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很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问题导向和科学思维,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地位极其重要,意义十分重大。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提供了实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指南,创造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新版本,贡献了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新智慧,是新时期统一思想、指导实践、推进工作的科学指南。为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营造“喜迎十九大,建设新衡阳”的浓厚氛围,中共衡阳市委讲师团课题组特将近年来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意义的研究成果呈现给大家,全文24600多字,本报将分4次刊出,今天刊登第一部分,敬请读者关注。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贴我国当前实际、总结改革发展经验、着眼破解发展难题,加强发展战略筹划,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创造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升级版,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又一重大成果,是新时期统一全党思想、指导建设实践和推进各项工作的科学指南。
一、“四个全面”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我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此进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称之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理论一旦被群众所掌握,就会成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处处闪耀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光辉。
(一)“四个全面”彰显了唯物史观的本质要求
唯物史观是“四个全面”的理论基础,“四个全面”是唯物史观的现实反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全党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更好认识国情,更好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势,更好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更加能够推进各项工作。”他坚持从我国现实社会物质条件的总和出发,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指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坚持社会基本矛盾原理,明确了对我国现阶段存在的主要矛盾问题的认识。“四个全面”是针对当前我国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提出来的,立足于我国仍处于且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国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是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是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先富带动后富,共同走向富裕”的回应,是针对解决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提出的现实要求。
坚持社会有机体原理,深化了我们对人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反对“唯经济决定论”,把自然、人和社会看作有机的统一整体。“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着力点是“全面协调”。“全面”就是要实现社会、经济、政治、法律、党的建设等诸多方面的互相促进、齐头并进和全面推进,不留死角和空白,从而最终实现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协调”就是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统筹发展,从而实现人、社会和自然这三者的和谐共处、高度融合,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因此,“四个全面”充分体现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结构、社会系统的有机体协调发展、全面发展的思想,深化了我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原理,提升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认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创造了财富,理所当然成为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享有者。习近平指出:“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的根本要求。”他还满怀深情表述“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我党的群众观,体现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这一根本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既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期盼,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让老百姓分享更多改革红利;全面依法治国,就是要让社会到处洋溢着公平与正义;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群众性,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四个全面”彰显了唯物辩证法的宗旨要义
唯物辩证法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我们党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世界、物质和运动具有内在统一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在不同阶段,均注重中国实际并结合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用通俗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中国社会,解决中国问题,并将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有力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
坚持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就是要提高解决复杂社会矛盾的本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四个全面’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是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我们要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有机统一,把准“切入点”,找准“突破口”,认识和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要在农村,关键在协调发展,意味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全面深化改革要敢于啃“硬骨头”,战略上要顶层设计,战术上要稳扎稳打;全面依法治国要坚持“法治”和“德治”的辩证统一;全面从严治党要坚持“自律”与“他律”双管齐下。
坚持理论思维的基本规律,就是要构建一套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法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或政治集团,只有站在理论思维的制高点,才能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系统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奠定了‘四个全面’丰富的方法论原则。”显而易见,“四个全面”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战略思想,反映时代要求,富有深刻哲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要以问题为导向,从问题出发,统筹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高超的领导艺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坚持系统思维的基本规律,就是要强调科学性、全面性和统领性。战略,本来是一个军事术语,讲的是具有全局性统领性的谋略、方案和对策。布局,指的是对事物的规划、安排。“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强调的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明确党和政府从全局出发对各项工作的长远规划和系统安排: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从严治党,一环紧扣一环,环环递进,依次展开,形成一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画卷。因此,“四个全面”特就特在“全面”,贵就贵在“全面”,难也难在“全面”。要做到一个“全面”已经很难了,四个“全面”相互配合更难。比如既要把经济搞活,又要把各级干部管住,既要深化改革,又要严格依法办事。因此,我们努力要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论,在统筹各种复杂矛盾关系中实现“四个全面”。
“四个全面”之间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层层递进的关系,构成了一个相互关联、渗透、支撑的有机统一体。“四个全面”是全局和重点的有机统一。正确认识和把握规律,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内在的联系,必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四个全面”是一个动态的矛盾运动过程,反过来,在不同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四个全面”是相互转化、互为因果的,又各自成为目标和手段。如果说当今中国是一只展翅高飞的雄鹰,那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雄鹰所要飞去的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是雄鹰的两只翅膀,缺一不可,而全面从严治党就是雄鹰的大脑指挥系统。
(三)“四个全面”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精髓
90多年来,我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解放思想就是冲破禁锢,摆脱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破除一切旧观念、旧传统、旧框框,使思想获得自由;实事求是就是研究实际情况,从中找出客观规律,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党的十八大后,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国际风云变幻和错综复杂的国内形势,坚持问题导向和战略思维,统筹安排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关键环节,创造性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全党同志以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断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继续书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实事求是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精髓,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起点。毛泽东最早提出实事求是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这是邓小平作出的科学评价。土地革命战争初期,党内存在着不少错误思想,毛泽东在分析其中产生的原因时指出:“我们是唯物史观论者,凡事要从历史和环境两方面考察才能得到真相。”并首次提出了“实事求是”这一概念。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作了政治报告,他借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观点来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态度。1941年,毛泽东发表了《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第一次对“实事求是”作了科学诠释,他说:“实事求是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党的七大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无数事实证明,背离实事求是,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就会遭受严重挫折。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精髓,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途中,我们应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命题,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品质。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一个崭新时期,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共产党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要赶超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的物质成果,又要解决他们在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还要解决我们自身特有的矛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迫切需要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指引方向指导实践,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时代发展大势,科学谋划“和平崛起”战略大局,创造性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展示了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
“四个全面”是实现“中国梦”的行动纲领。“四个全面”精辟阐述和高度概括实现中国梦的社会历史条件、时代背景和目标要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承担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的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中国推向世界舞台的中心,把民族复兴当作重大的时代命题,把人民群众的理想追求推送到更加接近中国梦的新领域,才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总之,“四个全面”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着眼于解决我国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实践性,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①
(该论文为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编号:15ZXB06; 执笔人:成新平、洪明星、肖振军、凌正华、廖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