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面一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9年08月09日 星期五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难忘《衡阳日报》
  ■夏俊

  我虽在衡阳出生长大,但长期在外省工作。虽然1981年从甘肃张掖市调回衡阳地区教学辅导站工作了,但对衡阳很是陌生。为了熟悉情况,我一面走访县、市各中学,听老师讲课,熟悉情况,一面找来每天的《衡阳日报》,从中了解衡阳,当时《衡阳日报》是四开小报,开设有“教育”专栏,每期专栏的文章,我都认真读,受益不少。

  1981年暑假,参加高考语文阅卷,回来后,我根据阅卷笔记撰写一篇《读今年的高考作文》,分析高考作文不及格的主要原因。成稿后,我试着将其投给了《衡阳日报》。当时“教育”专栏的编辑是周友德,没几天,稿子刊登在9月1日《衡阳日报》第三版,为我与广大读者提供了第一次“见面”机会,也使我与《衡阳日报》走得近了、勤了。在读报过程中,我发现有些稿件用词选句经不起推敲,就分别写了一些札记。

  我将这些札记整理成稿,投寄到《衡阳日报》,很快引起了报社的注意,选了几篇在《衡阳日报》上发表,时任群工部主任的贺定之还加了“编者按”,对我咬文嚼字的精神予以赞扬,并聘请我当“评报员”,专门给报纸“挑刺”。报社这种开门纳谏,自我革新,对读者高度负责精神打动了我,让我无形中成了“热心读者”,甚至“编外职工”了。

  不久,史峥接任群工部主任。1987年3月,史峥专门到我单位,与我交流了一上午,并“下”几个“任务”,明确要求——撰写一些语法逻辑修辞方面常识性的稿件,交稿时间不限,一年、两年都可以,但举例要来自《衡阳日报》的稿件,有时间再写点常见同义词辨析、成语虚词使用等。

  这一来,我更忙了,与《衡阳日报》的关系更亲近了。

  随后,报社王桂发、周玉军同志到我们单位,对我这个“报社编外职工”的工作进行指导,并给我拍了照片在报上发表,广大读者第一次见到我“伏案工作”的形象。几年过去了,我在广大读者中就有那么一点知名度了。

  时间很快过去了,《衡阳日报》给我的光荣而重大的任务也基本完成了。1988年写出《谈词语的修辞方法》,结合例句,从十个方面分别进行论述(载于1988年衡阳日报通讯第3期)。1989年完成《常见语法错误举例》,也是从十个方面综合例句进行分析(载于1989年12月14日《衡阳日报》通讯第9期)。1995年写出《学点逻辑,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对常见不合逻辑的语病进行分析论述(载于1995年《衡阳日报》通讯第2期)。之后,还写了《同义词辨析》,对读报过程中收集的70多对同义词从词义范围、选句功能、表示程度、搭配、感情风格色彩等各方面进行比较、辨析(载于1997年《衡阳日报》通讯第2期)。我还对读报收集的两百多例成语,从出处、愿意、正确用法等方面进行论述,写成《成语用法分析》(载于1997年《衡阳日报》第2期)。

  除了报社约稿外,几年来,我还撰写了数以百计的小稿、评报稿,先后在日报、晚报发表。有了这些成果,竟然引起市作家协会领导的注意,给我两次发信息,有意吸收我加入市作协。我知道也很清楚,我离作家的条件还很远,于是婉拒了。

  我一直认为,作为市委机关报的《衡阳日报》,有很棒的才德双优的采编队伍,他们牢记使命,与时俱进,自我革新能力很强,广大读者都是这份报纸忠实的“粉丝”。结缘《衡阳日报》,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它也给了我不少头衔与荣誉,诸如“热心读者”“资深读者”“优秀通讯员”“优秀评报员”“编外职工”等。这点知名度是《衡阳日报》带出来的,帮出来的,甚至是“逼”出来的。值《衡阳日报》创刊70周年,谨以此稿,以表谢忱。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衡阳创卫”启动暗访督查考核评比
我省本科三批录取开始
再入选中国外贸百强城市 衡阳全球“朋友圈”越来越广
难忘《衡阳日报》
衡阳日报版面一A01难忘《衡阳日报》 2019-08-09 2 2019年08月0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