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受灾的西(甜)瓜,能开沟排水的要尽快开沟排水;及时扶理藤蔓,清洗植株和幼果泥沙,摘除残枝病叶,增强光合作用,促进生长……”7月6日至9日,我市迎来持续强降雨,致使全市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连日来,省市县三级农业部门派出多支农技专家科技服务团奔赴受灾一线,抢抓时机指导群众救灾补损。
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截至7月12日8时,全市农作物受灾面积12.28 万公顷,成灾面积8.0万公顷。其中,主要受灾农作物为水稻、蔬菜、瓜果、烤烟。
面对严峻的抗灾救灾形势,市农业农村局认真贯彻落实各级防汛抗灾的决策部署,全力以赴开展农业抗灾救灾和生产自救。
越是受灾严重,越是需要提供科学技术指导。灾情发生后,全市农业农村局科教部门迅速号召和组织农技专家、市新型职业农民协会专家服务团等技术力量进村入户了解灾情,根据当地种养业受灾情况,积极开展灾后技术服务,指导灾民做好抢种、改种和自救工作,对尚未造成绝收的农作物,根据不同受灾情况,分门别类指导受灾企业和农民迅速开展灾后自救,力争将受灾群众的损失降到最低。
市农业农村局科技教育科科长李湘林告诉记者:“除组织农业技术力量下到田间地头现场指导外,我们还通过开展线上服务、电话咨询、发布技术指导意见、建立灾农微信群等方式,指导所在地灾后技术服务工作,引导灾民开展生产自救,确保补损措施落实到田间地头。对已经绝收的农作物,根据气候特点,专家们提出了应对补种抢种措施,或是改种其他作物的建议。”
同时,还组织我市农技专家编写出台了《衡阳市主要经济作物救灾补损技术意见》,为棉花、西(甜)瓜、时鲜水果、柑橘、茶叶、中药材、苗木等七大类经济作物提供了具体的救灾补损技术意见。
市经济作物生产技术站站长尹幸芳介绍,在综合全市多位农技专家的意见后,出台的全市主要经济作物救灾补损技术意见,具有指导性强、可行度高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