阳县曲兰镇的第一处住所为败叶庐,用树作栋梁,以竹条编织为墙,上覆以茅草,条件非常艰苦。他将居室取名为败叶庐,顾名思义,就是指树叶经过季节变迁之后,已经枯黄、凋落。这时他还写了一组诗叫《落花诗》。无论是败叶或落花,其实都意有所指,就是说原来那么强大、昌盛的明王朝已经如败叶、落花,再也无法回到从前那般辉煌灿烂。

  尽管王船山对明朝恢复持悲观态度,但他并没有就此逃避这个世界。在岭南结识的好友方以智遁入空门,反复来信邀请他一起“逃禅自洁”,但他并不为所动。王船山对这种消极避世的态度并不认同,他坚持自己立场,开始静下心来著述立说。他坚信“寒梅春在野塘边”,立志要确保“穷措生涯有火传”,表现出十分可贵的文化自觉与历史担当,他的思想丰碑,也就是从这时起一点点垒砌起来。

  极丸老人书所示刘安礼诗,情见乎词,愚一往呐吃无以奉答,聊次其韵述怀

  洪炉滴水试烹煎,穷措生涯有火传。

  哀雁频分弦上怨,冻蜂长惜纸中天。

  知恩不浅难忘此,别调相看更冁然。

  旧识五湖霜月好,寒梅春在野塘边。

  国朝顺治十七年庚子(1660)明桂王永历十四年公四十二岁

  明桂王在缅甸阿瓦城。

  春,居续梦庵。三子勿幕殇。徙居湘西金兰乡高节里,卜筑于茱萸塘,蓬檐竹牖,植木九株,编篾为壁,初造小室,名曰败叶庐。

  哭郑先生显祖。

  冬,和郭公都贤、尹公民興落花詩。

  国朝顺治十八年庚子(1661)明桂王永历十五年公四十三岁

  明桂王在缅甸赭。《永历实录》记:“永历十五年,李定国奉桂王奔缅甸。”

  居败叶庐。

  夏,续《落花诗》。

  六月二十一日,郑孺人卒,年二十有九。葬大罗山。

  九月,补《落花诗》。登岳峰,悼郑孺人。哭管先生永叙。

  冬十二月,国朝兵至缅甸,明桂王被执,明亡。

  国朝康熙元年甲辰(1662),公四十四岁。

  居败叶庐,闻明桂王被执,续《悲愤诗》一百韵,作《长相思》乐府。

  国朝康熙三年壬寅(1664),公四十六岁。

  居败叶庐。欧先生大生从游门下。往哭管公嗣箕于其故居。

  为子攽娶文学近鲁公女刘氏。

  过小云山下,访刘公近鲁,刘公导游小云山。嗣后,岁一登之。

  国朝康熙四年乙巳(1665),公四十七岁。

  居败叶庐。重订《读书说》。

  三月初三日,序《潇湘小八景词》。

  国朝康熙五年丙午(1666),公四十八岁。

  居败叶庐。

  春发渐白。

  国朝康熙七年戊申(1668),公五十岁。

  居败叶庐。唐先生端笏游于门下。

  ——《船山公年谱》清 王之春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归隐乡野研学术 授徒交友行湘南
衡阳日报版面三A03归隐乡野研学术 授徒交友行湘南 2019-11-07 2 2019年11月0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