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面四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系统汉语》拾零之⑥~~~
《系统汉语》拾零之⑥~~~
《系统汉语》拾零之⑥~~~
《系统汉语》拾零之⑥~~~
2018年09月23日 星期日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系统汉语》拾零之⑥
“我”的四种境界
  ■李   银

  古汉语中,表示“我”的字有四个:我、吾、余、予。

  “我”,商代金文作   ,象当时的一种类似于戈的锯齿状兵器形,杀伐并能切割;如图即为出土的西周时的“我”,说明那时仍在使用。但很早便失去了本义,而作第一人称代词用。《尚书·泰誓》:“我武维扬,侵于之疆,取彼凶残。”意思是:我们武功强盛,军威飞扬,陈兵到边疆,消灭凶残的敌人。“我”既与武器有关,那种靠武力来显示自己的存在,看似不容冒犯,实则色厉内荏的面目昭然若揭;从今日的wǒ声里,仍能感觉到那种耀武扬威、厉声喝止对方不得靠近的凶态!

  “吾”,西周金文作   、  ,从口五声。“五”,商代金文作   、  ,为两木交叉形;西周金文在中间添加了“十”或作“五”的二迭,指用许多交叉的木头摆在一起,这是一种路障,叫“拒马”,一般摆在路口或门前,禁止人马的通行。“口”指口头表达。因此,“吾”即自报家门以求通过之意。很早就跟“我”共用,《周易·中孚》:“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意思是说:树荫里有只仙鹤在鸣叫,小鹤也在应和着;我有好酒,愿与你一起分享。从wú声里,不难想见那种生怕得罪守卡人,而点头哈腰、唯唯诺诺,请求放行的媚态。

  “余”,商代甲骨文作   ,桨的象形。小小的一片桨操纵在划船人手里,便可以优游自在地于浩瀚的水面上航行。音义同鱼(yú),意即象鱼一样在水里划动。《说文》:“语之舒也。”指语气的舒徐。表示从容、闲暇之意。因此,“余”的最初作第一人称,在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就经常出现,作“余、余一人”,似乎跟后来皇帝的称“孤”道“寡”差不多;秦始皇开始,则专称自己为“朕”,甲骨文作  ,即双手撑篙行船的意思,跟“余”如出一辙。一副信心满满、怡然自得的狂态。

  “予”,商代甲骨文作   ,梭子的象形。梭子是织布用的重要机件。古代织布时,织布人通过左右两手的来回推送梭子,引导纬纱进入梭道,实现与经线的交织而成布幅。《说文》:“推予也。象相予之形。”指的就是梭子的来回推送,因此有授予、给与之意。“予”的音义很早就同“余”。《诗经·郑风·缁衣》:“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描写一位女子周到地侍奉丈夫穿衣:黑色的衣服真合身啊,破了我就做件新的。虽然读音跟“余”相同,但那种平易、恬淡的热忱十分动人!是于忙乱之中,仍爽快应答的真态。

  古人造字真是细致入微,生动逼真!同样是第一人称代词,不同的字,体现了四种不同的境界。因此,时代风气不同,自称便有不同。古人崇尚礼节,多尊人而卑己,因此在社交场合或公共场合,极少自称为“我、余”的,一般用“吾、予、愚、下官、鄙人、小可、小生、不才、卑职、晚生、在下、不肖、奴、老朽”等谦辞自称,否则会被大家讥为不懂礼仪。

  《梦溪笔谈》卷十八就记载了唐代一位姓许的道士,他善于言谈,文采飞扬,但为人傲慢,跟人打交道时,不管对方是谁,都从不介绍自己的名字,一律自称为“我”,因此大家都讥笑他为“许我”。宰相贾魏公听说后,派人多次邀请他相见,他都不来。好不容易请来后,许我骑着驴就径直往丞相家走,看门的人拦住他说:“这是丞相府门口,就是丞相也得下坐骑。”许我说:“我没有什么要请求丞相的,是丞相要我来。若是这样的话,我离开就是了。”于是不下驴便自顾走了。看门人急忙追他,却没有追回来,只好回去告诉了丞相。贾魏公后来又让人请他来,他却再也不来了。这位宰相肚量还不错,叹息说:“许我一个市井百姓。因为他没有求人的地方,尚且不会因为势力而屈服于人,何况那些以道义为己任的人呢!”

  这位许道士竟然因为自称“我”而惊动宰相,可见“我”不是那么随便就可以自称的。

  发展到今天,人人平等,“我”已成常态,谁若再口口声声地谦称自己为“鄙人、在下”等,则会反被讥为迂腐了!而“吾、余、予”虽然不用,但其境界仍存于人心。从我内心来讲,还是喜欢“予”字,亲切而自然!

  (资料图片)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老子摆的什么“道”
祁阳文昌塔和万卷书岩
“我”的四种境界
诗词文化普及不能止于记诵
衡阳日报版面四A04“我”的四种境界 2018-09-23 2 2018年09月23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