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网评
治理环境污染绝不许走过场
■张晓雨
最近,中央第一环境保护督查组向天津市委、市政府进行督察反馈时,着重提出了一系列污染治理走过场、做表面文章的问题,并“指名道姓”地点出某些部门和地区环保责任不落实——“天津市在环境保护方面存在开会传达多、研究部署少,口号多、落实少等问题,一些领导干部在工作中担当意识、责任意识欠缺,‘好人主义’盛行。”
从中央环保督查组对天津市环保工作的反馈来看,相关环保部门在治理环境的过程中,没有认清面子和里子的关系。为掩饰城市发展中的环境问题,维护好“面子”,一些职能部门采取掩耳盗铃的方式,拿虚假的数据和政绩来应付上级检查。这样的表面文章,往往是欲盖弥彰,既对环境治理的“里子”没有任何好处,也偏离了保护“绿水青山”的方向。
其实,在治污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形式主义乱象,同样存在于其他地区。比如,几天前,环保部曾在一天之内,就唐山监测数据不真实、政府未按要求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措施等问题,两次对其进行公开批评。可见,在治污过程中,相关部门倘若不能铆足劲儿解决实际问题,反而将人力、财力耗费在动歪脑筋、做面子工程上,极有可能耽误环境治理的最佳时机,在污染之外衍生出新的问题。
客观而言,环保数据好看一些,对于激发环保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增进百姓对相关工作者的认同和理解,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片面追求数据好看,为了所谓的政绩,不惜用造假掩盖其真污染、假治理的实质,在环境治理上推、拖、闪、避,而不解决城市发展中实际而迫切的环境问题,这样得来的“面子”,只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面子工程而已。
解决好治污难题,指导性强的文件、切合实际的口号有推动作用,但更离不开落实这些文件和口号实实在在的措施。与其掩耳盗铃,打造一个随时可能会崩塌的面子工程,不如树立正确的“面子里子观”,在环境治理中下大气力,不留死角和盲区地推进环境治理。毕竟,摒弃形式主义做派,以强有力的治理措施为支撑,用真实的数据为辅助,里子有了,才能真正有更好的“面子”。
有效释放使公众“不敢违、不可违、不愿违”的效应,破除部分人“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
观点纵横
■何晨阳
“吐槽车不让人的行为成百上千次,不如一个摄像头管用。”近期,不少宁夏银川市民都或多或少地感受到一些驾驶员,他们在通过斑马线时停车让行的文明之举,已经适应了此前一些司机或呼啸而过或狂按喇叭催促的路人,突遇这种文明行为还是有些不适应,甚至还有些不知所措。
公安部数据显示,近3年来全国发生在斑马线上的机动车与行人的交通事故共1.4万起,造成3898人死亡,其中约九成是机动车未按规定让行导致。面对这一交通安全隐患,银川市曾于2013年开展过相应整治并对“车不让人”开罚。然而,“抓一个违章,需要两名民警携带执法记录仪取证,还需监控探头对准查车点”的繁琐,使这项整治没多久便又夭折,一些司机依然我行我素。
机动车不礼让行人,在全国多地都有存在,大多数人以“没素质”斥之,微博、微信上屡有吐槽之声。可如今不少市民发现,千百次贴标签似地吐槽“没素质”、多次呼吁“讲文明”,不如一个高清探头和严格执行的惩处制度管用。
治理斑马线不礼让,银川市用上了高清探头,而治理乱扔垃圾,当地则启动了“随手拍”。自2013年7月起,银川市多部门联合开展整治,在对抛物司机扣分罚款的同时,也用现金奖励的形式鼓励市民随手拍下这种不文明行为。如今,机动车里向外扔垃圾的行为几乎绝迹,顽疾被治愈的背后,规则和严惩的威力可见一斑。
银川市的探索说明,车不让人、乱扔垃圾、大声喧哗等,曾被一些人归为“素质问题”。其实,文明素质是人与周边环境、规则互动调试与重构后的产物。
尽管《道路交通安全法》早已对相关行为有明确规定,加大对其的惩处和曝光力度,虽只是依法依规办事,但增强的是法律法规和规则的惩戒力度,更能有效释放使公众“不敢违、不可违、不愿违”的效应,破除部分人“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
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等都有一些可以量化的评价标准,而乱丢垃圾、随手抛物、不礼让行人等“没素质”大多成为国人贴标签的一种手段。任何文明行为,都基于对规则或秩序的尊重之上。对不文明现象贴上“没素质”的标签,甚至痛骂一顿可能都于事无补,因为我们从不缺这种“吐槽”,缺的是对合理规则的强有力执行和对违反规则者的有效惩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