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应雄,今年55岁,是胡坪村23组的村民。目前全家5人仍住在一间上世纪80年代建的土砖房中,除了两个正在上学的孩子外,还有一个二级智障的女儿……”日前,在祁东县蒋家桥镇胡坪村扶贫工作队,记者拿起一本资料随意点了贫困户李应雄名字,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丁湘国没看任何资料,就详细说出了李应雄家的情况。
位于祁东县西北角的胡坪村地处“祁邵干旱走廊”,村民居住分散,自然环境恶劣,经济结构单一,发展滞后,很多自然村民小组还没有通公路。
2017年初,担任祁东县民政局副局长的丁湘国接受组织委派,带领两名队员进驻胡坪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他告诉记者,“起初以为还是像以往一样,只是在村里挂个名号。但是后来组织上召集开会,要求一年内要摘掉帮扶村的贫困帽子,我顿感压力山大。但既然接受了这项任务,就得尽力去做好。”
因为小时候患骨髓炎,做手术后造成丁湘国左腿膝关节粘连,不能弯曲,行走不便。
扶贫队员刘纲柱介绍,“刚进村的前两个月,我们没有回过一次家,每天早出晚归,丁队带领我们走遍了村里的194户贫困户,500多户非贫困户,了解情况,宣传政策,交心谈心。他见到村民就发烟,看到村民坐在地上,他也跟着坐在地上与村民说话。由于走路时间长,他的左腿肿得厉害,但他没半有句怨言。”
通过走访,扶贫工作队摸清情况,因户施策,制订精准的帮扶措施,并取缔了10户假贫困户,将36名没享受到扶贫政策的贫困村民纳入帮扶范畴;通过走访谈心,丁湘国和贫困户交心,成为朋友,工作队赢得了村民的信赖,村委班子的矛盾得到了有效化解。
贫困户汪祥文,妻子患有严重精神病,儿女未成年,住在破旧的土砖房内,扶贫工作队为他申请了易地扶贫搬迁。但数名村民不愿调换土地,丁湘国5次上门协调调换宅基地的问题。前4次,村民坚决不松口。第5次协调会上,汪祥文抹着眼泪说:“丁队长,您别再操心了,房子我不修了。看到您走路的样子,我心里难受啊!”一阵沉默后,几名村民不但同意换地,还承诺给汪祥文提供更多帮助。
村民李秀英年近80岁,双目失明,59岁的大儿子单身,常年不归;二儿子弱智,女儿智障,几口人住在一间没有隔热层的平房里。丁湘国帮助老人的大儿子在县城找到一份工作,月薪4000多元……
虽然离县城仅仅一个多小时车程,但丁湘国常常个把月都难得回次家。自己的生日与扶贫队员一起在村里过,只是多加一个菜;80多岁的老母亲生病住院,因为村里有事走不开,他只能含泪在电话中委托爱人照顾母亲;孙子的10周岁生日,他抽空通个视频电话送祝福……
今年6月下旬连降暴雨,丁湘国的心一直紧绷着。29日,狮子山公路被洪水冲断,他带领队员和村干部一起抢修到凌晨。接下来两天,他又冒雨勘查村里地质灾害易发点,挨家挨户做工作,转移了10多户村民。贫困户汪祚昭从屋内转移出不久,房子就垮塌了。正是丁湘国组织得当,胡坪村在这场暴雨中没有发生任何的人员伤亡事故。
胡坪村党支部委员陈明秀说:“那几天,雨下得特别大,但丁队拖着残腿,一脚高一脚低踩在泥里查看危情,让我们感动不已。”
如今,胡坪村宽敞明亮的服务中心,即将投入使用;几公里的通组公路,让几百名村民告别了难行的泥泞小路;60千瓦时的光伏发电卖给国家电网,让村里每月有5000多元的集体收入;200亩的油茶基地、100亩的猕猴桃基地已具雏形……看着村里一天天的美丽蜕变,丁湘国欣慰扶贫工作队坚守的汗水没白费,也可向组织交一份满意的中期答卷。他誓言继续用残腿丈量扶贫路,直至圆满完成任务。
丁湘国(右)与村干部交心谈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