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面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衡南县鸡笼镇双溪村是省级贫困村,过去水利设施老化、环境设施落后、经济模式单一、村民收入偏低,2015年4月,市烟草局驻村扶贫工作队正式进驻。在工作队的帮扶下,该村基础设施大变样,村民脸上“喜洋洋”——~~~
2017年06月20日 星期二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衡南县鸡笼镇双溪村是省级贫困村,过去水利设施老化、环境设施落后、经济模式单一、村民收入偏低,2015年4月,市烟草局驻村扶贫工作队正式进驻。在工作队的帮扶下,该村基础设施大变样,村民脸上“喜洋洋”——
补齐“基础短板”,机械化耕作变成现实
宽带“进村入组”,村里人过上城里生活
  ■文/本报记者  邓润青     图/本报记者   周 琪

  改造前的水渠

  双溪村全景

  “承包下这口鱼塘,年底增加几千块钱收入应该不成问题!”近日,记者在衡南县鸡笼镇双溪村采访时,正在往鱼塘喂草的村民谢培友乐呵呵地说。

  双溪村有十多口水塘,由于年久失修,大多丧失了蓄水功能。市烟草局驻村扶贫工作队进驻后,一年时间便出资修好了8口水塘。

  “更重要的是,这些水塘恢复了蓄水功能,干旱时又能灌溉水田了。”日光村村主任、原双溪村村支书王宏伟告诉记者。

  “在脱贫攻坚战中,基础设施建设是一块难啃的‘骨头’。”采访中,王宏伟向驻村工作队竖起了大拇指,“双溪村基础设施薄弱,两年多来,驻村工作队逐个攻坚,为村民办了很多实事,给全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变化。”

  基本情况

  双溪村位于鸡笼镇西北方向,距镇中心约6公里,2016年与日光村、叶江村合并为新的日光村。该村呈南北狭长的“带子”形,南北长约5公里,东西宽1-2公里,总面积约7平方公里;属丘陵地形,山多田少,地质以紫色岩为主。全村共有17个村民小组463户1837人,现有贫困户86户271人。该村水利设施老化、环境设施落后、经济模式单一、村民收入偏低,既无集体经济产业,也无村办企业,为名副其实的贫困村。

  改造后的水渠

  新修的机耕路

  崭新的敬老院

  硬化后的鱼塘

  走访贫困户

  “一千多亩水田告别了洪涝灾害”

  双溪村地处鸡笼镇西北部,是省级贫困村,去年与日光村、叶江村合并成新的日光村。2015年4月,市烟草局驻村扶贫工作队正式进驻。

  “水利设施老化、环境设施落后、经济模式单一、村民收入偏低……”经过一段时间地摸底,工作队队长、市烟草局机关党委副书记陈巧明在记录本上这样给双溪村“画像”。

  “只有基础设施脱了‘贫’,村里的产业发展才能跟上,贫困户脱贫才有希望。”陈巧明告诉记者,“我们的头等大事就是,尽快补齐双溪村基础设施的‘短板’。”

  村干部和村民们向工作队反映,从双溪水库到青花河全长3.6公里的灌排斗渠是全村农业生产的“生命线”。因年久失修,这条斗渠严重淤塞,每逢暴雨,斗渠的水经常漫出来,冲毁田埂,倒淹水田,造成村民们的收成不同程度受损,“生命线”几乎成了“夺命线”。

  进驻当年,工作队筹资310万元,对这条灌排斗渠进行硬化、拓宽和清淤。2016年3月,斗渠全线竣工。

  沿着斗渠行走,记者见到,蜿蜒的斗渠里水流畅奔,两旁的农作物郁郁葱葱,村民从事生产的“生命线”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除了这条灌排斗渠,工作队还修了4条总长2700多米的引水渠,双溪村17个村民小组的1000多亩水田受益。”王宏伟介绍说。

  小坡组村民张志荣的家建在斗渠旁,他告诉记者:“前段时间下暴雨,听说县里、市里好多地段积水,我这儿一点事也没有。打心里感谢扶贫工作队,帮我们干了一件大好事!”

  与张志荣有着同样感受的还有伍家湾组的村民陈德寿。采访中,他指着自家稻田旁一条宽约4米、长逾200米的机耕路对记者说:“这是扶贫工作队去年新修的,之前是宽不足一尺的田埂。”

  原来,双溪村老年人多,劳动力不足。村民们想开展机械化耕作,由于没有机耕路,插秧机、收割机驶不进稻田。驻村工作队得知这一情况后,在全村新修了8条总计4公里长的机耕路,让机械化耕作变成现实。

  “这件事我们盼了好多年,如今有机器帮忙,种田轻松多了!”陈德寿说。

  “20多位老人住进了崭新的敬老院”

  “感谢工作队,让我们这些老人住进了新房子。”今年81岁的孤寡老人刘家端逢人便说。

  前些年,双溪村小学撤点并校后,学校办公楼被改作鸡笼镇敬老院双溪分院,住进20多位老人。

  双溪村没有村部,村支两委租用一间闲置的房子办公。“四五个人挤在一间十多平方米的房子,进出都得互相挪凳子。”原双溪村村支书王宏伟回忆说,“这些困难我们倒可以克服,难为老人们的是,整栋楼只有一楼有个卫生间,他们年纪大了,行动不方便,摔一跤可不得了!”

  驻村工作队员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们赶紧联系县民政部门,筹资110万元,在村小旁新建了一栋两层楼的敬老院。

  去年4月,20多位老人搬进了宽敞亮堂的新家,两人一间房,每间房子都配备了独立的卫生间。

  最近,工作队还为敬老院引进了一批体育器材。“这些器材安装好后,老人们饭后可以活动活动筋骨,身体更健康。”敬老院负责人对记者说。

  “村民们担忧什么,我们工作的方向便对准什么。”这是驻村工作队队员、市烟草局正科级干部唐国平的真心话。

  驻村不久,有村民向工作队反映,村里的公路有两处路基出现滑坡,其中一处水泥路面下出现一个大空洞。村里的校车每天要接送20多名学生往返学校,每次路过都要小心翼翼。“麻烦你们去看一看,管一管。”村民拉着工作队员的手说。

  实地勘察后,驻村工作队请来施工队伍,在出现滑坡的两处路段新修了护坡,并拓宽了路面。这下,校车可以安全通行了。

  “如今,村民们一有困难就来向我们诉说,尽管工作量大了,但一想到这是村民对我们的信任,浑身就有了干劲。”唐国平说。

  “我们尝到了城里人生活的滋味”

  每当夜幕降临,双溪村公路旁50盏太阳能路灯齐刷刷亮起,照得道路两旁一片明亮。

  “以前,天一黑,我们赶忙吃了饭、收拾收拾,上床休息了。现在村里有了路灯,我们也学城里人,晚饭后到马路上走一走,散散心。”铁塘组村民李林英跟记者说起这些时,脸上带着些神气。

  双溪村村干部告诉记者,扶贫工作队的到来,让农村生活发生了不少可喜的变化。

  除了太阳能路灯,村民感受颇深的还有自来水。安全饮水一直是双溪村的“老大难”,前些年,经济条件好的村民自己花钱打井,条件差一些的只好去公共水井挑水喝。

  “水挑回来,不能马上就用,得放上一段时间,等水里的杂质沉下去。”村干部低声对记者说,“村里不少人得了结石病,多半是水质不好引起的。”

  2015年9月,驻村工作队与村干部一道,上门找自来水公司,协商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如今,拧开村民家的水龙头,自来水“哗哗”流出,跟城市居家一个样。

  最让记者意外的是,在驻村工作队的联系下,双溪村宽带进村入组,安装到村民家里。

  村民欧春梅在记者面前“显摆”了一下,她掏出手机,打开微信,一阵铃声之后,手机屏幕上出现了一张面孔——欧春梅在深圳打工的女儿。

  “女儿在外地做事,一年难得回家一次。只要想她了,我就打开微信跟她聊,既能听到声音,又能看到她是瘦了还是胖了。”欧春梅得意地对记者说,“平时,我还会用手机看新闻呢!”

  “在推动基础设施‘脱贫’的同时,我们积极推进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等。我们相信,双溪村的贫困户一定可以如期脱贫,奔向小康的大道。”陈巧明用坚定的语气对记者说。

  【帮扶故事】

  一场餐桌上的募捐

  今年正月初八,年味尚未完全散去,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陈巧明带着队友们回双溪村报到,开启新一年的扶贫工作。

  这天中午,驻村工作队与村干部在该村一位赤脚医生家吃饭。刚拿起筷子,陈巧明注意到村里贫困户陈祖力抱着一个四五岁大的小孩走了进来。  

  “孩子发烧了,能给他打针退烧针吗?”陈祖力问赤脚医生。

  医生回答:“你还是带着孩子去大医院看看吧,我不敢随便用药。”

  陈祖力面露难色,僵在那里,不知是走是留。此时,怀中的孩子痛苦地呻吟了几声。

  陈祖力家的情况,陈巧明是熟知的:陈祖力的妻子张煌芝是残疾人,并患有阵发性精神病,生活不能自理。6年前,因发病,不幸让2岁的女儿掉进火里烧伤致死。至今,一家人靠他外出打零工赚钱和扶贫救济款来维持生计。

  “孩子到底怎么了?”陈巧明一问之下,得知几天前,张煌芝在给5岁的儿子洗澡时,不慎打翻热水瓶,滚烫的开水严重烫伤了儿子的左腿。

  当天,陈祖力将儿子送到衡阳市某医院治疗,得知医药费要1万多元。然而,当时他身上总共只有东借西凑来的2千块钱。

  无奈之下,陈祖力只好抱着儿子回到乡村诊所医治。因医疗技术条件有限,第二天,孩子发烧了。如不及时救治,小孩很可能面临残疾或生命危险。

  获悉事情的原委后,陈巧明二话不说,积极发动在座的村干部和扶贫队员捐款。你一百、我两百、他三百……很快便凑了5000元。

  与此同时,陈巧明第一时间向市烟草局申报救助资金,从扶贫资金里拿出3000元,并将全部募捐款项交到陈祖力手中,嘱托他不要再耽误了,赶紧带孩子去大医院治疗。

  等到陈祖力带着孩子离去,桌上的饭菜早已凉了。让大家欣慰的是,在市烧伤专科医院的救治下,孩子恢复良好。

  “是扶贫工作队救了孩子的性命!”谈及此事,陈祖力的心里充满了感激之情。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补齐“基础短板”,机械化耕作变成现实 宽带“进村入组”,村里人过上城里生活
衡阳日报版面三A03补齐“基础短板”,机械化耕作变成现实
宽带“进村入组”,村里人过上城里生活
2017-06-20 2 2017年06月2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