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自古就是中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要的节气之一。近年来,扫墓、踏青、会友等带动了与清明节有关的消费,“清明经济”逐渐升温。今年清明小长假期间,记者采访发现,祭祀用品“占据”背街小巷,商家店主希望借此“赚一把”。与此同时,餐饮业、出租车行业也“火”了一把。
传统祭祀用品热销
记者走访市区祭祀用品市场时了解到,早在三月底,店主们便将各式祭祀用品摆放整齐,准备迎接一年一度的“销售高峰期”。
高新区三泰市场附近的一家祭祀用品小摊前,摊主刘正青正在整理商品。记者看到,这里销售的祭祀用品有传统的香烛、冥币、金元宝等,也有近年来逐渐兴起的“新潮”祭祀用品。“跑车、手机、服装,这些祭祀用品虽然在我这里都有卖,但销量并不多。清明节,大多数顾客还是会选择购买纸花。今年,光纸花我就进了20多种,价格在0.2元—10元/支不等。”刘正青说。
一串鞭炮、一把香烛、一摞纸钱、一束花,这是衡阳人习惯购买的祭祀用品的“标准配置”。近年来,人们对环境问题和空气质量的关注度日益增加以及限放令的施行,不少市民将鞭炮这一项开支省掉了。
“这些祭祀用品加起来,需要40元—80元,这也是大多数人能接受的价位。”刘正青跟记者算起了账。他十分赞同大家的做法:“传统风俗我们要继承,但也要节约,不能浪费。过清明节,是为了追忆逝者,并不是真的要大家比赛‘烧钱’。”
鲜花越来越受到欢迎
随着“文明祭祀”风潮的兴起,鲜花作为最低碳、环保的祭祀用品,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根据往年的惯例,清明节前后,菊花的销量都会大幅增加。”先锋路某花店店主汪美婷告诉记者,清明节前几天,她加大了黄、白菊花等品种的进货量,为清明期间的销售做准备。
近年来,人们购买扫墓用的鲜花,以黄、白菊花为主。“我一般会建议顾客搭配一些雏菊、百合、康乃馨等。不同的花有不同的含义,可以寄托不同的情感。包成一束,颜色更漂亮,价格也还适中。”在汪美婷的小店外,记者看到已包装好的花束样品。“这些花束,价格在100元左右,很划算。”汪美婷说。
“今年,鲜花价格的上涨幅度并不如想象中的大。”汪美婷分析原因,主要是因为鲜花的保存期在10天左右,店主们也习惯了“错峰进货”。“虽然销售高峰集中在清明前后,但进货的时间是持续进行的,所以不存在货源短缺的情况,也不会造成价格上涨。”
小长假带火“农家乐”
清明时节,分散在四面八方的亲人纷纷回乡祭祖扫墓。三天的小长假不仅催生了旅游消费,也催生了餐饮热潮。
“以前清明节只放一天假,回来扫墓,时间紧张。现在好了,扫完墓,还能跟亲戚们一起吃顿饭,好好聚一下。”市民陈建国将聚餐的地点选定在耒阳竹海的一家农家乐里,“那里不仅风景好,还可以钓鱼、打牌、散心。
记者走访发现,与春节聚餐时追求热闹喜庆的氛围不同,清明里的团聚,更看重的是休闲、轻松的环境。而除了“玩”,“吃”也是度假的关键要素。“一般的餐馆,做的菜都中规中矩,吃不到当季最新鲜的味道。”这也是陈建国选择农家乐的原因,“农家乐的菜品,接地气,还能吃到正宗的野菜。”
“中午12点不到,我们的饭桌就已经坐满了客人。清明期间,我们主推野菜和土菜,一桌下来大概200—400元。”107国道旁的一家农家饭店的老板刘先生表示,虽然今年春天来得晚,但大家踏青的热情一点都不低,特别是现在旅游讲究回归自然,清明小长假到农家乐吃饭、玩耍成了首选。据他介绍,由于他们所处的地方交通方便、依山傍水,所以客人特别多。
和陈建国有着同样想法的市民还有很多。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市民,自驾、出游、踏青、赏花,几乎是大家共同的假期安排,“清明小长假期间,高速公路不收费。趁着3天假期,开车出去玩玩,挺好的。”
汽车租赁订单满满
受到清明小长假和高速公路免费政策的影响,汽车租赁市场迎来“旺市”。
记者从多家租车公司了解到,不少顾客从3月下旬就着手预订,为自驾出行提前准备。
距清明节还有两天,船山大道某租车行的老板宗小姐告诉记者,该车行20多辆汽车均“名花有主”,“今年租车的价格与往年相差不大,200—400元/天不等,租车主要用于清明出行,大多为全家出游或扫墓”。
据介绍,各家公司超过80%的车被预订,经济型车最受欢迎。租车工作人员郭小姐介绍说,这些车的租金平时每天140元,而目前的价格是每天210元。
此外,今年的租车市场还多了一个“参与者”——滴滴打车。
滴滴司机老王告诉记者,清明节期间,若包车到衡阳县洪市镇,往返大概要300元左右。今年,他总共接了4笔单,其中因为自家要扫墓,还推掉了一笔单。“大家都是借这个平台来接单,然后再讲价。但是去乡下的数量还是不多,城区的生意比以往要火爆一些。”老王说,“中午1点到下午4点,我纯收入就有300元,客人大部分都是去汽车站、火车站和近郊一些地方。”
观点——
更应注重节日内涵的挖掘
2500年前,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纪念舍身相救的介子推而设立的纪念日,几经演变,成为今天国人纪念先人的清明节。面对商家抢夺清明节日市场和清明节“商业化”趋势,也有市民担心清明节正逐渐失去本来的意义,过度商业化会让传统节日变味。
对此,民俗研究者、衡阳师院副教授彭宁认为,清明节是民族传统节日、传统文化的回归,过度的商业化显然会冲淡这份感情。当前,有不少公众特别是年轻人不了解节日文化内涵。在国际上,清明节也被译为扫墓节。我国古代社会就设立了清明扫墓的文化活动,以出门踏青的方式来调解人的情志,让人感受到历史自然的博大力量。
彭宁分析说,我国现在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来放假,实质上是想借此帮助大家回归人性的情怀,舒放情性。在北方的清明民俗里边,甚至有放风筝的民俗活动,叫做放“晦气”,通过这类活动引领人们亲近自然,回归生命的节律,燃起年年复始的新希望。至于如今乡村游所引发的经济效应,她表示,只要能够接近民俗文化主旨,不过分、不偏离,都是可以鼓励的。政府、企业、媒体应合力引导与传统节日伴生的“节日经济”健康发展,并进一步挖掘传统节日丰富的文化内涵。
农家乐前停满了车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