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食用紫菜肠胃不适,怀疑紫菜系塑料薄膜加工而成;市渔政管理部门辟谣:塑料薄膜无法生产出假紫菜,且有悖基本常识
紫菜吸水后不反光(左),塑料不吸水易浮在水面且反光明显(右)。 (资料图)
本报讯 (记者 胡亚华) 25日上午,家住建设新村的刘先生致电本报报料,他去年年底购买了一斤紫菜,食用之后,感觉胃肠不适,他怀疑紫菜可能是塑料薄膜加工而成。
“这紫菜咋泡不烂,弹性十足,难扯断。”当日上午,刘先生带上购买的紫菜当着记者的面进行演示,他将浸泡在水中的紫菜捞出,反复扯拉,紫菜有弹性,不易扯拉断裂。据介绍,刘先生去年年底以100元每斤的价格购买了一斤紫菜,接连食用约半斤后,感觉身体不适,尤其是肠胃不舒适。因此质疑:这紫菜缘何难以扯拉断裂,是否由塑料薄膜加工而成?
随后,记者带着刘先生购买的紫菜来到衡西大市场,从事紫菜销售达20余年的李姓商贩称,他从来没有听说过此类情况,紫菜大多来自福建、江苏沿海地区,分为坛紫菜和条斑紫菜两大类,其韧性远远低于塑料薄膜,在气味及味道方面,也有天壤之别,不可能发生混淆。他尝过少许刘先生购买的紫菜后,认为系真紫菜。
“紫菜为海洋中生长的一种水生植物,干紫菜能吸收水分,且在水中分解。”市渔政管理部门相关负责人分析认为,塑料薄膜韧性大,撕扯不开,且不吸收水分,塑料薄膜根本无法生产出假紫菜;塑料膜假冒紫菜,这显然有悖基本常识,而且紫菜销量较小,根本没有造假的价值,该负责人称,关于网上传播的“紫菜是塑料薄膜做的”这种说法纯属谣言,市民要相信科学,切莫信谣传谣。
2月27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务院食安办主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毕井泉表示,对于近期在网上传播的“塑料紫菜”等食品谣言,要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严厉打击。
毕井泉说,《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编造、散布虚假食品安全信息,构成违反治安管理处罚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同时,广大消费者要增强判断意识,不要盲目传播谣言消息。
近期,大量关于“塑料紫菜”的视频在网上广泛传播,该视频引起了消费者的恐慌。对于视频中的紫菜是否由塑料制作,中国食品辟谣联盟专家、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钟凯博士表示:“视频中的产品干时脆,遇水变软,塑料并不吸水,所以它不可能由塑料制作。”
毕井泉说,过去曾经有过“纸馅包子”的虚假新闻报道。《食品安全法》规定,媒体造谣要承担赔偿责任,相关责任人要给与处分。建议媒体参与到食品安全的社会共治中来,不但要大力揭露制假售假的行为,同时也要监督不实的食品传言,向消费者传播科学的食品知识。
(据新华网)
严厉打击编造“塑料紫菜”等食品谣言的违法行为
■相关新闻
严厉打击编造“塑料紫菜”等食品谣言的违法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