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五月,常宁市西岭镇小松柏村的油茶基地,连绵起伏的油茶林绿浪翻滚,辛勤的果农正在树林里给油茶树除草施肥。微风拂面,缕缕清香扑鼻而来。
谁也想不到,5年前,这里还是一块荒芜的山地,而如今,3000多亩山地已经种满了油茶,并陆续进入盛产期。这让常年看护这片油茶林的当地村民廖继东特别高兴:“现在,每棵茶树可以采摘20—30斤茶果,实现了村民‘一亩油茶百斤油,又娶媳妇又盖楼’的美好愿景。”
小松柏村的油茶基地只是我市油茶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2018年,我市油茶林面积达392.7万亩,年产茶油5.38万吨,一产产值达到62.9亿元,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地州市之首。
政策润“油”,漫山遍野的油茶焕发新生机
衡阳地处湘南腹地,居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适宜的气候、地形和土壤条件孕育了衡阳2300多年的油茶发展历史,也造就了北纬27度的全球油茶核心产区。
为了实现“中国油茶第一强市”的目标,市委、市政府将油茶产业建设作为头等大事、“一把手工程”来抓,不仅出台了《关于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决定》《关于做大做强衡阳市油茶产业的九条意见》等政策文件,还连续两年召开全市油茶产业发展推进会和调度会。市本级更是组建了油茶产业发展局,建立了油茶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将油茶产业发展列入对各县(市)年度绩效评估考核的重要内容,构建了支持油茶产业发展的政策、投入、机制和保障体系。
近年来,我市积极引导林企、合作社及种植大户等,通过土地流转进行规模化种植和生产,大力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集种植、研发、加工和经营于一体,并通过全市油茶产业协会激发行业活力,实施“龙头带动”战略,走出了一条油茶产业化良性发展路子。”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仅2018年,全市落实油茶建设资金7.1亿元,其中向国、省林业主管部门争取专项资金8200万元;市、县两级财政安排和筹集专项资金2.23亿元;广大油茶业主和农户主动投入资金4.05亿元,包括“农信担—油茶贷”和农业银行、农商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2亿元。
经过几年的努力,如今 ,我市已形成“衡阳市百里油茶产业示范带”和“耒阳—常宁—祁东”“衡东—衡山”“衡阳—衡南”三大油茶产业集群,产业集聚效应凸显。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仅2018年,全市就完成油茶新造14.2万亩,老油茶林低改垦复17.97万亩,任务完成量均创造了衡阳2008年以来油茶资源培育的最高纪录,也是衡阳历史上完成油茶资源培育规模最大的一年。今年,全市已完成油茶造林18.78万亩,完成整地20.75万亩。目前,我市从事油茶产业林农近10万户,规模种植业主853个,油茶经营公司141家,油茶专业合作社207个,100亩以上油茶经营大户505个,规模经营面积79.49万亩。
科技强“油”,势头强劲的油茶产业逐步壮大
引进和培育了湘林、长林、衡东大桃、华硕等近70个优良品种,其中国家级油茶良种“衡东大桃”已为湘、粤、桂、赣等省区定向供苗;推广油茶标准化栽培,引进滴灌设备和技术,研制烘干、垦复、剥壳等相关机具,进一步提高各环节科技含量……
品牌建设,是衡阳由全国油茶第一大市向第一强市转变的核心。而品牌建设的关键,则是科技的创新。
去年以来,我市频频打出品牌宣传推介的组合拳,以独特的油茶文化为依托,实行主流媒体高端发声、主题节会配套造势,努力扩大“衡阳茶油”品牌知名度。同时,我市还突出“衡阳油茶”这一品牌,支持现有知名油茶品牌发展,与省现代农业集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依托互联网交易综合平台项目加速推进油茶产业“一馆多中心”建设,打造了“质量兴农”模式的引领示范区和油茶产业战略制高点。
“为了做大做强油茶产业,我市大力实施科技强‘油’战略,搭建了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等一流科研院所为支撑的技术联盟体系。各油茶加工企业也积极引进和研发新技术、新工艺,充分挖掘油茶功能成分,把油茶产业建设成链条完整、利益联结高效、竞争能力较强的大产业链条。”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共同培育的‘油茶意蜂授粉繁育技术’,有效提高油茶坐果率30%以上,具有行业原创性与国内领先性”;湖南殷理基油脂有限公司高效研发了精炼茶籽油塑化剂去除技术、鲜果剥壳与烘干仓储技术、油茶树人工授粉实验等三项科技成果;大三湘、神农、殷理基等油茶企业在茶籽剥壳、茶油加工、产品包装等方面已获得298个专利。
常宁市丽水蓝天林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殷生龙,是科技强“油”的受益者之一。
“我家的油茶林,2017年亩产油茶果有1000多公斤,是传统油茶树产量的10倍多!”在油茶林基地里,殷生龙给大家讲起了丰收秘诀。
殷生龙告诉记者,油茶因为没有蜜蜂授粉,往往存在“千花一果”的情况,(下转第二版)
严重制约油茶产量提升。为解决这一问题,他引进了一批特殊蜂种,开始了“蜜蜂油茶授粉”实验,并邀请省林科院专家作技术指导和检验实验结果,最终顺利培育出最新一代的“油茶授粉蜜蜂”。
扶贫借“油”, 绿油油的油茶美了山坡富了民
刘玉泉是耒阳市东湖圩镇汤泉村神农汤泉油茶基地的员工。多年前,他因为一次意外导致左手不幸残疾后,就一直在家休养,家境每况愈下。直到2013年,刘玉泉和妻子来到油茶基地务工,不仅每天都有固定工资,年底还能参与分红。
“这个工作轻松,一天有50块钱,两人一年可以拿到两到三万元,年底还可以分红。”刘玉泉说,漫山遍野的油茶让他家生活水平逐渐提高。2017年,产茶果40万斤,油茶产值达100万元。在基地入股的贫困户达6户14人,安排贫困户29户80人就业。
目前,在我市跟刘玉泉一样因油茶受益的贫困户还有很多。随着“劳务用工本地化,扶贫对象优先化”等一系列措施的落地,大批贫困户迅速“摘帽”。
为了让油茶能够真正成为富民产业,我市出台了《油茶产业扶贫意见》,将油茶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统筹规划、统一部署、协同推进。每年,市财政安排3000万元油茶产业扶贫资金,各县市财政按照不低于1:1的比例安排配套资金,对全市贫困户新造或者低产林改造1亩以上、5亩以下的油茶,分别按照1500元/亩和800元/亩的标准进行补贴。
“2018年,市县两级已落实6000万元油茶扶贫专项资金,建设油茶扶贫基地4.85万亩,扶持贫困户数2.64万户。”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市将推进油茶基地建设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引导贫困户通过自建、代建和共建等模式种植油茶林。衡阳油茶助力群众脱贫致富的这一做法,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湖南卫视等媒体报道,产业扶贫“衡阳模式”得到了国、省相关领导和专家的一致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