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荣桓元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政治工作奠基人。
1962年,罗荣桓元帅在北京病逝。毛主席闻讯十分悲痛,几夜不能寐,饱含深情写下《吊罗荣桓》悼念战友:“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过草地时把野菜让给伤员
1935年8月,红军过松潘大草地,野菜是草地中唯一能够充饥的食物。就在即将走出草地的那天早晨,时任红三军团政治部主任的罗荣桓见野菜不够吃,连口汤也没喝就出发了。到了下午,由于饿急了,他悄悄来到一条水沟旁用力扯下一把青草,在溪水里涮了涮就塞进嘴里嚼了起来。这一情景被通信员发现后向营教导员陈海涵报告。陈海涵一听惊呆了,好不容易找到一小把野菜,赶紧让炊事班把野菜汤煮好,然后派人去请罗荣桓。
罗荣桓一见野菜汤便警觉起来,用怀疑的目光盯住陈海涵问:“哪儿来的野菜?”老班长机智地插话说:“罗主任,这几天,怎么不见您和我们一起喝野菜汤啊?不和我们一起吃野菜,这就是特殊!”陈海涵也随机应变说:“对!是特殊!您多吃是特殊,您不吃也是特殊!”老班长双手端起盛满野菜汤的碗,递到罗荣桓面前说:“这也是大伙儿的一点心意。您可不能伤大伙儿的心啊!”
老班长的这番话显然使罗荣桓动了真情。他点点头,默默地接过碗。过了一会儿,罗荣桓缓缓地说:“谢谢同志们了!眼下整个部队都在挨饿,这碗野菜我怎么咽得下去?还是送给伤病员吧!”说着,罗荣桓便小心翼翼地端着野菜汤向伤员走去。
躺在担架上指挥山东抗战
自1939年3月1日踏进山东抗日战场始,罗荣桓在山东战斗生活了2400多个日日夜夜。罗荣桓呕心沥血,使山东的抗日武装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最终成为全国抗日战场上一支十分重要的力量。鲜为人知的是,在山东战斗生活的这段时间,罗荣桓有将近3年的时间是抱着重病甚至躺在担架上指挥作战的……
1942年冬,他患上了严重的肾病,腰部酸痛,频频尿血。由于缺医少药,医生只得劝他多卧床休息。然而,罗荣桓根本躺不住。于是,他便拖着病体以超人的毅力,指挥抗日军民开展抗日斗争。担架成了他的指挥部。在战火纷飞的前线,很多重要军事会议在他担架旁召开,许多战斗命令是他从担架上发出的。随着他坚定的手势,随着他标画的红蓝箭头,一支支无敌的队伍飞向战场,一个个胜利的捷报纷纷传来……
1945年10月24日,重病缠身的罗荣桓惜别了为之奋斗近7年的齐鲁大地,率领7万大军奉命踏上了前往东北的征途,在白山黑水间,继续书写他的人生辉煌。
坚持先打锦州功不可没
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东北野战军胜利进行了辽沈战役。在这场大决战中,罗荣桓坚持先打锦州的贡献不可磨灭。
战役前夕,国民党军队被分割和压缩在长春、沈阳和锦州三块互不联系的据点和地区内。中共中央军委当机立断:组织辽沈战役,就地歼灭东北之敌。但如何歼灭东北敌军,是由北而南,先打长春之敌,再打沈阳、锦州;还是先攻锦州,形成“关门打狗”之势,再打沈、长之敌?这个战略方针的决定,却经历了一些反复。
经过反复酝酿,南下作战、先打锦州的决心终于下定。9月7日,毛泽东来电,提出了“置长、沈两敌于不顾,专顾锦、榆、唐一头”的方针。遵照毛泽东的指示,9月12日辽沈战役打响。在东北野战军胜利进军的大好形势下,10月2日,林彪听说敌人在葫芦岛增兵4个师,便担心被沈阳、锦西、葫芦岛之敌所夹攻,攻锦决心动摇起来。当日22时,他以林、罗、刘的名义向中央军委发去特急电报,虽提出两个方案,但基本倾向于“放弃北宁线作战,回师打长春”。10月3日清晨,罗荣桓和刘亚楼一同去找林彪,认为这份电报不妥。他说服了林彪撤回电报,还建议不要等中央回电,亲自起草撤销这个电报和再增加北宁线作战兵力的电报报中央,并重新调整了部署。
锦州一解放,东北敌人全线动摇。10月20日,罗荣桓授意野战军政治部起草了《全歼东北敌人的政治动员令》,要求各部队树立连续打大仗,“一口气吃掉敌人七八个师至十数个师,一次俘虏敌人七八万至数十万”的雄心,“以勇猛果敢、前仆后继的精神,不怕困难、不怕疲劳的精神,争取大胜,争取全歼东北蒋匪军,解放沈阳,解放东北全境”,最终取得了辽沈战役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