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面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7年08月23日 星期三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顶岗实习”
为何引来争议不断?
  ■曹东勃

  近日,有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大二学生反映,学校强制要求暑期到京东商城 (宿迁)信息科技园全国客服中心实习。辅导员通知,如果不实习或将影响毕业。

  如果我们以“强制实习”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会发现近年来上述类似事件的酝酿、发酵和解决过程,遵循着某种规律。它往往发生于三年制的应用型大专院校,在学生临近毕业的第三年,在学校统一组织下,在校企合作的框架下,被安排前往某个大型企业实习实训。这一系列看上去似乎是校企合谋使用廉价劳动力的流程,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有一个具有法定意义的正式说法:顶岗实习。

  毫无疑问,企业将从中获得较大利益:一方面稳定的校企合作,能为企业源源不断输送大批高素质“劳动力”;另一方面可将具有潜力者直接招聘录用,在用人上实现无缝对接。这其实是一种柔性化的人才引进方式,运作得好的话,企业甚至可以借此树立自身履行社会责任、促进就业的形象,提升美誉度。

  学校方面则借助校外资源,实现自身人才培养目标。校企充分合作的话,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不仅锻炼学生,更历练师资队伍,为本校带队教师积累实践经验、创造产学研结合和理论实践结合的条件。

  学生按理说应当是最大受益者。通过顶岗实习,增进对未来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解,检验和修正理论教学的内容,化知识为技能。然而恰恰是这桩貌似天衣无缝的美事,却屡屡为人诟病,引来争议不断。

  从学生自身角度来说,存在思想准备不足和身份冲突导致的预期混乱问题。一旦学生对自身和企业的较高期望与被安置的实际岗位和所得实习薪酬之间产生落差,或是被认为安排了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低水平重复性劳动,必然出现情绪焦虑和心理障碍。而这种情绪平复和心理疏导工作,实际上处在无人负责的真空地带。

  从学校管理层面来看,存在制度安排粗疏、过程管理粗放的问题。有些高职院校只是为了尽快完成作为学生培养法定流程之一环的顶岗实习,甚至不顾及基本的专业对口,当起甩手掌柜,将学生批量派出到企业就算完事大吉。这种突击性、外包式的顶岗实习,往往会为后续的各种纠纷埋下隐患。

  就企业而言,也存在重视不够、配合不足、管理不人性化的问题。很多企业接纳大学生实习主要出于两方面原因:一是学校请求,不好拒绝;二是降低成本,何乐不为。企业基于成本考量出发,其社会责任的色彩则非常淡漠。而一旦实习学生发生工伤或其他人身意外伤害,也就相当于增加了企业经营成本,这时企业常常会推卸责任、拖延赔偿时间、降低赔偿金额。

  一项本应成为三方共赢的顶岗实习,却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成为了学生与学校和企业之间产生纠纷的根源。后者基本是充耳不闻,以致学生将事件直接捅上网络。面对舆情骤起,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大体做法往往又是“一刀切”叫停项目,息事宁人。

  尽管顶岗实习制度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现实需求,但这一制度在运行中的诸多摩擦和问题理应得到重视。调适、协同和改善学生、学校、企业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和利益诉求,特别是以人才培养作为根本出发点,不断完善顶岗实习制度,这是探索和改革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必然要求。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衡阳企业社保“成绩单”不俗
“顶岗实习” 为何引来争议不断?
从商海弄潮儿到生态农庄主
休假期间因抢险救灾受伤 算工伤!
创意人生 出彩衡阳
衡阳日报版面三A03“顶岗实习”
为何引来争议不断?
2017-08-23 2 2017年08月2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