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张元龙同学获得了衡阳地区史上第一个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NOIP)一等奖,一举打破了长沙地区学校对此项赛事的垄断;2009年,皮一凡、肖刘明镜、顾攀等三名同学在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夏令营中斩获二金一银,并在比赛现场分别被保送至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2011年,曾鑫璐、谭震同学均获得全国总决赛银牌,双双保送北京大学,曾鑫璐成为我市首个进入信息学奥赛国家集训队的学员;2016届高中毕业生中,全省30余人通过学科竞赛直接保送清华、北大,市八中张云帆同学是唯一一个非长沙地区学校的学生……
优秀成绩背后,除了孩子们辛勤努力外,还有一位公认的“信息学奥赛金牌教练”功不可没,他就是学校的信息技术老师邹毅。
自2002年入职市八中以来,邹毅一直致力于信息技术普及教育和信息学奥赛优秀选手培养工作。16年的时间里,在信息学奥赛天地里,邹毅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金牌教练”,带领弟子们解开了一道又一道难题,收获了一份又一份喜悦。
近日,记者来到学校采访。相比学生的星光熠熠,邹毅显得朴实无华,他中等偏瘦的身材,带着一副黑框眼镜,讲起话来不紧不慢,娓娓道来。
很多人以为信息学就是玩计算机,但邹毅却表示,信息学学科实际上更多是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们重视信息学,是因为如今信息技术无处不在,已经深入到当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同时信息学所涉及的知识非常广泛,数学、物理、人文社科知识、生活常识等,都要运用其中。学生学好这门课程非常实用也非常重要!”在课堂上,他总是将信息技术和生活实际应用相结合,并从不同角度选取各种时下热点进行讲解分析,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对于奥赛培训,邹毅坦言,自己虽然身为老师,但和学生一样需要时刻学习。刚刚入门时,他也会遇到无法解出的难题,有时耗时三四个小时,有时要拖一个星期。除了自己钻研,他还会将这些习题拿到课堂上跟学生们一起研究。他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摸索答案。
采访当天,记者在科学馆4楼的机房里看到,这里坐着10余名信息学竞赛团队的同学们,大家盯着电脑屏幕,键盘被敲得啪啪响,他们都在为11月份的比赛进行紧张的练习。这些队员中有不少是邹毅从初中一直带到现在的,他们在信息技术上一些设想,时常让邹毅感到惊喜。
他说,要做好竞赛辅导工作,不仅自己要会做题,更重要的是要想办法让学生理解自己的解题思路,这就需要准备很多相关资料,以便学生无法理解时,可以“旁敲侧击”让学生明白。为了上好竞赛课,邹毅总是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备课、收集资料,教学、教研之路上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训练风格。灵感来了时,他喜欢在随身携带的纸上记下各种密密麻麻的信息,有时候还会半夜突然起来打开电脑编程、做题……同事们都说,科学馆4楼的机房就是邹毅老师的另一个家,机房的灯不仅寒暑假常亮,还常常彻夜亮着。
正是邹毅的这种“闯劲”和“钻劲”,才使得他攀登了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领域的一个个高峰,带领市八中的信息学奥赛团队日渐壮大,水平也迅速提升,进入了全国一流的强校行列,并成为十五年来全省唯一能在学科竞赛中全面对抗长沙地区的学校。而他,也成为了一位名副其实的“金牌教练”,引领一批又一批少年发现梦想,实现梦想。
截至2017年,邹毅辅导学生在各类国家级竞赛中获金牌10人次(4人进入信息学奥赛国家集训队)、银牌14人次、铜牌15人次、全国联赛一等奖77人次,这些学生先后被保送进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高校。他们毕业后进入了IT行业的顶尖公司,例如谷歌、微软、百度、华为等,成为业内翘楚。
有家长这样评价他,“邹毅老师不仅仅教会了孩子知识,他更在学生心中种下了科学的种子,让孩子们找到了自己的梦想并努力为此奋斗。”
■文/图 本报记者 向吟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