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作人员(左)在法国巴黎展示其亲手拓印的作品。
杭州十竹斋艺术馆馆长、十竹斋木板水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魏立中20日携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木版水印”技艺亮相位于法国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邀请各国外交人员亲身体验并拓印作品。木版水印专业学名为“古代彩色版画印刷术”,集绘画、雕刻、印刷于一体,是对中国书画精品进行高仿真复制的传统工艺。■新华社发
45
任鸿隽、陈衡哲订婚日与胡适的合影
任鸿隽与陈衡哲(1915年)
陈衡哲
■蒋昭芒
陈衡哲,笔名莎菲,祖籍湖南衡山。祖上出自衡阳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名门望族“衡山陈氏”。陈衡哲的曾祖母开创了一个家族传统:每个出身或嫁入陈家的女子,“或处于天性或由于环境,都在文学艺术方面有或多或少的造诣”。陈衡哲的父亲自小教她《尔雅》《黄帝内经》等古籍;母亲庄曜孚是民国享誉全江苏的女画家,后在苏州一家女校教书画、诗歌。这种世袭书香、家学渊源,给了陈衡哲童年汲取学养最好的生活环境。
除了父母,陈衡哲的舅舅庄思缄对她一生的影响也最为关键。在陈衡哲五六岁的启蒙时期,这位亲爱的舅舅就给她讲中国以外的世界,还对她说:“一个人必须能胜过他的父母尊长,方是有出息。”
13岁那年,由于求学心切,陈衡哲要求母亲让她到广东经商的舅舅那里去上学。母亲答应了,舅舅却找不到学校。怎么办?这位不仅亲爱而且伟大的舅舅决定亲自教陈衡哲,学校就设在家里,学生就是外甥女一个人。自己的生意也不能荒废,于是又请了一位先生专门讲授初级数学和新时代的卫生知识。每天下午,舅舅骑着马,匆匆回家教她一个小时,然后又匆匆离去。陈衡哲后来回忆说:“督促我向上,拯救我于屡次灰心失望的深海之中,使我能重新鼓起那水湿了的稚弱的翅膀,再向那生命的渺茫大洋前进者,舅舅实是这样爱护我的两三位尊长中的一位。他常常对我说,世上的人对于命运有三种态度,其一是安命,其二是怨命,其三是造命。他希望我是造命,他也相信我能造命,他相信我能与恶劣的命运搏斗。”
不仅是舅舅,还有一位常熟的姑妈。可以说,没有这位姑妈的鼓励就不会有后来的北大历史教授。少女陈衡哲的这位“人生领航人”,有着一双锐利的慧眼,她本身才华横溢,几近完美:“上得厅堂下得厨房”。作诗,她行。读史,她懂。书法,写得一手好魏碑,还能温文尔雅为人把脉开药方。进了厨房还烧得一手好菜。白天伺候公婆,晚上抚育孩子;待到更深人静时,方自己读书写字,常常到晚间3时方上床,明早6时便又起身了。姑母成了“才女贤妻”范本,深深地影响了陈衡哲及其子女,他们个个出类拔萃、成就斐然。
A
1911年,陈衡哲进入蔡元培办的上海爱国女校学习。远离父母、远离舅父,一个少女在上海只身奋斗达10年之久,虽不是自己所理想的学校,且中途又被父亲一纸家书召回,让她嫁给一官二代,她坚决不从。渴望求知求学的陈衡哲从家里逃婚出来,最为痛苦的时候,她去了常熟那位姑妈家,在姑妈的引荐下在一个家塾馆从事家教。陈衡哲有文字这样写道:“在那两三年中我所受到的苦痛拂逆的经验,使我感到奋斗的无用,感到生命值不得维持下去。在这种情况之下,要不是靠这位姑妈,我恐怕没有勇气再活下去了。”
陈衡哲经受了人生和社会的各种锻炼,她同命运搏斗不止,始终争取个人的独立和自主权。她抵制了父亲包办的婚姻,也拒绝了别人提供的做达官贵人的少奶奶,她要自己去缔造美满的爱情生活。她一边打工,一边学习,轮番进过几所学校,英文基础打得十分牢固。
1914年夏天,报纸上一则清华大学向全国招收庚子款首批留学美国女生的消息,令陈衡哲充满渴望,但她不相信自己的实力。又是亲爱的舅舅、贤淑的姑妈支持、鼓励,才使她坚定了赴上海应试的信心。舅舅、姑妈的眼光一点没错。陈衡哲在各地考生中脱颖而出,以全国第二的成绩成为首批九名清华留美女生中的一员。那年,“造命”的陈衡哲扬帆远航,开始了她的留美生活。先后在美国沙瓦女子大学、芝加哥大学学习西洋史、西洋文学,分获学士、硕士学位。
大量接触和深入研究西方思想文化之后,她在学术上、思想上独树一帜、很有见地。改变了中国近代史上女学者、女思想家罕见的现实,成为思维犀利、风格卓异的著名女才子。
1917年,她在美国用白话文创作了第一篇小说《一日》,生动地反映了美国女子大学新生在一天中的生活,发表在《留美学生季报》上。
1917年到1926年,陈衡哲以“莎菲”的笔名,创作了《小雨点》《运河与扬子江》等许多作品,发表在《新青年》《小说月报》等新文学主要刊物上,产生了较大社会影响。她34岁写的奇文《运河与扬子江》,通过安分守命的运河和奋斗造命的扬子江两种人生观的对立和交锋,抒发作者崇尚斗争的情感和精神,可视为她一生奋斗、不稀罕别人赐予的生活态度的真实写照。
B
1920年陈衡哲学成回国,由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任,任北京大学西洋史教授。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硕士、女教授。之后陈衡哲在国立东南大学、国立四川大学任史学教授,在上海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辑工作,撰有学术著作《西洋史》《文艺复兴史》《文艺复兴小史》等,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有较大影响。
当白话文运动蓬勃兴起的时候,首先响应拿起笔写白话小说的作家是鲁迅,第二个就是陈衡哲。她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用白话文写作的女作家。20世纪初,她以自己对中国语言文字的独特把握和对社会生活的敏锐感悟,才华横溢地挥笔创作,为新文学呐喊助威。
1920年9月27日,陈衡哲与任鸿隽结婚。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陈衡哲曾愤然致电疾呼抵制日本人,六年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她带着三个儿女,从北平逃到庐山,任鸿隽当时正在山上出席蒋介石主持的庐山谈话会。不久,日军南侵,陈衡哲全家逃往广州,最后抵达香港。想不到后来日本偷袭珍珠港,香港随即沦陷,陈衡哲只好带着儿女登上法国海轮,1942年辗转回到重庆江北任家花园,全家人终于团聚。陈衡哲在重庆断断续续住了5年,是住得最长的一次。1943年初,她曾应周恩来之邀到红岩村访问。
侄孙任尔宁说:“我小时候在上海,三娘姆(即陈衡哲)对我讲过,她一生中最佩服两个人,一个是丈夫任鸿隽;另一个就是周恩来。”去红岩村那天,陈衡哲坐着任尔宁父亲任百鹏驾驶的吉普车,开到化龙桥,然后坐滑竿到达红岩村。周恩来已等在那里,见到陈衡哲,非常热情地迎了出来,说:“陈先生,我是您的学生,听过您的课,看过您写的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她担任上海市政协委员。1976年1月7日,86岁高龄的陈衡哲因肺炎及并发症病逝于上海。
我国新文化运动中最早的女学者、作家、诗人,我国第一位女教授香消玉殒。
C
阳光照耀百花开
凝粉绽蕾真可爱
风吹香飘满山坡
惹得蜜蜂蝴蝶来
折下一根芦苇秸
学着蜂蝶把蜜采
清爽怡人甘露水
纵有万贯无处买
人生至味是天然
逍遥自在乐开怀……
——孤舟题图
成为全国首批九名清华留美女生中的一员
那时候
NA SHI HOU
世袭书香、家学渊源造就她最好的生活环境
26、题林下《婴戏图·天然饮料》
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硕士
“
有人说,能坐在1920年北京大学国文系教室里听课,后来影响百年中国的那一批才女真是万幸。虽然她们生逢乱世,却遇到了中国教育的黄金时代——校长蔡元培一纸聘书,让她们青春时期有幸遇到了一代“才女教母”、中国第一个女教授陈衡哲。
■林乐伦 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