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
尽管现在市面上不少都是电子体温计,但是“传统”的水银体温计在精确度上还是略胜一筹。以水银体温计为例,测量体温按照不同的部位,可分为三种方法:腋测法、口测法及肛测法。
体温过高(发热)、体温过低都视为体温异常。其中发热又分为四种“度”:低热37.5℃—38℃,中度发热38℃—39℃,高热39℃—40℃,超高热为40℃以上。另外,35℃以下为体温过低,出现这种状况常见于休克、慢性消耗性疾病等。
血压
成年人正常的血压值一般收缩压为90—140毫米汞柱,舒张压为60—90毫米汞柱,脉差压为30—40毫米汞柱。
在测量时一般以右上肢血压为准。先让受检者露出右臂,用袖带平展地缚于上臂,其下缘在肘窝上方2—3厘米处,不可过松或过紧,再把听诊器放在动脉上,然后打气,动脉音消失后再将汞柱升高两三厘米,缓慢放气,听到第一个声音时的压力为收缩压,声音消失时的血压为舒张压。
脉搏
脉搏测量法主要测量被测者的腕动脉、颞动脉、足背动脉、肱动脉等动脉。在日常生活和就医时,大多会选取手腕处的桡动脉来测量。
检查脉搏前,被检查者应安静休息,不要做剧烈运动。测量时,一般用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腹触诊桡动脉的搏动,桡动脉触不到时,再选其他动脉。感应到脉搏跳动后,开始计数。一般是以15秒为准,将所得数乘4,如果是患有心脏疾病的人,应该以1分钟为准。正常人脉率为每分钟60—100次,节律规整,强弱适中。
有不少疾病适宜在家中治疗,这些病大多是病程较长、病情变化较小的慢性病,或者是急性病、传染病已经度过危险期,进入恢复阶段的患者。对这些需要在家中休息治疗的病人来说,必须解决家庭护理问题。诚然,请护工是一种方法,但掌握了相关技能之后,大多数人都可以不假手他人地照顾亲人。其实,家庭护理最重要的是观察病人的身体状况,这一点参照上述的测量知识就能够做到,其次就是日常起居、饮食,以及心理上的陪伴几方面。
起居
在生活护理上,主要是照顾病人的个人清洁卫生问题,如洗头洗澡、刷牙洗脸等。在每一个环节,细心与耐心都是必不可少的要素。
有人会纳闷,刷牙难道是很重要的事情吗?实际上,对于卧床病人来说,由于抵抗力低,口腔内微生物大量繁殖,会导致口腔炎、舌炎等疾病。因此,护理好口腔卫生也是防止其他新病症的一种手段。
此外,必须创造安宁的环境,保证病人充分的休息与睡眠。
饮食
根据病人病种病情的需要,制作特定的病号饭,科学合理安排病人饮食,以补充足够的营养,促进机体恢复。
长期卧床的病人要注意多吃一些绿叶蔬菜,以防止消化不良或者便秘的情况出现。对于心脏不好的人,饮食上要注意控制盐和高热量食物的摄入。腌制、炒制的食物也尽量少吃。
另外,卧床者适宜少量多餐,以减轻肠胃负担,而且应适当控制每日进食的总量。
当人患病后,特别是一些较严重的疾病会使人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负担,恐惧、焦虑,这些都将影响病人的康复,因此减轻病人心理压力也是护理的内容之一。
在实践当中,具体该如何做,还需要我们在陪伴的过程中主动挖掘。如时下流行的“动物陪伴疗法”,就是人们在实践当中开发出来的一种有效疗法。在小动物的陪伴下,情绪低落的病人心情会变好,也会变得健谈。
为庆祝“5·12”国际护士节,不少地方都开展了急救普及公益宣教活动。其实,急救知识、护理技能等不但对于护士来说很重要,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是很有必要的。当身边有人突然倒地,该如何反应?家中有老人突发疾病,能否在救护车赶到之前正确地应对?如果孩子生病,是否能更好地进行护理?记者从简单的测量体温、血压,进行急救以及护理三个方面入手,梳理了一些小知识。
夏天的到来,伴随的是中暑的风险和蚊虫叮咬的烦恼;孩子户外玩耍,难免磕碰受伤;老人年纪渐长,难免会突发疾病;即便是正当壮年的人,做饭的时候还有可能被烫伤……日常生活中的“危险”状况这么多,掌握急救知识就等于多了一份保障。经过记者梳理,主要需注意以下几点。
中暑
夏天往往是中暑的高发期。伴随着中暑出现,会出现头晕、眼前发黑、口干、心跳加快、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甚至会出现休克昏迷等症状,危及生命安全。
这时候,能提供急救的人应该迅速拨打120急救电话,并把中暑者移动至阴凉通风处,可以使用扇风设备对中暑者胸部至头部扇风,保持空气流通。在等待救护车的过程中,最好能给中暑者喂食一些凉水。
另外,夏天是毒虫活动的旺季。被毒虫蜇咬过后,不要学习电视剧中的场景——“用嘴吸毒”,而是应该赶快挤出伤口处毒液,用大量清水冲洗,然后送医院救治。
烫伤
烫伤分为三级,一级烫伤会造成皮肤发红有刺痛感;二级烫伤发生后会看到明显的水泡;三级烫伤则会导致皮肤破溃变黑。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就是被热水或滚油烫伤。轻者会出现皮肤红肿,起水泡,重者皮肤溃烂。
一旦发生烫伤后,立即将被烫部位放置在流动的水下冲洗或是用凉毛巾冷敷,如果烫伤面积较大,伤者应该将整个身体浸泡在放满冷水的浴缸中。一定要注意的是,不能采用冰敷的方式治疗烫伤,冰会损伤已经破损的皮肤,导致伤口恶化。
磕碰
磕到脑袋这件事,几乎发生在每个人身上过。由于头骨本身非常坚硬,一般很少会因外力而损伤。如果头上起了个包,用冰袋敷患处可以减轻水肿。如果被砸伤后头部开始流血,应该用干净毛巾按压伤口止血,然后去医院缝合伤口,并检查是否有内伤。如果被砸伤者昏厥,那么需要第一时间叫救护车去医院处理。
(据新华网)
急救这样做
护理这样做
测量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