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胡亚华) 每年4月下旬开始,衡南江口鸟洲鹭鸟进入繁殖期,在历经了“婚配”、筑巢、产卵、孵化、育幼后,8月底鹭鸟将“携妻带子”陆续南迁,离开鸟洲。
衡南江口鸟洲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昨日披露,近期通过监测显示,目前,绝大部分鹭鸟进入育幼期,约40%幼鸟已能独自飞翔,已孵化出来的“鸟宝宝”约3万余只。
衡南江口鸟洲自然保护区管理所相关负责人介绍称,耒河沿岸被洪水淹没了大片沙滩,鹭鸟的栖息地及觅食地范围有所缩小。目前,首批飞抵江口鸟洲的夜鹭带领幼鸟已全部离开繁殖山地巢区,进入周边的水塘、农田觅食,露宿田间地头过夜。由于池鹭等鹭鸟的幼鸟仍需鸟儿“双亲”喂养,牛背鹭、棕白鹭及池鹭等忙碌地往返于觅食地与繁殖巢区之间。调查中,鸟类保护人员首次在保护区内发现了夜鹰。“夜鹰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通常昼伏夜出,此次在调查过程中被发现,实属难得。” 该负责人告诉记者,眼下,洪水已退,河滩边水草正快速生长,鹭鸟有了嫩绿水草及生鲜鱼虾等美食,可大饱口福。
8月底,夏候鸟将带着各自的“家眷”,分批迁飞,飞往遥远的海南等热带地区。9月底之前,夏候鸟将全部迁走。10月上旬,冬候鸟将“接班”陆续飞抵鸟洲。
夜鹰(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