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面五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市老科协创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工作纪实
2017年07月03日 星期一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忘初心献余热
——市老科协创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工作纪实
  经过7年来的实践,衡阳市各级老科协联系指导、会员领办、参办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72处,科技示范点296个,老科协会员共3210人参加创建活动,“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随着基地结出的累累硕果,“领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蔚然成风,示范作用显著,深受农民欢迎。

  示范基地成农民致富的样板和农民培训的课堂

  现在农村青壮劳力大多外出打工,经营模式由一家一户向规模经营转变,如何适应新形势,创新服务方式就成了老科技工作者新的课题,市老科协和各县(市)区老科协组织大家讨论,得出的结论是创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是个好办法,设想经过几年的努力,使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成为科技创新的平台、农民致富的样版和农民培训的课堂。

  祁东县老科协向县委、县政府报送了《关于发展枣业生产,帮助农民致富的考察报告》,祁东县委、县政府采纳了老科协的建议,确定把发展枣业生产作为农民致富的一项重要产业来抓,并提出“把祁东打造成江南枣都”的设想,制定枣业生产发展规划,连续5年,每年筹集资金1000万元,扶持枣业生产发展,之后祁东枣业迅速发展。2011年9月,衡阳市老科协发展枣业生产现场会在祁东召开,祁东县老科协创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经验在全市得到推广。后来,祁东县老科协关于黄花菜产业发展的调查报告中的建议又得到采纳。

  衡山县店门镇能仁村是省、市、县老科协的南竹科技示范点,有南竹面积近万亩,毗邻南岳旅游景区,如何利用这些资源优势?衡山县老科协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南岳景区弥猴桃非常紧俏,建议开发种植弥猴桃发展林下经济。村老科协小组采纳这个建议,引进种植弥猴桃400多亩;还在弥猴桃架下种植“古汉养生精”和“六味地黄丸”等中成药不可缺少的重要原料——“黄精”药材。经国家林业总局考察,能仁村被认定为“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衡山县老科协会长唐立平,他利用自身广交朋友的优势,走乡镇、去省城、跑广州、奔深圳,动员衡山县在外打工的经济能人回乡创业。在广州经商的袁金岳有意回乡创业,但遭到家庭和朋友的反对。唐立平得知这一情况后,到袁金岳的家乡长江镇,苦口婆心做他家人的工作,又南下到广州找袁金岳交谈。袁金岳被唐立平的精神所感动,下决心回衡山创业,他在长江镇投资1880万元创办了“湖南省金叶养殖有限公司”,年出产生猪2万多头,成为国家农业部养殖示范基地和“湖南省生态农业标准示范区”,并带领一批农户靠养殖致富。唐立平共动员29位经济能人回乡创业,带动4500户农户致富,解决25000人就业问题。 衡山县开云镇老科协副会长彭立辉创办的白茶基地,种植茶叶5000多亩,安排固定用工近50人,一年付给固定工的工资达180万元。在采茶、加工旺季聘请季节工,最多时达500人,一年发放季节性用工人员工资达700万元以上。

  衡山县永和乡老科协会员刘冬洋,建成1000多亩沃柑种植科技示范基地。常宁市老科协积极引导,帮助林业分会会员张平生创办了常宁市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成员311人,下辖丰坪猪场、金塘苗圃、桂花树三个基地,2014年5月26日,时任省长杜家毫考察时给予高度评价。张平生被授予衡阳市“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称号。常宁市老科协会长、省老年科技精英、全国优秀离退休干部赵中福,长年累月深入到水果示范基地开展培训、传授技术,深受群众欢迎。她参与指导的葡萄产业示范基地,从品种、品牌、品质上大做文章,8月参加湖南省首届“湘葡绿品标”大赛,送去7个样品,捧回6块金牌,在参赛的80多个单位、100多个品种中,获得金牌最多,获奖率最高。2014年9月在“第十二届全国葡萄学术研讨暨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成立二十周年”大会上,常宁市送去的样品“比昂扣”荣获“2014年全国优质葡萄评比优质奖”,在22个送样省、161个送样单位中脱颖而出,填补了湖南省本次参赛获奖的空白。

  耒阳市老科协引进红薯优良品种湘幅一号,着力培育种植示范户,发展到示范基地,引种成功后又深入调研,认为开发种植特色红薯大有可为,撰写了发展特色红薯的调查报告,得到市委、市政府重视,红薯粉皮加工成为全省“一县一品”项目,其产品成为国家品牌,出口韩国、日本等国。珠晖区老科协农业分会联系帮扶的力丰翠冠梨示范基地,还成为衡阳市旅游休闲景点。

  为示范基地排忧解难不遗余力

  坐落在衡东县高湖镇的盛冠圆家禽养殖合作社,是市老科协的示范基地,想做大做强,但资金困难,市老科协领导出面协调县政府、市县发改委、市县农开办、市科协、市农发行等单位给予项目和资金支持。2015年基地发生周边村民哄抢鱼的事情,市老科协领导出面协调县有关部门,制止了哄抢,维护了基地正常的生产秩序。衡山县老科协会员创办科技示范基地,有困难首先找老科协帮忙,老科协努力协调各种关系,到现场解决实际问题。耒阳市老科协几年来为示范基地协调争取开发项目23个,协调联系解决贷款1000万元,发动会员筹措借款380多万元。衡东县老科协为特种养殖示范基地扩建需要土地,与县政府领导、国土局和畜牧局负责人协调,终于落实了土地问题。

  老年专家老当益壮献计出力

  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创建和发展要靠人才。老科协会员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为基地提供信息,咨询和技术指导。市老科协和各个县(市)区老科协组建了专家服务团,在新闻媒体上公布联系电话。市老科协专家、高级农艺师、省老年科技精英、蒸湘区老科协副会长何进中已年过古稀,但劲头十足。他负责市老科协翠冠梨示范基地技术指导,从基地的设计、规划、生产技术到果品的储藏,进行一条龙服务。每到关键时期,他及时到现场进行技术培训指导,深受基地负责人赞誉。他还被常宁市、衡南县、石鼓区,一些基地邀请去进行技术指导,长年累月骑着电动车穿梭在田间地头,直接服务的面积超过3000亩,农民称他为果树“120”,他在衡南县三塘镇大广村帮助果农谢军种翠冠梨,七年来从几亩地发展到20亩,产量从1万余斤到17万多斤,年收入由几万元到40多万元。谢军科技示范点带动周边30多户种翠冠梨。何进中的名气越来越大,知名度越来越高,服务范围也越来越广。他的足迹遍布衡阳、长沙、株洲、岳阳、郴州5个地市的18个县区的23个乡镇的36个村。为了更新知识,与时俱进,进一步充实提高自己,他每年自费8000元以上参加全国性的葡萄、果树学术交流会,并实地参观、考察、吸取各地先进经验,他还努力学习信息应用技术,建立了自己的微信群,发展湖南果友群80多个,做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他参加全国葡萄病虫防治协作网,针对衡阳葡萄生产情况,特别是施肥方面存在严重问题,邀请全国葡萄专家雷自强博士来市老科协讲课,30多个葡萄专业户参加听课。

  市老科协专家唐春生,原是市农业委员会推广研究员,退休后继续发挥余热,被称为农民兄弟的“植保卫士”。他根据农作物生长季节,及时到科技示范基地进行技术指导,开办了网站,开通了专家在线植保远程诊断,一年为基地提供服务300多次。唐春生受市农广校、衡东、衡南、珠晖区农广校的邀请,为年轻一代授课,幽默而富有激情的授课方式,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大受农广校老师和学员的称赞。

  祁东县老科协组织专家组成员开展联系一处示范基地,推荐一个新品种,推广一项新技术活动。专家匡百知精心、细心、热心、耐心服务枣业基地,去年接受咨询189人次,帮助枣业基地解决生产技术问题32起。耒阳市新市镇水西村旺发密柚基地去年介壳虫首次大爆发,农民手足无措,耒阳市老科协迅速派出专家刘贻坤现场指导用药,消灭了害虫。衡山县老科协派出专家指导南竹示范基地,采取挖山除草、科学施肥、护笋养竹等综合措施,竹林面貌大为改观,每亩立足量由原来的98根上升到213根,经济效益增加2.2倍。市老科协专家、雁峰区老科协副会长丁平贵以自办的苗木葡萄示范基地为课堂,近年接待参观学习人员150人次,免费为种植户办培训班6期,参加农户达1000多人,培养种植科技致富能人500多人,每年给种植户提供科技信息400余次。通过示范辐射、培训指导,不但带动了周边的湘江、茶园、白沙等村农户,还带动了衡南、衡阳等地500多农户发展种植苗木、葡萄、南方早熟梨、无花果、酥脆枣等产业,面积达5000多亩。祁东县老科协理事、省农村科技致富能人吴云桥利用自办的南方冬枣示范基地,经常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咨询、技术服务,先后为本地种植户和外来参观学习的举办专题讲座20多期,培训人员2000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0000余份,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疑难问题150多个,有效地提高了广大种植户的科学种植水平,为枣农种植户增收致富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祁东县老科协常务理事曾建新领办的枣业基地,集示范、推广、服务于一体,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辐射带动祁东、衡南两县种植南方冬枣5万多亩,中秋酥脆枣2万多亩,引领1万多农户增收致富。衡南县老科协副会长吴三民今年87岁,他个子不高,腿有残疾,经常翻山越岭,走村串户,到科技示范基地指导农业生产技术,一年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下乡,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近年来冬枣生产在衡南县大发展,现已种植16000多亩,每年县里给农民送冬枣苗子,吴三民积极参与送苗子下乡的工作,还到基地传授栽培技术。为了让农民掌握科学技术,吴三民花1万多元编印《三农诗联选》一书,免费发给干部和群众。大家读后都说,:三农诗联顺口吟,所讲道理很实用,通俗易懂好操作,是咱百姓致富经。有人赞扬吴三民,并编出小诗:耄耋老人不服老,继续为民立功劳,一生追求科技梦,为民小康当助跑。

  对老科技工作者的无私奉献,老百姓描述道:

  一脑银发闪闪发亮,一双慧眼现场察看;

  一双巧手当场示范,一双铁脚不知疲倦;

  一心写出科技论文,一本著作百世流芳;

  一生一世献给科技,一群老者意志更坚!

  这些老科技工作者是共产党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其中一大批都是老共产党员,他们为祖国的科技事业曾作出过贡献,退休之后不忘初心,奉献余热,为实现老百姓的小康梦再立新功!

  积极投身科技扶贫再立新功

  全市老科协系统积极响应党中央精准扶贫的号召,去年以来开展科技帮扶活动133次,科技扶贫8476户。一是加强科技培训,开展智力扶贫,各级老科协围绕“科”字作文章,对贫困户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培训贫困劳力3806人;二是进行产业扶贫。各级老科协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开展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加工,以特色产业发展劳动农户脱贫致富。祁东县老科协把发展酥脆枣、冬枣产业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全县种植枣子面积6万多亩,成为祁东的一大支柱产业,为农民增产增收,脱贫致富打下了坚实基础。新丰果业公司、银桥枣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等5家龙头企业带动了1000多户贫困户参与种植、加工、销售工作,可增加贫困农户种植收入500多万元。耒阳市老科协致力打造特色红薯产业,种特色红薯6万多亩,这一产业项目带动1500户贫困户参与发展红薯产业,不少贫困户摘掉了贫困帽子。创办示范基地,开展就业扶贫。各级老科协发动会员创办、领办、合办、联办科技示范基地,吸纳贫困农户就业,带领农民脱贫致富。老科协系统扶持创办的示范基地中,吸纳了贫困劳动力2376人。衡山县老科协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带动180多户贫困户脱贫致富。永和乡茶石村二组农民孙文春夫妻都患上了传染病,加上儿子又患有精神病,一家人吃了上顿没下顿,对生活失去了信心,附近村民大都远远地躲着这一家人。冬枣基地负责人姚乐贵了解到这一情况以后,特地上门请孙文春夫妇到基地来做事,安排扯草、抽圳的轻松活,工资与其他人一样,一分不少。两年来,这对夫妻每月收入3000元,一日三餐不再发愁,日常开支也有保障。孙文春夫妇逢人就说:“是老科协基地的扶助使我们对生活充满了信心,我摆脱了贫困。身体状况也不断好转,老科协扶贫真是全心全意啊!”

  ■本报记者 龙迎九  通讯员 李繁荣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不忘初心献余热
衡阳日报版面五A05不忘初心献余热 2017-07-03 2 2017年07月0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