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邓小山 图/本报记者 罗 盟 张志伟
王船山在耶姜山侧过着平静的隐居生活,然而外面的世界并不平静。
大西军孙可望率部加入南明永历政权,在军事上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南明政权出现了回光返照之景象。
大西军杰出战将李定国在取得桂林大捷后回师湖南,随后取得衡阳大捷并击毙清敬谨亲王尼堪,轰动天下。更没有料到的是,李定国向王船山伸出橄榄枝,派人请王船山出山。
王船山婉言拒绝了。这是王船山人生又一次艰难抉择。他犹豫再三,最后竟然采用了占卜的方式。
后来的事实证明,王船山选择是对的,不然世上很可能会多一个殉国志士,却少了一位大思想家。
本文以王船山隐居邵阳中乡时婉拒出山事件为切入点,通过实地探访和史料分析,在挖掘故事的同时,展示其心路历程和思想走向……
衡阳大捷兵威震耳 隐居受邀襄赞军务
1652年,王船山隐居在耶姜山侧的罗从义家,教书度日,倒也轻松自在。据说闲暇时,他常去耶姜山挖些野姜。他把自己教书的那间屋子叫作“姜斋”,寓意以野姜为邻,食野姜而活命。他还风趣地称自己为“卖姜翁”,并且作了一首《女冠子》的卖姜词:“卖姜来也,谁是能酬价者,不许悭。”
王船山确实写过卖姜词《女冠子》,把自己的居处称为“姜斋”也有据可查,但对“姜斋”在何处却有不同的说法。
王船山是儒学出身的隐士,他屏绝的是与官方的交往,并不废一般的朋友往来。但他决意不再追随永历帝以后,不肯改事新朝,而出世又非本心,因而内心十分矛盾。《小霁过枫木岭,至白云庵雨作,观刘子参新亭纹石,留五宿,刘云亭下石门石座似端州醉石,遂有次作》其二就可见一斑。
南明永历政权随着大西军的加入,局势旋即逆转:李定国率军东出湖南,取得靖州大捷,收复湖南大部;随后,又南下广西,取得桂林大捷,击毙清定南王孔有德,收复广西全省;最后又北上湖南取得衡阳大捷,击毙清敬谨亲王尼堪。
同时,其他大西军统领孙可望、刘文秀等也取得了相应的胜利。不仅如此,远在东南沿海的郑成功部也不甘示弱,也趁机发动对清廷的攻势。一时间,“清君臣闻警,上下震动,闻定国名,股栗战惧,有弃湘、粤、桂、赣、川、滇、黔七省与帝媾和之议”。
李定国,字宁宇,陕西榆林人,10岁时被人贩子卖给了当时还是流寇的张献忠。后来被张献忠收为义子(张献忠四大义子之长子孙可望,次子李定国,三子刘文秀,四子艾能奇),他有杰出的军事才能。黄宗羲说:“逮夫李定国桂林、衡州之捷,两蹶名王,天下震动,此万历以来全胜之天下所不能有,功垂成而物败之,可望之肉其足食乎!屈原所以呵笔而问天也!”
这时坐镇衡州的李定国打听到王船山隐居在大云山之侧,特派使者修书给王船山,在信中称赞王船山“忠肝义胆,才高品洁”,并请他舍弃林泉之乐,暂赴行营襄赞军务,还说日后荐请皇上,辅佐朝政。
这是王船山梦寐以求的事情。但王船山经过痛苦的思索,还是蜿言拒绝了。
李定国是诚心诚意的。过了不久,李定国叫王船山的朋友管嗣裘(他已在李定国的军中任职)劝说王船山出山,再一次被王船山拒绝。次年李定国又打发人请他出山直接去永历政权所在的安隆,王船山也辞谢了。
《小霁过枫木岭,至白云庵雨作,观刘子参新亭纹石,留五宿,刘云亭下石门石座似端州醉石,遂有次作》云:三岁度岭行,薄言观世枢。壮心消流丸,村泉聊据梧。归心存醉石,取似在枌榆。江湖忧已亟,神尻梦可趋。漆吏称昔玉,周臣怀旧都。流止互相笑,外身理不殊。委形凭大化,中素故不渝。兴感既有合,触遇孰为拘。海尘无定变,聊崇芳兰躯。
内心矛盾占卦决疑 婉拒出山俟曙而鸣
对王船山来说,这是他人生又一次重大的抉择,他迟疑再三,经过痛苦的反复思索才艰难地做出决定。
一方面,王船山希望进入南明朝廷,辅佐皇上完成反清复明的历史任务,实现自己的理想。王船山一生坚持儒家立场,儒士的最高理想一言以蔽之就是协助皇帝安邦定国。李定国位高权重(已封王),虽然没有亲自来请他,但再三派人来请他,足见他对自己的器重和充满敬意。可见进入朝廷受到重用的可能性很大。再说置身于清人的统治下,王船山觉得脚下的土地也不干净了,受异族的压迫和欺凌,要剃发易服,生活在耻辱之中,倒不如离开故乡与朝廷共患难。
另一方面,他又觉得南明王朝是没有前途的,再一次进入朝廷也是枉费心机,不可能改变其命运。王船山虽然隐居在偏僻的耶姜山侧,但仍然关注着外面的形势,与外界的朋友也有联系。他得知大西军的首领孙可望归顺南明朝廷只是为了借助朝廷来壮大自己的力量,而不是真正的为了反清复明。他将永历帝安排在安隆,实际上等于软禁。他猜忌和排挤李定国和其他将领,内部矛盾将日益激化,最终会发生内斗而加速永历朝廷覆亡。
内心矛盾,不知何去何从。最后王船山只得用占卜来决疑,这也是古代的儒士常常采用的方法。
王船山按照《周易》的办法占卜,得出的是一个“归妹”卦。卦辞是:归妹,征凶,无攸利。归妹,天地之大义也。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归妹,人之终始也。说以动,所归妹也。“征凶”,位不当也。“无攸利”,柔承刚也。泽上有雷,归妹,君子以永终知敝。这些卦辞的大意是:归妹的卦象是大泽之上布满着乌云,正在响起震天的巨雷。漫天风雨,电闪雷鸣,如果出门远去,一步走错就会有风险,想得到什么利益简直是不可能的。所以正人君子要特别慎重行事,要特别警惕坏人搞阴谋诡计,不要狼狈为奸,否则一定会遭遇灾难。
而且神秘的是,王船山先后两次占卜,得出的都同为“归妹”卦。王船山觉得这是上天对他的启示,从而作出“退伏幽栖、俟曙而鸣”的抉择。
当时不少人不理解王船山何以拒绝出山,他后来写下《章灵赋》以表明心态。赋注中说:“时上受孙可望之迎,实为所挟,既拂君臣之大义,首辅山阴严公(起恒),以正色立廷,不行可望之王封,为可望贼杀。君见挟,相受害,此岂可托足者哉!是以屏迹居幽,遁于蒸水之原。而可望别部大帅李定国,出粤楚,屡有克捷,兵威震耳。当斯时也,欲留则不得干净之土以藏身,欲往则不忍就窃柄之魁以受命,进退萦回,谁为吾所当崇事者哉?既素秉清虚之志,以内决于心,固非悠悠纷纷者能知余之所好也。”这一段文字,就是他当时真实内心的独白。
尽管王船山自称退隐山林为了“俟曙而鸣”,体现着某种希冀,然而曙光在哪,退伏幽栖何时能鸣,他心中是迷茫无底的。
世事发展正如所料 退伏幽栖另辟新途
王船山的人生抉择事实证明是正确的,后来形势发展正如所料。孙可望和李定国在军事上不但没有新的进展,反而从湖南和两广向贵州和云南败退。内部矛盾越来越激烈,导致内战,自相残杀,抗清力量大大削弱,清兵乘机进逼。张献忠死后,李定国率余部继续扶助永历帝反清复明,但元气大伤,再也抵挡不住清军的疯狂围剿,一败再败,最后退到中国和缅甸的边界。永历帝逃亡到缅甸,后被缅甸当局送交清兵,吴三桂在昆明将其处死。永历政权苦苦支撑了近二十年最终覆亡。无数追随永历帝的志士血洒河山,王船山的朋友管嗣裘为李定国襄赞军务,最后也不知所终。如果当时王船山应邀出山,结果可想而知。
王船山虽然拒绝了李定国邀他出山的请求,但他对李还是心怀感激和敬佩的。从个人感情来说,李定国看重他的才能和品格,对他有知遇之恩。从大的方面说,李定国有卓越的军事才能,他归附南明朝廷后,忠诚于永历帝,为反清复明的大业而奉献了一切。后来王船山在南明政权覆亡后撰写了《永历实录》一书,从民族大义至高无上的原则出发,为农民将领立传。他在《实录》中给8位农民将领立了专传,并浓墨重彩为李定国单独立传。他写《李定国列传》洋洋五千余言,无一句微词,实属罕见。
王若柏认为,王船山最初站在中小地主阶级的立场,视农民起义为洪水猛兽,辱骂起义农民是“盗贼”“禽兽”;可是后来在《实录》里却破天荒地为农民将领树碑立传歌功颂德。这种矛盾心理现象只能用“忠君死节、天经地义”和民族大义至高无上去解释,这是因为李定国等人忠于永历王朝,死而后已的缘故。
王船山这一抉择没有使自己成为南明政权的殉葬品,没有中断他的隐居生活,使自己的弘扬汉文化之梦想得以延续。萧箑父和许苏民在他们著的《王船山评传》中评价此事说:“事实上,王夫之作为一代思想家所具有的特殊敏感,已使他决心跳出现实政争的漩涡,转到一个更深广、更复杂的文化思想学术领域,去批判、总结、扬弃,别开生面,推故致新。在以后的艰苦岁月中,王夫之全心身投入了这一神圣工作。”
本期嘉宾:
朱迪光(湖南省船山学研究基地首席专家、船山学社常务副社长、衡阳师院教授)
李定国的军功给王船山点亮希望,但是却无法给他坚定信心。王船山婉拒李定国的出山邀请,从他写的《章灵赋》可见其心态。
赋注中说:“时上受孙可望之迎,实为所挟,既拂君臣之大义,首辅山阴严公(起恒),以正色立廷,不行可望之王封,为可望贼杀。君见挟,相受害,此岂可托足者哉!是以屏迹居幽,遁于蒸水之原。而可望别部大帅李定国,出粤楚,屡有克捷,兵威震耳。当斯时也,欲留则不得干净之土以藏身,欲往则不忍就窃柄之魁以受命,进退萦回,谁为吾所当崇事者哉?既素秉清虚之志,以内决于心,固非悠悠纷纷者能知余之所好也。”王船山已经从潜意识里将李定国归化为战友,不再视农民起义领袖是“盗贼”“禽兽”,以致后来在《实录》里破天荒地为农民将领树碑立传歌功颂德。但是,因李定国受制于孙可望,孙可望个人野心膨胀,对国家没有强烈的忠诚感,主要心思也不在反清复明大业上,显然不靠谱。他内心特别矛盾,最后只好用占卦来决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