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8日,作为湖南第15批援塞拉利昂的医疗队队员,市中医医院针灸推拿主任医师何常春辗转30多个小时路程,冒酷暑、踏泥泞来到了塞拉利昂。
塞拉利昂地处西非,属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一年只有雨季和旱季,5—10月为雨季,11—4月为旱季,年平均气温约26℃。在两年的援助期间,何常春所在中国(湖南)第15批援塞拉利昂医疗队,克服自然条件恶劣、设备药品短缺等困难,承担了所在中塞医院的主要诊疗任务,开展了大量当地难以实施的诊疗活动。
他们最终以出色的医疗援助成绩,得到了塞国政府以及华人华侨的好评。塞国卫生部部长为医疗队队员颁发了最高荣誉奖——骑士勋章。多位华人华侨给医疗队写了感谢信。
迎难而上:“那是一场永远也抹不掉的记忆”
“那是一场永远也抹不掉的记忆。”回想起8年前援非的经历,何常春记忆犹新。
“当我们来到弗里敦时,到处是凹凸不平的公路,随处可见简陋的木房和泥土房,我们才意识到,自己已远离了祖国,走进了西非塞拉利昂——这个在世界上最不适宜人居住的排行榜上高居第二的国家。”这是何常春对塞拉利昂的第一印象。
医疗队员们的驻地租住在当地人的一栋陈旧三层楼房中,逢雨季时,外面下大雨,屋内下小雨。驻地常年缺水断电,每天医疗队都要开车到经商处或宾图玛尼酒店拉水,男队员每天限量使用一桶水,女队员优待,每人每天可以使用两桶水。如果是炎热的夏天,一两桶水是要节约着用了。驻地有两台发电机,医疗队可以用这两台发电机轮流发电,但由于设备老化,经常会出现设备故障,因此,每晚十一点准时停止供电。
除了生活上的困难,何常春表示,初来乍到的他们最关键的是要克服工作上的诸多不适应。
“我们的住地离我们工作的医院约有15里路,我们实行早九晚三工作制。早上我们从住地驱车到医院约需半个小时,如遇上堵车则时间更长,弗里敦的基础设施差,在维修建设时,堵车是时常发生的事。”他说道,医疗队所在的医院是Kingharm Road Government Hospital,房子矮小破旧,由于病人多,在炎热的夏季,医院充斥着一股汗臭味。
塞拉利昂,这个国家国土面积71740平方公里,人口600多万,其医疗条件极差,全国共有注册医师98人(包括外国援非医师),医疗队所在的医院本身只有2个注册医师,设备就更不用说,全院就一台旧X光机和一台旧黑白B超机,能做的化验也就三大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伤寒、疟疾等检查。
医疗队有医师9人,包括内、外、妇、儿、眼科、耳鼻喉科、放射、针灸科以及麻醉科9个科室。何常春所在的针灸科,每天要接诊不少当地患有颈肩腰腿疼痛的病人,每天下班回到驻地医疗队,还要接诊在塞当地的中国病人。此外,还要克服语言上的困难,任务十分繁重。
全力救援:以医技医德赢得掌声无数
2011年8月20日晚上11点左右,医疗队接到一个紧急的电话。吉富渔业一位职工罗秋红因为意外受伤而致左手多个手指严重挫伤和离断伤。电话称,伤员左手出血不止,疼痛难忍,急需手术治疗。对于创伤病人,时间就是生命,只有争分夺秒,才有可能既保证生命又避免截肢。为此,医疗队队长黄志坚接到电话,立即开始部署,一边让对方立即赶往医疗队驻地,一边带领何常春等制定手术方案,准备手术器械。由于路途遥远,又是雨季,伤者花了一个小时才赶到医疗队。
由于已经是将近凌晨,驻地没有电供应,何常春等通力合作,用手电筒、应急灯作手术照明,辅助主刀医生黄队长开展手术。清洗消毒、麻醉、止血、切除坏死的组织、缝合伤口、缝接手指等手术进展十分顺利,凌晨一点多,手术圆满完成。
“当时,我们真的是累得腰酸背疼。”何常春回忆道,“其实类似这样的事情在援非期间还有很多,我们觉得只要能为当地民众与华人尽可能地提供帮助,我们就十分满足了,再苦再累都值得。”
何常春表示,援非期间收获是缘分,不仅是队员的,更多的是与当地老百姓的缘分。那些日子的艰苦奋斗、艰辛付出都是他人生中最美好的回忆。面对那一封封感谢信、一张张荣誉证书、一面面锦旗,归国那一瞬间,他和队员们都觉得“援非医疗队干的是一辈子的好事,有这样的经历,一辈子都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