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活“扶贫再贷款”
架设“精准扶贫桥”
■通讯员 蒋俊锋
金融精准扶贫是当前金融机构扶贫攻坚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怎么扶?扶什么?风险怎么控制?去年来,人民银行祁东县支行以扶贫再贷款示范点建设为依托,用好用足扶贫再贷款政策工具,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撬动金融资源向贫困地区“逆向流动”,增强了金融精准扶贫效果,真正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2016年,祁东县有6378户贫困户21049人摘掉了贫困帽子,分别占全县贫困户(30428户)的 20.96%,占全县贫困人口(108541人)的19.39%。
扶贫再贷款示范点的贫困户100%建档立卡
在风石堰镇紫冲村、白地市镇白地市村、黄土铺镇五四村、戈马村等四个扶贫再贷款示范点创建中,人民银行祁东县支行依托金融扶贫服务站工作人员将示范点内1100户贫困户3631人全部建档立卡;主办银行依托村组“五老代表”对示范点内贫困户开展评级授信,共授信884户,金额3353万元,全部纳入农户信用信息库;扶贫、农业部门选择黄花菜、酥脆枣、西兰花等三大产业作为扶贫主导产业,依托新丰果业、吉祥食品、江南华兴、新发食品等四个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实行与贫困农户的精准对接,根据贫困农户家庭情况,因户施法,一户一策制订脱贫方案,一户一本台账,一家一套帮扶措施。祁东县信用联社作为扶贫主办行,全程跟踪、全面服务,全力扶持,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2016年四个扶贫再贷款示范点户均增收2180元,已有287户1005人脱了贫困帽子,占四个扶贫再贷款示范点贫困人口的比例27.68%,高于全县的脱贫比例8.29个百分点。
“因地制宜”拓展特色产业扶贫新模式
结合祁东县气候环境、产业基础等因素,根据新丰果业、吉祥食品、江南华兴、新发食品等四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方式,人民银行祁东县支行将扶贫再贷款、政府扶贫主导产业、扶贫主办银行、建档立卡贫困户等四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龙头企业和特色产业带动的精准扶贫新模式。
作为返乡创业典型,江南华兴运用“菜稻菜”种植模式种植西兰花,流转土地2400多亩,采用“合作社+贫困户”模式,签约贫困农户83户。为满足其资金需求,祁东县农村信用联社为其授信600万元,已发放贷款254万元,期限3年,利率4.75%,比同类贷款利率低4个百分点。
吉祥食品的电商扶贫模式已趟出一条路子。祁东信用联社为其发放贷款1300万元,助力其发展电商,目前该公司已是阿里巴巴3000个实力商家的标杆企业之一,2016年该公司电商黄花菜销售额突破4000万元。
新丰果业与贫困农户签订《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分贷统还四方协议》,建档立卡贫困农户向信用社按人均1万元、每户最高5万元申请小额信用贷款,该贷款直接划入企业账户,由企业统一管理和使用。“分贷统还”带来的入股分红扶贫模式也日趋走红。
活用政策工具撬动资金“逆向流动”
人民银行祁东县支行以扶贫再贷款示范点建设为“抓手”,发挥扶贫再贷款工具导向作用。在扶贫再贷款工具导向下,2016年祁东县农业信贷余额达56.23亿元,累计发放扶贫贷款13376万元,现有余额10244万元,涉及贫困农户6108户,其中种植业贷款户数4175户,养殖业贷款户数491户,农产品加工427户。截至2016年12月末,已累计发放扶贫再贷款3亿元,创建扶贫再贷款示范点4个,示范点累计获得信贷资金近3445万元。
目前,祁东县所选取的四个扶贫再贷款示范点还只限于黄花菜、酥脆枣、商品蔬菜三个品种,按此方式可拓展到烟叶、薯粉加工、油茶等产业,将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做好做实。
在“1+N”机制下,祁东县形成“政府建立扶贫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人行发放扶贫再贷款--主办银行按10倍发放扶贫贷款--政府扶贫贷款全额贴息--风险由政府与银行分担”的联动机制,为控制贷款风险,主办银行和政府部门、扶贫办成立扶贫项目资金投资管理委员会,对项目经营管理进行全程监管。当扶贫贷款出现损失时,主办银行可向县扶贫办提出风险补偿申请,启动风险补偿程序,政府与主办银行按照相应比例兜底,由风险补偿基金补偿80%,主办银行分担20%。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