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今年2月获批“湘南地区中心城市”后,又一发展先机如约而至:工信部日前正式批复,衡阳纳入长株潭“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
此前,“提升制造业层次和水平,实施制造强市‘663行动计划’,打造全省先进制造业基地”被写入2017年的衡阳市政府工作报告。
从2016年2月开始申报到如今正式获批,历经一年多时间,衡阳由此开启湖南制造业“长株潭衡”城市群新局面。市经信委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衡阳制造业有基础、有规模,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代表性,“入选试点既是对衡阳的肯定,也让衡阳拥有更好的机会去先行一步、抢占先机”。
衡阳工业“引擎”——白沙洲工业园区
■彭斌 摄
试点意味着什么 ——抢占制造业发展先机
?
南岳电控装配车间■罗盟 摄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吹响了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号角。
当前,我市正处于工业化向中后期发展阶段,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衡阳这一老工业基地既有稳增长的压力,更面临产业结构调整、体制机制创新等一系列变革和挑战。
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周农履职衡阳后,明确提出必须通过工业经济、县域经济、旅游经济的植优补短,加快新旧动能接续平稳转换;明确要求全市上下高度统一思想,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加快试点申报和创建步伐。
去年2月,工信部《“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工作方案》下发后,市委副书记、市长周海兵要求“抢占先机,全力申报”。
市经信委邀请专业团队编制《衡阳市创建“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实施方案》,向工信部提出试点示范申请。今年2月长株潭获批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后,省经信委明确支持我市纳入该试点示范城市群。
3月16日至17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原校长黄伯云,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专家、中国工程院制造业研究室主任屈贤明等专家组成员莅衡,对我市申报试点工作进行考评,且一致通过。
4月17日,这一试点终于落地。工信部批复:原则同意《衡阳市创建“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实施方案》,并将衡阳市纳入长株潭“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
公开报道显示,自去年启动“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创建工作以来,全国已有30多个城市向工信部提出了申请。根据计划,今年会有20至30个城市入选。
工信部相关负责人此前曾指出,开展以城市(城市群)为载体的“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工作,是推动《中国制造2025》系统落地的重要抓手,有利于调动地方主动性和创造性,探索新常态下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模式、新路径。
试点意味着什么?业内人士认为,“试点”资格既是对一座城市的肯定,“证明你有基础、有潜力”,也赋予了城市先行一步的机会,“可以抢占先机赢得机遇”,同时,还可以带动更多地区的发展,“发挥辐射作用”。
市经信委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衡阳纳入长株潭“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除了可以获得国家政策、专项资金、重点项目等方面的优先支持,还将获得工信部在关键技术突破、产学研协同、人才培训等方面提供的专业化咨询和服务,这将大幅提升衡阳制造业的能力和水平。
衡阳底气何在 ——曾是国家装备工业基地
?
衡变公司自主研制的首台正负800kV直流换流变压器
■王翟 摄
衡阳的工业历史辉煌,在计划经济时期被定位为国家装备工业基地,为全国26个老工业基地之一。
数据显示,上世纪60年代,全市工业总产值曾占全省的28%;中央12家核工业单位集群落户,为我国研制第一颗原子弹作出了重大贡献。
新中国第一套重力选矿机、第一台环境噪声监测器、第一台牙轮钻机、第一台连铸钢机、第一台井下铲运机等一连串“第一”,“中华”牌锁具、“工农”牌手扶拖拉机、“芙蓉”牌手表、“湘江”牌自行车等名优产品见证了“衡阳制造”曾经的辉煌。
不仅如此,近年来,“衡阳制造”成功打造南方最大的输变电产业基地,获批国家输变电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无缝钢管及深加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湖南汽车零部件产业示范基地”。据统计,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9%;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18户,占全省新增规模工业企业总量的10%;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380.73亿元,增长17%,占GDP比重达到13.3%;规模以上工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9.3%。
“对标‘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衡阳优势明显。”市经信委有关负责人说。
该负责人介绍,全市规模以上制造企业达1012家,形成了冶金、机械、化工、轻工、医药、电子信息等36个门类的工业体系,186类工业产品拥有省级以上名优称号,汽车零部件、变压器、电缆等100多个系列工业产品具有生产许可证、产品目录、特许经营权或国家计划项目等完整的软资源,超高压、输变电、燃油喷射系统、涡轮增压器、机油泵、特种车辆、叉车、重卡、大口径无缝钢管、大屏幕电视机、精密模具等十多个门类产品在全国乃至世界享有盛誉。
同时,围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市基本形成了5大优势产业集群:以特变电工为龙头的变压器、电抗器、互感器等输变电及控制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南岳电控、湖南机油泵、天雁机械为龙头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产业集群,以五矿金铜为龙头的铜铅锌精深加工产业集群,以富士康、鸿富锦为龙头的中国亚马逊电子用品制造中心和南方最大的精密模具产业集群,以中核二七二为龙头的军民融合产业集群。
“不仅如此,‘衡阳制造’的平台支撑也十分给力。”该负责人介绍说。
记者了解到,园区平台方面,截至2016年底,全市有11个工业园区,省级工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62.6%,全市专业园区体系基本形成;开放平台方面,全省首家综合保税区运行良好,公路口岸建成投运,铁路口岸、“无水港”等推进顺利;科技平台方面,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6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0家;金融平台方面,17家银行和金融机构入驻,去年7家公司上市新三板,湘油泵实现了我市IPO零的突破;服务平台方面,去年底在全省率先建立金融信用信息服务中心,目前已收集8136家企业信息、入网594家企业、撮合贷款21.6亿元。
人才集聚效应是衡量制造业升级成效的一项关键性指标。据统计,全市拥有本科院校4所、大专院校9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40所,高校数量位居全省第二。近年来,每年培养各类技能人才2.5万余人。
金则利特种合金有限公司火热的生产场景■彭斌 摄
“衡阳制造”如何发力 ——抓好“一个试点,三个示范”
?
衡阳富士康生产的摩拜单车■彭斌 摄
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试验田,衡阳如何发力?
市经信委负责人介绍,“衡阳制造”的发展方向已经明确,那就是,围绕制造强市建设,实施“663”行动计划,建设“一个试点基地和三大示范区”。
一个试点基地,即加快建设军民融合产业发展试点基地。
“衡阳军民融合产业空间很大,大有可为。”该负责人告诉记者,我市将从整合核产业链、推进军民融合研发孵化、推动军工企业建立军民融合企业家联盟、建设开发有关片区、设立产业发展基金5个方面入手,统筹军民两方面资源,加快建设衡阳东阳绿岛军民融合产业园、衡山科学城重要研发基地、天雁科技产业园、白沙洲工业园产业片区,力争用3年时间成功打造国家级军民融合产业基地。
三个示范,即全力打造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优势特色产业集聚示范区和老工业基地制造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以传统行业绿色改造升级、绿色低碳工业园区建设、绿色生产方式推广3大示范项目为重点,落实有色冶金、煤炭、化工、建材、轻工等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实施重点行业循环化改造和资源循环再生战略;以水口山、松木经开区等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和大浦工业园、耒阳大市产业园循环经济发展带为载体,建设工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重点建设建滔电子化工产业园、水口山铜铅锌产业园,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
——优势特色产业集聚示范区,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节能及新能源汽车、精密模具和机器人等6个重点产业领域,重点建设输变电南方智能产业园、汽车零部件产业链、富士康精密模具产业园,推动企业“抱团”,整合产业链、创新链、资源链,优化配置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打造开放型的产业生态体系,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优势特色产业聚集示范区。
——老工业基地制造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依托优势企业、科研机构和重大项目,对合江套、界牌等老工业片区进行高起点规划,加大改造升级力度,增强衡阳传统优势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充分利用衡阳临近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的区位优势,以及老工业基地产业配套齐全优势,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国际产业转移,建设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重要城市,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同时,我市还将打造五大体系,即新型制造业体系、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平台支撑体系、人才培养体系、政策保障体系,推动衡阳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二次崛起’。”该负责人对记者说。
2019年,将成为“衡阳制造”新的发展节点。
到那时,全市七大重点战略引领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将提高到50%左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现在的12.4%提高到15%,重点行业主要产品技术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成功打造一批国家级产业基地和高端产业聚集区;
规上制造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将达到3.01%,全市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2.2%,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2件;
引进院士、学科带头人、科技领军人等高层次人才1000名,引进创业团队50个,培育和引进高层次管理人才3万名,培养高级技师、高级技工等高技能人才6万名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达到30%以上,成功打造湖南省制造业人才集聚高地……
蓝图已经绘就,目标愈加清晰。“衡阳制造”的二次崛起,只待实践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