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教育应注重安全技能的提升,增强学生在实习、就业等关键时期的安全意识,提升遇到安全问题的应对能力。
安全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组成部分。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 对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00后大学生大多三观尚未成熟,安全意识比较淡薄, 自身安全防范能力较弱,再加上这一时期特殊的身心特点,在安全上容易出现问题。因此,高校应在培养大学生技能与能力的同时,探索适合00后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模式,切实提升安全教育工作成效。
构建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高校安全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共同参与,形成学校、家庭以及社会联动的工作机制。高校一方面要整合梳理校内分散的安全教育资源,建立一支包括校领导在内的全员参与的安全教育工作队伍,形成系统、全面的安全教育工作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动态, 经常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在校表现,一旦出现安全风险或已经发生安全事故,积极做好心理辅导和相关善后工作。在面对校园内部或者周边存在的安全隐患时, 及时向相关部门汇报, 争取各方的支持和帮助,凝聚起校园安全教育工作的强大合力。
打造贯穿始终的教育平台。增强大学生安全意识,提升大学生安全防范能力,离不开宣传教育。对于学生的安全教育,不应停留在入学之初或开学第一课,而是要贯穿大学始终。大一入学,学生心智尚未成熟,社会经验尚不丰富。这一阶段,高校安全教育应以安全常识普及为主,增强大学生对于安全教育的重视度。大二、大三阶段,学生的心智不断成熟,对于危险因素的识别能力不断提升,现阶段的安全教育应注重加强安全行为、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安全问题。大四学生即将步入社会,这一阶段的安全教育应注重安全技能的提升,增强学生在实习、就业等关键时期的安全意识,提升遇到安全问题的应对能力。在迎新季、毕业季、求职季、考试周、国家安全日、交通安全日等关键时间节点,高校可组织开展主题鲜明的特色安全教育活动,将安全教育根植于整个大学阶段。
培育润物无声的安全文化。高校要充分发挥文化润物无声的重要作用,创造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文化活动,努力培育对生命负责的校园安全文化。一是制作通俗易懂、趣味性强的安全知识手册或视频,以年级、班级或寝室为单位组织集体学习,开展安全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二是通过开展主题演讲、征文比赛、主题辩论赛等活动,将安全教育工作融入学生的课外活动中,不断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三是利用学校的宣传专栏、电子屏幕等宣传安全知识,在学生宿舍、食堂等位置张贴安全标语,营造浓厚的安全教育氛围。四是充分利用学生社团开展安全教育相关活动,如通过医学团体教会学生急救常识,通过职业发展协会教会学生如何辨别真假招聘信息,谨防学生陷入招聘陷阱等。
抢占安全教育的网络阵地。在这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网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快速有效获取信息和学习专业知识的重要媒介。如今, 单靠传统的安全教育形式来解决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是远远不够的。互联网媒介已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情感、心理等各个方面,高校安全教育工作者要主动占领网络宣传阵地, 创新性地开展大学安全教育。一是在学校官方媒体如学校官方网站、学校官方微信、微博客户端开设专门的安全教育窗口, 定时推送一些优秀的安全教学视频、安全教育的案例供学生学习, 开设留言板块, 交流学习心得。二是将相关安全知识案例制作成动漫、PPT图解、视频等形式,利用微信、微博、抖音小视频等新媒体形式放到网络上,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三是研发安全教育手机APP,定期发布和推送安全教育内容,增添安全知识有奖竞答环节,使安全教育更具有灵活性、互动性、针对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