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面五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9年07月26日 星期五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段志鹏:
坚守工匠初心 做行业佼佼者
段志鹏(中)在与同事探讨技术问题 ■虞 广 摄
  ■本报记者  郑淑香

  “在本职工作内把工作做到最好。”这是湖南天雁宏祥分公司气门分厂多能工、车工技师段志鹏的人生信条。正是凭着这一信条,他就先后被评为“2018年衡阳市劳模”“天雁工匠”。

  初见“80后”段志鹏,他的话并不多,言谈举止中彰显着稳重和成熟。2005年刚进湖南天雁宏祥分公司的段志鹏,从最基层的工作做起,无论白天还是黑夜,只要机器故障他就第一时间赶到工厂,上班时跟师傅多学、多问、多干,在完成自己生产任务的同时,总是穿梭于生产现场观察研究;业余时,他查资料、读文献,通过自学掌握了各种材料的生产技术,很快他就掌握了生产线上每个零部件的构造及全线生产的所有加工工序操作技能。

  每天面对着100米长的生产线,在很多人看来枯燥而乏味,但在段志鹏眼里,这条生产线生动而有趣。他用自己的匠心之手,为传统生产线赋予新的能量。气门生产线上的产品下料装置原本没有检测感应器,容易出现漏、错判定,或者卡线等问题,且存在很大安全隐患。发现这一问题后,段志鹏大胆构思,像科研人员一样进行发明探索。通过反复实验,终于完成了“产品下架检测感应装置”项目的实施和完善。

  解决了这一技术难题后,段志鹏又发现这条生产线入厂设定为17台生产设备,需要一人操作一台设备才能正常生产,即使每天加班加点也只能生产气门1200支左右。如何既能将产能提升,又能节能降耗呢?段志鹏陷入沉思。他不分昼夜地和同事们一起加班加点,讨论研究,试错纠错,经过上百次的试验,2018年5月底,他终于成功地调试出一条全新的生产线——WP12气门自动化生产专线。

  调整后的生产线17台生产设备保持不变,但实现了一人操作二台或三台、多台设备,整条生产线由原来的17名操作工,减到只需要5名操作员工就能维持正常生产,且每班生产气门1500多支。多出来的操作员工就安排倒班。经过半年多的完善,如今的两条生产线,日产高达6000支合格产品,全年产出超过100万支气门。这一技术改造,为公司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及能源的消耗,更为公司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让操作者更好地操作,为公司节约更多的成本,是段志鹏不断改进不断创新的动力。有一次,他发现生产线随设备所带的配套夹具装置,是从国外进口的,一套采购成本高达3万元,使用过程中还需要消耗盖板和双头夹头。一旦操作失误造成磨损就需更换,成本太高又不好操作,难道就不能自主创新?段志鹏说干就干,经过两个多月的持续钻研,纯国产的精磨锥面夹具改造成功出炉,把原来的双头夹头改造为单头夹头。这一小小改造,让夹具装置成本从3万降到了3000元,而单头夹头的采购成本也只需要200元!不仅让生产成本节约90%以上,也使装夹操作更方便快捷,更贴合生产实际、实用,大受操作工欢迎。

  就是凭借着这种沉着稳重的性格、虚心求学的态度和废寝忘食的钻研精神,他为公司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完成了一项又一项的生产技能改造。从基层维修工到成为最年轻的天雁工匠,段志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十六年如一日地践行着工匠初心,在基层岗位上默默耕耘,尽职尽责,收获“点赞”无数。

  他说:“当一个人真正用双手去奉献创造一些东西的时候,品味成果才是最甜的、最光荣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以党建促工建,实现对农民工的有效覆盖
2019年“金秋助学” 活动启动
坚守工匠初心 做行业佼佼者
千余名职工同声高唱红歌
强技能 抓思想 做新时代产业工人
开展“抗洪救灾· 慈善一日捐”
400余名职工无偿献血12万毫升
衡阳日报版面五A05坚守工匠初心 做行业佼佼者 2019-07-26 2 2019年07月2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