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 靖
这里是北纬25°,神秘而美丽的黔西南。
这里被誉为“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美如仙境,万峰林、马岭河峡谷、万峰湖、晴隆二十四道拐……每个名字,都是地质奇观的代名词。
这里是中国脱贫攻坚的重要战场。与绝美的自然风景相互映衬,这里的扶贫工作,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安龙县如期摘掉贫困县帽子,并与兴义市、兴仁市、义龙新区同步落实“四个不摘”“两个清零”;在贵州省率先提前完成“十三五”规划易地扶贫搬迁任务,33.85万贫困人员开启幸福新生活;“组组通”硬化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按时完成……
8月7日至8日,记者参加“脱贫攻坚大决战,全国百家党报社长、总编聚焦黔西南”大型新闻采访活动,见证了黔西南州脱贫攻坚的丰硕成果,也为衡阳的脱贫攻坚提供了借鉴。
扶贫搬迁
新市民的幸福生活
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房屋高低错落有致,房前屋后种满花草树木,社区服务中心、便民商店等生活配套设施一应俱全——进入黔西南州大龙潭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仿佛进入漂亮的商品房小区。
更有意思的是,住在这里的居民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新市民。
“搬迁过来的贫困户既不是老市民,又不再是农村人,因此,州里统一为他们安排了一个新身份:新市民。”大龙潭社区管委会主任郑亚洲向记者介绍。
新市民吴昌琼觉得这个称呼很温馨。她家住在安置小区B区6栋106,家中客厅悬挂的两幅照片非常显眼:旧房,新家,两照同框,一张定格贫困过去,一张映照美好现在,上方写着感恩的话语。
过去,吴昌琼一家四口挤在三间烂瓦房里,生活条件很差,如今,搬到大龙潭社区居住,不仅有了宽敞明亮的房子,儿子还在附近一家企业打工,家里有了稳定的收入。
吴昌琼一家的变化,是黔西南州易地扶贫搬迁新市民迈向幸福新生活的缩影。
地处喀斯特山区的黔西南,大多数农村贫困人口居住在石漠化严重的地区,交通不便,土地贫瘠,要实现脱贫,最直接的方法是易地搬迁。
黔西南州积极抓住中央、省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机遇,规划在“十三五”期间实施易地扶贫搬迁338506人,相当于全州总人口的十分之一,约占全省搬迁计划的18%,是全省搬迁任务最重的市(州),这无疑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浩大工程,是一场难度大、风险大的硬仗!
只要路走对了,就不怕遥远。三年来,全州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创造了易地扶贫搬迁的奇迹,开拓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
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要把“后半篇文章”写在群众心坎上,黔西南州加快建立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等“五个体系”,配套制定“产业发展、教育发展、卫生健康社区党建”等13项推进措施,帮助搬迁群众安居乐业。
目前,全州已累计为新市民办理安居险16万余人次,其中已理赔50件,赔付资金逾60万元。同时,男性16周岁至60周岁、女性16周岁至55周岁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就业险已逐步全覆盖。
2019年 6月20日,随着望谟县昂武镇九老山村罗加盖、李卜道群等贫困群众搬入县城蟠桃园新市民居住区,标志着黔西南州“十三五”期间338506人易地扶贫搬迁入住任务全部完成,比计划提前了10天。
实施“两业”
脱贫之路越走越宽
易地扶贫搬迁让一些贫困群众既实现了“挪穷窝”,也实现了“拔穷根”,如何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在深入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同时,黔西南州同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和就业扶贫“两业”工作。
在产业发展方面,黔西南州研究推动发展蔬菜、食用菌、茶叶(含油茶)、中药材、精品水果、薏仁米、花卉苗木、香料、林草、烤烟十大产业发展,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模式,用产业促进就业,以就业促群众增收。
普安县发展茶产业是带动脱贫的成功案例。该县引进全国红茶知名品牌企业,做出了全国知名的“普安红”品牌,“普安红”茶企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成为脱贫利器。
联盟村上南坡组岑天尧,茶青收入43593元,年终分红390元;细寨村细寨组罗召文,茶青收入24788.5元,年终分红390元……在贵州正山堂普安红茶有限公司,张贴着公司2018年部分入股贫困户的收入统计表,该公司探索建立了“1234”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大批贫困户脱贫。
在普安县才华事业有限公司,有不少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户、残疾人在这里上班,与普通员工相比,这些“特殊”员工享受着每月公司上浮5%的政策。另外,该公司与250户易地搬迁户签订入股协议,公司每年年底分红达80万元。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贫困户要实现脱贫,除了企业带动外,自身必须具备劳动致富的能力,只有实现“输血”向“造血”的转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在洒金的职业技能培训教室里,近50名新市民开始了为期25天的烹饪技能培训。在当天的理论课堂上,老师简单明了地讲解火力和油温在烹饪不同菜肴时的应用。
48岁的郭玉慧是2017年从普安县搬迁到兴义市洒金南兴社区居住的新市民,说起这次培训,她十分激动:“我已经学会做8种菜了,我记性不好,特地找了个大本子做笔记,这样我可以随时翻看。”郭玉慧翻开自己的笔记本,自豪地展示自己学到的成果。“再多学一些,开个小饭馆不难了。”她说。
据悉,黔西南州全面整合各部门、各领域的培训任务、内容、机构、经费、政策和就业岗位等资源,对贫困劳动力开展全员培训,对易地扶贫搬迁新市民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创业服务,确保新市民“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
山地旅游
资源优势变脱贫优势
山地是黔西南州最美的风景,也是金贵之州最浓烈的乡愁。
万峰林、马岭河峡谷、万峰湖、晴隆二十四道拐等一大批喀斯特景观,是黔西南州乃至整个贵州“山地”符号的有力代言。
黔西南州委、州政府高瞻远瞩,通过连续举办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中国美丽乡村·万峰林峰会,溢出效应逐步显现。与此同时,他们纵深推进大山地旅游战略行动,抢占山地旅游的新高地,优化全域旅游的新布局,旅游景区基础设施、配套服务以及产业品质不断取得新突破:2015年,黔西南州投资75亿元实施山地旅游建设项目108个;2016年,投资148亿元实施山地旅游建设项目91个,2017年,投资215亿元建设63个重点旅游项目;2018年,完成旅游投资120亿元,兴义万峰湖、兴仁放马坪、贵州醇景区获评4A级景区。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助推黔西南州山地旅游跳跃式发展,让黔西南人重新认识了大山的价值。
今年仅一季度,黔西南州接待游客1616.87万人次,同比增长31.18%,其中入境过夜游客同比增幅达204.75%,实现旅游收入130.98亿元,同比增长40.38%,黔西南州两项数据均高于全省的22.1%和30.6%。
旅游业的持续“井喷”,山地旅游的兴旺,成为脱贫攻坚的助推器,“旅游+扶贫”带来的效应,就是黔西南对推进全域山地旅游实现“弯道取直”的最生动诠释。
旅游开发使板万村由偏远、闭塞的布依族村寨,成为游客向往的一片宁静世外桃源;有着“中国景观村落”之称的义龙新区龙广镇纳西村,与一河相隔的科汪村,已经成为游客驻足山水,体验浓郁民族风情的好去处;兴仁县屯脚镇鲤鱼坝苗族村寨,已经多次接待来自欧洲、东南亚、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的旅游团队,有的海外客人还再次重游;在万峰林景区的万福村,65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胡田丽正编制竹制工艺品,竹制品成了俏销的工艺品,成为家庭的重要经济来源……
在黔西南,还有很多像板万村、纳西村、万福村这样的美丽乡村,旅游发展带来的变化不仅是增加了群众收入,还彻底改变了发展观念:绿水青山其实就是金山银山。
决战之年,一刻不停歇。
如今,黔西南州上下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处处涌动着人心思进、合力攻坚的热潮,誓夺2019脱贫攻坚决战之年的根本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