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花园和星星构成了这首诗的一个小场景,却几乎能容纳诗人一生的遭遇、悲伤、绝望和忧郁。星星是这首诗中的一个中心意象,意象简洁,却有其复杂的象征意义。它既是诗人生存现状的描写,也是诗人对其生命短暂的一种预见,甚至是一种祈求。
索德格朗,芬兰著名瑞典语女诗人。1892年生于圣彼得堡。诗人的一生,只有少许的童年的温暖,接下来的岁月几乎生活在痛苦和绝望中,战争使她家一落千丈,一贫如洗。15岁丧父,16岁患上父亲传给的肺结核,在当时几乎是不治之症。诗人一生被贫穷和病魔纠缠,一次体面的恋爱也没有过,就连一段隐晦的恋情,也是那么短暂,她爱上的男医生只给了她短短几年的温暖就去世了。从此,诗人再也没有恋过爱,拖着贫病交加的身体,与母亲相依为命,独自走在诗歌路上……
贫穷和病痛并不是诗人唯一的痛苦,诗人起初用德语写诗,却不是德国人,出生于圣彼得堡却不是俄罗斯人,诗人用瑞典语写作也不是瑞典人,诗人自己也不认为自己是芬兰人,一直在找不到归属中流浪。诗人在短暂的一生中,写下了许多的优秀诗篇,在当时却不被认可,反而遭到嘲弄和打击。好像只有一个女评论家看好和认可她的才华。在这样的生存状态下坚守自己的梦想与追求,能不冷吗?这样的生命能坚持多久?诗人31岁时,用尽悲伤,离开人世。
在探寻诗歌艺术的路上,法国象征主义、德国表现主义、俄国未来主义对她都有过影响,在诗作中也可以找到其影子。但她的诗还是有其自身特有的风格和气质,简洁,清新,用象用意贴切,诗句明澈、流畅。即使写伤感的诗,也极富美感。
诗人死后,声名鹊起。她被誉为瑞典语文学和芬兰文学最杰出的探索者之一,是北欧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之一,也是最受赞赏的一个。比起原来比她有名的诗人都要好。她的诗歌在芬兰,在瑞典,几首是家喻户晓。然而,诗人对这些赞誉一无所知,她是只做了自己想做的一切。
人,有所追求真的不容易。我只想说,写诗的和不写诗的,一定要好好相待。心存善念,睦邻友好,愿人世多一份支持与理解,愿天下安宁,愿人心的春天永不凋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