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话原文】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中捷双方应该适时提高双边关系定位,坚持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双边关系,本着互相尊重、平等相待的原则,坚定支持对方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确保中捷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牢牢把握两国关系发展的大方向。
——习近平《奏响中捷关系的时代强音》(2016年3月26日)
【出处】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解读】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于贞观十一年(637年)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聚德义。“十思”是奏章的主要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即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魏征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大业,被后世赞为“一代名相”。魏征去世后,唐太宗亲自为他撰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将魏征比作“人镜”。
奏疏的首句即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长,生长。本,树根。意思是说,要想树木生长得高大茂盛,一定要稳固它的根系;要想水流长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这是采用比兴手法,以引出所要陈述的观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想要国家长治久安,人君一定要积聚道德仁义。
习近平主席在文章和讲话中,多次引用魏征的这句名言,旨在强调基础工作的重要性。无论是国家双边关系,还是地区安全合作,抑或是思想政治工作,都要固本强基,这样才能行稳致远。
(据《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