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邹雪峰
2018年,衡阳发展亮出张张经典“底”牌:前三季度GDP增速排名时隔27个季度后重回全省榜首,财税收入质量为历史最好水平,擦亮了经济增长的底色;成功举办省第十三届运动会和第十届残运会,总金牌数居全省第一,增强了形象优化的底气;成功获批国家大城市、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领衔获批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营造良好环境、承接产业转移”的典型经验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丰实了地位回归的底蕴;“油茶产业+扶贫”模式、“一江四水”治理、扫黑除恶等做法在全国创造了“衡阳经验”,提供了“衡阳方案”,“三大攻坚战”初战告捷,重大创新、重点突破守住了大局稳定的底线。
每一张“底”牌都蕴含着智慧与力量,见证衡阳经济“成色”,打开了衡阳发展的新局面。
擦亮底色:前三季度GDP增速排名 荣登全省榜首
昨天上午,中核健康有限公司(质子治疗中心)在我市挂牌运行。2018年,项目建设成为引领衡阳经济发展加速、提质、增效的“主引擎”,擦亮了经济增长的底色。数据显示:我市全年实施项目447个,完成投资960亿元。比亚迪轨道交通智能制造产业园、湘南纺织基地等入选全省100个重大产业项目笼子的9个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完成投资额居全省第二。富士康IDX产业园、建滔化工环氧氯丙烷、衡缘物流等336个重大项目超额完成年度投资任务。12月26日项目建设喜讯连连,水口山铜铅锌产业基地投资45亿元、年产值80亿元的30万吨锌项目点火投产,恒天新能源汽车雁城牌公交车正式交付使用,全国首个“工惠驿家”项目正式动工,怀邵衡铁路全面通车运营。
目前,军民融合、有色金属、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精细化工、纺织服装、全域旅游、油茶等农副产品种植加工等八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已在衡阳悉数落户,并陆续投产见效,重拾工业荣光的梦想渐成现实。在产业引擎的带动下,2018年前三季度,我市GDP增速排名居全省第一,时隔27个季度后重登全省榜首。
经济增长的稳健“底色”展示了衡阳的大城实力,也成为衡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真实写照。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市GDP达2059.89亿元,同比增长8.6%,三次产业结构占比调整为10.5:35.4:54.1。1—11月,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7.4%,工业投资增长34.2%,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34.2%,继续位居全省前列。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29.93亿元、同口径增长12.3%;税收收入完成179.94亿元、增长16.2%,税占比达78.3%,为历年来收入质量最好水平。
增强底气: 美丽新衡阳拥抱“大城时代”
2018年11月,中央正式备案同意《湖南省关于市县机构改革总体意见》。在《意见》里,对衡阳市的规模、等级给予了大幅提升,衡阳和长沙、岳阳共同被列入湖南省的大城市,标志衡阳进入“大城时代”。
2018年,我市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成为衡阳高质量发展的力量源泉,为“大城衡阳”迈向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和最美地级市增添了信心和底气。
这一年里,我市深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不动摇,切实抓好“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过剩产能得到有效化解,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圆满完成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多次得到省里高度肯定。积极稳妥推进本轮机构改革,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以及金融体制、国企国资、园区体制等改革工作,下活了改革“一盘棋”。扎实推进“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改革,审批时限提速率达81.3%,审批环节精简率达65.5%。全面落实增值税税率下调等减税降费政策,累计为企业减负88亿元。
这一年里,我市持续扩大对外开放优势:衡阳市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胜利召开。“五定班列”“无水港”、公路口岸、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产业园等稳健运行,全市口岸通关效率居全省第一。南岳机场新增通航城市8个,全年旅客吞吐量突破80万人次。1—11月,完成进出口总额38.83亿美元,总量居全省第二,富士康进出口总量继续保持全省单体企业第一。与137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关系,新增39家外贸企业“破零”,对外开放合作层次和水平大幅提升。
万人齐诵《湖湘赋》,万众瞩目新衡阳。2018年,我市成功举办了省第十三届运动会和第十届残运会,总金牌数居全省第一,被誉为“全省最好、全国一流”,还成功承办了全国油茶产业发展现场会、全国“一村一品”产业扶贫经验交流暨村企对接活动,彰显了衡阳大城之气、大城之势。
丰实底蕴:
典型经验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
成功获批国家大城市、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领衔获批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获评全省唯一的国家“守信激励创新奖”;“营造良好环境、承接产业转移”的典型经验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2018年,衡阳收获的重大表彰、金字招牌丰实了地位回归的底蕴,再现了历史荣光。
这一年里,我市有效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认真贯彻落实李克强总理来衡视察时勉励衡阳争当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领头雁”的重要指示精神,着力打造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升级版。市委全会审议通过《关于优化营商环境争当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领头雁”推动衡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全面落实已有政策,积极推行招商引资“黄金三十条”。市级领导带头联系主导产业、重点项目,大力推行“保姆式”“母亲式”服务,加快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严厉打击“官痞”“地痞”、强揽工程、恶意阻工等违法行为,营造了健康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针对补链延链强链推行产业链招商,围绕“迎老乡、回故乡、建设衡阳新家乡”推进以商招商,充分利用衡州经济发展论坛、企业家清明恳亲会开展节会招商,重大产业、重点项目实现抱团式入驻、集群式发展。今年以来,承接产业转移项目122个,总引资额1169.98亿元。“三个500强”企业达21家,中核集团、华侨城、比亚迪、正威国际、泛亚绿洲、豪曼新能源、奥瑞克电梯等著名企业纷纷落户衡阳,承接产业转移实现全新突破。
这一年里,我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坚持以创新引领发展,持续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全市拥有市场主体达29.6万户,申请专利4937件、专利授权2687件,均排名全省第3;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快速增长,达到每万人2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1家,首个国家级科创智谷孵化器投入运营。打造高新区、衡山科学城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多个创新创业平台,湖南省油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落户衡阳。创新“飞地经济”模式,衡山科学城与深圳科技工业园合作共建。创新“产城融合”“产融融合”模式,成功引入中核集团、天星资本、华夏幸福、中国节能集团等企业。
守住底线:
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安全感不断提升
2018年,我市引进华侨城集团重组控股市属来雁公司,一次性化解隐性债务82亿元,提供了政府性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发展的全国范本;白沙绿岛军民融合产业园建设经验由省委军民融合办向中央推荐;“油茶产业+扶贫”模式、“一江四水”治理、扫黑除恶等做法在全国创造了“衡阳经验”,提供了“衡阳方案”,“三大攻坚战”初战告捷,展现了衡阳的大城担当,守住了大局稳定的底线。
这一年里,我市108个贫困村出列,60979名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99%;市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6.1%,湘江干流11个考核断面水质均值全部达到Ⅱ类水质,13个县级以上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水质达标率100%。
这一年里,我市刑事、治安案件同比分别下降5.96%、26.45%,全市社会治安状况持续向好。生产安全事故起数下降26.76%,安全生产形势持续保持稳定。
这一年里,全市民生支出392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72.3%。新增城镇就业6.7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控制在3.5%左右。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十四连调”。启动棚户区改造1.8万户。构建医联体98个,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农村贫困人口综合医疗保障政策全面落实。市九中、铁一中完成异地新建,标准化学校创建任务顺利完成,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建设工程深入实施,化解义务教育大班额成效明显。
■制图/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