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面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8年09月23日 星期日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涅瓦河畔 的诗人们
  ■甘建华

  涅瓦河畔十二月党人广场,白鹃梅开得正艳。广场中央有一个圆形大草坪,竖立着彼得大帝的骑马雕像,从每个角度看上去,都非常壮观而有气势。据说骏马象征着俄罗斯,马蹄踏着的蛇寓意着反对势力。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恰恰是所谓的反对势力,却成了人们永远缅怀并歌颂的对象。将近两百年前,1825年12月14日,趁着刚登基的尼古拉一世根基未稳,激进的自由党人们在此发动政变,希望能将俄国带上民主自由化的政治体制。在沙皇的残酷镇压下,革命宣告失败,参与政变者付出了惨痛代价,都被打上“十二月党人”的烙印,流放到遥远的西伯利亚。直到整整一百年后,为了彰显这批先驱的历史意义,将当时发起革命的元老院广场更名为十二月党人广场。历史就是这样吊诡,最终还是回归人心,十二月党人站在了赢的这一边。

  就在这个著名的广场,有两首长诗让我心潮澎湃。一是普希金1833年创作的《青铜骑士》,也叫《彼得堡的故事》,是其所有作品中最具革命性的一部,锋芒指向沙皇亚历山大一世。“高傲的骏马,你奔向何方?/你将在哪里停蹄?/啊!威武强悍的命运之王,/你就如此在深渊之底,/在高峰之巅,用铁索勒激起俄罗斯腾跃向上?”据说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后,沙皇曾问普希金:“如果你当时也在彼得堡,你会参加吗?”普希金昂然答道:“当然!陛下。”沙皇尽管心里不高兴,却也没把诗人怎么的。另一首是涅克拉索夫于其40年后发表的《俄罗斯妇女》,讴歌十二月党人的妻子们,在道德腐败、落井下石的年代,没有抛弃自己的亲人,而是勇敢地站在断头台边,或是跟随丈夫流放。她们的崇高品德和自我牺牲精神,让后人由衷敬仰并为之歌唱。

  涅瓦河全长74公里,其中28公里位于圣彼得堡范围,其余在列宁格勒州境内。平均宽度400至600米,最大宽度1200米,最深处24米。以河水流量计算,它居伏尔加河、多瑙河之后,是欧洲的第三大河流。圣彼得堡是一座水城,由几十个大小岛屿和大桥组成,又被称为“北方威尼斯”,那些古典宫殿、教堂、学院,都分布在涅瓦河两岸。

  其他景点我都没有刻意记住,涅瓦河右岸的彼得保罗要塞却是例外:1703年彼得大帝在兔子岛上奠基,与圣彼得堡同龄。本来是为了防卫瑞典以及发动战争之用,但几次都没有发兵开战,直到后来改成关押政治犯的监狱,成为俄罗斯的巴士底狱。据说高尔基、陀思妥耶夫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等文坛大咖,都曾因反对沙皇的暴政身陷其中。

  高尔基是中国上世纪最具知名度的外国大文豪之一,早年不平凡的经历在其著名的自传体三部曲中作了生动的记述,它们包括《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1901年,高尔基因参加圣彼得堡示威游行而被捕,著名散文诗《海燕》就是嗣后写成的。他以这篇豪情洋溢的革命檄文,迎接了20世纪无产阶级的革命风暴。颇有意味的是,在俄罗斯的天穹下,我看到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云彩,绝不同于世界上的其他地方。它就像《海燕》开篇所说的那样:“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饶有意味的是,高尔基的全名马克西姆·高尔基,俄文Максим Горький,意为“最大的痛苦”。1892年,他在《高加索报》用这个笔名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马卡尔·楚德拉》,孰料这个笔名一语成谶 。他曾经说过:“我到世界上来,就是为了不妥协!”

  “我只担心一件事,我怕我配不上自己所受的苦难。”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广为流传的名言。一旦读过他的《卡拉马佐夫兄弟》《群魔》《白痴》《死屋手记》,那就终生无法自拔。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俄国人的观点》一文中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是沸腾的水涡,回旋的沙暴,翻滚的嘶嘶冒气的海龙卷,把我们吸了进去。它们整个儿是由灵魂的质素所构成。我们不由自主地被卷进去,打着转,蒙了眼,喘不过来气,有时充满了晕眩的狂喜。除了莎士比亚,再也读不到更令人兴奋的东西了。”这个患有癫痫病的苦命儿,9岁首次发病,之后间或发作伴其一生。1849年4月23日,他因牵涉反对沙皇的革命活动而被捕,并于11月16日执行死刑,在行刑之前的最后一刻,才改判成了流放西伯利亚。他写给哥哥那封《我没有被枪毙,请别为我悲伤》的家信,让人读来无法不泪如雨下。俄罗斯小说在19世纪达到巅峰,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是一个杰出的代表,既是天才,也是鬼才。

  车尔尼雪夫斯基16岁就已经通晓7门外语,堪称一个超级学霸,被老师和同学戏称为“涅瓦河畔的书虫”。他曾参加涅克拉索夫主持《现代人》杂志的编辑工作,成为《祖国纪事》和《现代人》两家进步杂志的撰稿人。1862年,他被沙皇政府逮捕,7月7日关入彼得保罗要塞,两年后被判处服7年苦役并终身流放西伯利亚。在囚禁与流放中,他毫不沮丧,写下了许多充满革命激情的优秀作品,最有名的就是长篇小说《怎么办?》。因此,列宁把他誉为“未来风暴中的年轻舵手”,普列汉诺夫把他比作“俄国的普罗米修斯”。

  国家形象的建设,有赖于文学家的作品重构。有人认为俄罗斯文学没有参与国家形象建设或参与较少,事实上不是这样的。除了前述几位大文豪,对我这一代作家影响至深并为之感恩的,还有一个名字不应被忘记,这就是康·巴乌斯托夫斯基。他的《金蔷薇》一书,年轻时我甚至能倒背如流,另一本《面向秋野》同样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因为这两部名著,巴乌斯托夫斯基在我的心里有着崇高而神圣的地位。可惜这次俄罗斯随团之行,没有到过他的旧居和博物馆,甚至没有见到他的街头雕像,这是引以为憾的事情。

  我最早读到的外国诗歌,是“俄罗斯文学之父”普希金关于大海的描写。位于圣彼得堡南部约25公里处的普希金市,旧称皇村,是普希金成长为一个天才少年的地方。他在这儿度过6年(1811—1817)求学时光,俄罗斯诗歌的太阳从此冉冉升起。1814年,15岁的他当众朗诵诗作《皇村回忆》,受到宫廷大诗人杰尔查文的击节赞赏,据说后者当时激动得热泪盈眶。在名作诗体小说《叶甫根尼·奥涅金》中,普希金这样写道:“当年,在皇村学校的校园里,/我像朵鲜花似的自由开放;/喜欢读阿普列尤斯,/而没读过西塞罗。/当年,在神秘的山谷里,/春光明媚,天鹅鸣啼,/我伫立水边,欣赏幽波潋滟,/缪斯在我的面前出现。/我学生时代的小房,/突然大放光明:/缪斯在这里大摆年轻人才思的盛宴,/歌唱童年的欢乐,/也歌唱我们古代的荣光/和心灵的颤栗梦想。”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特别有意思的是,“俄罗斯诗歌的月亮”阿赫玛托娃也与皇村有关。她在《自述》中说,还是一岁的时候,便被送到皇村,稍大就读于皇村女子中学,一直生活到16岁。她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5岁时听着女教师给稍大些的孩子们上课,跟着学会了说法语,11岁时写下了第一首诗。“有关皇村,我最初的记忆是这样的:葱茏的绿意,众多公园的潮润与灿烂,保姆曾带我去过的牧场,我们曾骑了形形色色小马的跑马场,古老的火车站和一些别样的事物,它们嗣后都被录入了《皇村颂》中。”

  俄罗斯是一个深沉、压抑、苦难、忧郁的民族,这与我在飞机上见到男乘务员眼中的神色是一致的。俄罗斯文学的伟大和魅力,正在于它同时代、同人民的血肉联系,所以始终散布着一种“销魂而广漠的哀愁”(别林斯基语)。我曾经读过阿赫玛托娃的长诗《没有主人公的叙事诗》和《安魂曲》,前者以现代人的眼光对过去时代进行反思和审判,后者以其深邃的思想性、哲理性和艺术上的新颖引人赞叹,不得不承认她是“诗歌语言的光辉大师”,“20世纪俄罗斯诗坛屈指可数的诗人之一”。

  除了家乡雁城衡阳和第二故乡青海高原,我很难得留恋其他地方,但现在第三个地方出现了。离开皇村,作别涅瓦河,我真的有些依依不舍,怀念少年时代读到《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的唏嘘和懊悔,怀念大学时代朗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徬徨和忧伤。普希金在创作活动上曾备受沙皇政府迫害,法国流亡者丹特士又放肆地追逐他的妻子,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普希金死于一次事先布置的决斗。那一年离现在刚好180年,那一天是1837年2月8日。而在其下世前三年,挚友果戈理曾大胆预言:像普希金这样的俄国人,200年才能出一个。遗憾的是,俄罗斯迄今似乎并未见到新的普希金诞生,令人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之慨叹。想到不知道下一次什么时候,会再来这里瞻仰文学圣地,感受太阳和月亮的诗歌光辉,热泪顿时溢出了我的眼眶。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无争树
涅瓦河畔 的诗人们
平凡人的小确幸
写意的呼伦贝尔(组诗)
衡阳日报版面三A03涅瓦河畔 的诗人们 2018-09-23 2 2018年09月23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