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真甫(1898—1974),河北沙河县人,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他和那个时代的热血青年一样参加了五四运动;1923年赴法国里昂大学学习,翌年在巴黎经周恩来介绍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曾任青年团旅法支部组织部和宣传部主任。因从事革命活动,1926年被法国当局驱逐至德国,后辗转至比利时列日大学和莫斯科东方大学,并被吸收为联共(布)党员。1928年春,他被党组织派遣回国工作,在北京秘密活动几个月后,因病与组织脱离关系,此后终身从事教育工作。
宗真甫1933年任北平中法大学秘书,翌年被派往法国里昂中法大学担任秘书、校长,1939年回国后在中学和大学任教。
抗战军兴,此时宗真甫身在里昂,报国无门,非常苦闷。他是研究哲学的,又服膺墨子学说,他从《墨子》鲁问篇得到启发,“以救国不在形式,端在尽其所能。予以研究哲学者之资格,能发挥一种学说,以激励国人,提高抗战意志,帮助精神动员,也算贡献了个人一点微薄的力量。”他原拟将多年研究墨学的心得写成《墨家谈辩》一书,该书第十卷为《墨学应用论》,内中共有十篇,与抗战有关者四篇。为了赞助抗战,他提前在1938年用一周的假期将前三篇写出,因为“我们既是全面抗战,便应将人力物力完全施展出来。人力之中,精神力量尤为重要。……举凡历史上之道德理论英勇义行,无不发挥他固有的大力,以增添抗敌之勇气。唯墨家一派,仁义智勇,才德兼备,摩顶放踵,旷世寡俦,乃竟无人特为提倡,以励士气,坐令此宝贵之教训,湮没不彰,而吾民族道德上之沉疴,亦竟难根本改造,你说可惜也不!”1939年回国后完成了第四篇,1940年托贵州印刷所付印。该书取名《墨学与抗建》,即《墨学的抗战建国论》之缩写。为了便于人们理解墨学对抗战的重要意义,该书采用了白话对话体形式。
宗真甫1952年后任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从事唯物辩证法、形式逻辑、中国语法文法、墨家哲学等学术研究,“文革”中受批判,1974年去世。
(据《 中华读书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