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面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8年07月03日 星期二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传统文化流行起来是最好的传承
  近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接受采访时表示,教育部近年来大力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作为固本工程和铸魂工程来抓。

  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内心的自信和自豪感,是当代中国人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其中,如何提升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更是传承的重要任务。近几年,我国在加强对青少年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从课外逐步走进课堂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

  虽然传统文化进校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传统文化教育缺乏统一体系;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在地域、形式等方面开展不均衡;教师队伍传统文化素养亟待加强等。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首都博物馆首席研究馆员齐玫说,将优秀传统文化带进课堂,重点是融会贯通。要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融入基础教育教学相关科目中,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在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设置方面,北京海淀区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

  不过,传统文化进课堂,面临的一大障碍就是师资问题。教育离不开教师,师资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钥匙”。将学校教育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有效载体,做好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必须培训教师,形成一支熟悉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熟悉传统文化教材、熟悉教学方法的中小学教师队伍,一支高学历、高水平、学者专家型的大学教师队伍。

  除了面向校园的努力,让青少年成为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新一代”,还需要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正确打开方式”。传统文化的传播,除了常见的展览展示、讲座演示、课本讲解外,还应借助现代传播手段,如网络、微信甚至小游戏等平台与方式,满足青少年等年轻一代个性化、多样化、参与感等需求。

  可以说,优秀传统文化与年轻人能接受的表现形式结合,既是一种趋势,也是必须要推进的一项工作。传承的前提是接近,而最好的接近方式则是参与。像《中华好诗词》《经典咏流传》《朗读者》等一系列文化类节目,受到各个年龄层人的喜爱,且能让人们主动感受、接近、参与传统文化,其中青少年也不在少数。

  少年强则国家强,坚定文化自信,为学生打好中国人“底色”,让他们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现中华之美,将文化自信自植于心,需要各方面多管齐下,外要提供传承发展的“土壤”,内要不断创新适应当下传播方式,“内外兼修”方能把这些优秀的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据人民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忍,是一种力量一种思想一种智慧
廖司南:古代不结党营私的官员典范
让传统文化流行起来是最好的传承
数千年长盛不衰,篆刻艺术魅力何在?
句短情长 护佑家风
衡阳日报版面三A03让传统文化流行起来是最好的传承 2018-07-03 2 2018年07月0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