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日前,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回复市政协委员麻小平,完全同意其在市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提交的第35号提案《关于重建潇湘门城楼》。近日,衡阳文史专家周安林查询相关史料,撰写了本文,以飨读者。
在湖南伴湘江水系的四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古城中,岳阳古称巴陵有岳阳楼传世,因北宋名臣范仲淹写《岳阳楼记》而名扬天下,垂誉至今,成为助力岳阳发展的名片;长沙古称潭州,经历代战火,幸存下天心阁,今建成天心阁公园,为人们怀古思幽见证历史的精神依托物;永州古称零陵,历史的不幸使古迹无存,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当时经济并不发达的永州再造零陵楼,此后又迁走军分区,在原址投巨资再造武圣庙及附属设施,使关羽及其属下有了灵寝安享地,重现昔日盛景,城市多了份看点,一个延绵一千多年彰显忠义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衡阳古称衡州,其城的规模堪称大市。南北长1800余米,东西宽500米,占地2700余亩,是湖北襄阳古城(800亩)的三倍多。城墙周长4000余米,有7座城楼,而尤以潇湘门城楼以其规模宏阔华丽著称。今城墙与城楼均不存矣!但我们可从地方文献记录中体味潇湘门城楼的恢宏壮观之美。
潇湘门城楼之美源于其潇湘码头之重。在陆路交通不发达的时代,水路是最佳便捷廉价的选择。以前衡阳府县衙门同城,多设在城北,只有清道府衙门设在城南周敦颐读书地濂溪别墅(又名周公馆)南,因周子生于道州,长于衡州,创立道学,皇封“道南正脉”。道府设其居址南寓意弘道归正,弘正(政)为民之旨。
因潇湘门毗邻政府衙门地,成了官员们迎来送往的官码头,从而奠定它成了衡阳的“脸面”,也成就了潇湘街和府前街(后名濂溪巷)的繁华热闹。现载之于《衡阳·清泉县志》的有明朝邑人李寿恺写《重修潇湘门城楼记》,从中可知它的历史和取名的由来;还有陈宗契写《潇湘浮桥记》,可见其附属景观之盛。以上两文是由本土人写在本土见证过的事,为我们解读先时留下了可观可遐思回味真实有据的历史资料,可见该城楼之重。
衡阳建城墙始于后周显德年间,立木栅作为城市防卫的屏障。宋真宗咸平年间(998—1003年)开始,到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1140年)两兴版图,延到宋理宗景定年间(1260—1265年)历时两百多年城墙建成,可见工程量之浩大。
到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复修时城墙高二丈五尺,周长1277丈8尺,设7座城门,进出功用各有侧重。如沿江的阅江门俗称铁炉门,似乎是以生产铁器为主有关商品进出买卖的码头门;宾日门俗称柴埠门,似乎是以经营燃料为主的码头门,柴为当时城市生活必须品,且易引发火灾,占专用码头与江相伴有利防火,交易更便于运输。
潇湘门以潇湘二水合一命名,《重建潇湘门城楼记》有三种说法。一曰:“门以水名必有取尔。”寓意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二曰:“南岳位为离宫,湘水绕其下,离上、下坎(坎卦),有济之义。”离上为火,下坎为水,水火互济则吉;三曰:“门列郡治之左,祝融巅其右,其山镇泽殆,为郡之夹铺者乎。”取二水之名命门意不为山阻,一切通顺之意。
潇湘门城楼宏伟壮观,因在古人认为“城(墙)犹人之衣,城有楼乃人之冠也。”视城楼如人之衣冠至重,无此羞难见宾客,不敢出门面世。有如此之思想,自然行多善为,城楼建得壮观华丽也就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