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编/李少华 校对/刘丽花 版式/张文莉
2016年12月6日 星期二
谭
冠
三
■本报记者 陈润 实习生 谭慧姿
谭冠三(1901—1985),湖南耒阳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共产主义战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卓越的政治工作者,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人物简介
他27岁投身革命,任职赤卫队党代表后,就开始与红军政治工作结缘;长征途中,他与战友多次巧妙击退了敌军的追击,带领战士走出了雪山草地;抗战时期,他在率部开展抗日反顽游击战争的同时,积极参加中央党校学习,为以后成为“政工名将”奠定了更加扎实的理论基础;进军西藏后,他为解放西藏、建设西藏立下赫赫功勋,被誉为“雪山名将”
谭冠三
1901年1月31日,谭冠三出生于耒阳小水铺区柘溪谭家村。当时中国社会积贫积弱,对谭冠三的心灵产生了巨大触动,25岁时他毅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在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耒阳县第二区党团书记兼区赤卫队党代表。
朱德与红大一期一科毕业留校的同学在延安合影。后排左三为谭冠三。
▲
过草地遇险,“空炮计”化险为夷
1928年,轰轰烈烈的湘南起义爆发,满怀激情的谭冠三坚定地投身革命。随军转移到井冈山后,任红四军军需处文书,并参加了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当时,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正处于燎原之势,国民党反动派疯狂“围剿”革命。谭冠三所在的部队于1929年初转战赣南、闽西。
从任职赤卫队党代表始,谭冠三似乎注定了与红军政治工作结缘:从1930年6月起,历任红十二军(政委邓子恢)一纵队政治部宣传科科长、红四军(军长林彪)第十二师三十四团政委、红一军团军事裁判所(所长张际春)书记、陕甘支队(司令员彭德怀、政委毛泽东)四大队(大队政委杨成武)政治处主任。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1934年10月,中央领导机关和红军主力决定退出根据地,向西转移。谭冠三也随主力红军踏上了波澜壮阔的长征征途。
1935年初,离开中央苏区仅仅两个月,红军部队减员严重,8.6万人的中央红军到达贵州遵义时只剩下3万人。在到达遵义的第二天,中央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总结反“围剿”斗争中的问题,分析批判了“左倾”机会主义者在军事领导上所犯的一系列错误,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在遵义,部队休整12天,进行了整编。
时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巡视团主任、红一军团军事裁判所书记的谭冠三,亲历了毛泽东是如何发挥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的全过程。主动出击,四渡赤水,二进遵义,佯攻贵阳,这是一场非常巧妙的运动战。毛泽东指挥红军大踏步前进,大范围迂回,忽南忽北,声东击西,以各种佯攻调动敌人,争取主动,并陷敌人于被动,摆脱了红军长时间被迫挨打的局面,开辟了新胜利的前景。
然而形势还是很严峻的,在缺少补给的情况下不断征战,巧渡天险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还要和党内的分裂主义作斗争。夹金山下,一、四方面军会合,两大主力红军总兵力达12万人。中央曾于六月间制定了“松潘战役计划”。由于张国焘害怕同胡宗南作战,拒不执行计划,使松潘战役计划未能实现,红军不得不经草地北上甘南。
从毛儿盖出发,沿着通往北松潘的路向东前进。大约走二三十里,就拐向西北一个无名的山谷。山谷中郁郁葱葱的树木遮天蔽日,一个小战士对谭冠三说:“谭主任,这里的树真多,和咱们老家的山林多像啊!”他笑着说:“是啊,中国这么大,好地方多着呢,将来咱们要把全中国都建得和苏区一样,让所有的劳苦大众都过上好日子。现在我们的任务就是捡树枝,能背多少就背多少。”因为草地里,连引火的柴火也没有。穿过这片树林,景致大变,茫茫的大草地展现在眼前。
▲
27岁投身革命,
与红军政治工作结缘
进入草地不知多少天了,谭冠三带领的队伍在之前的战斗中走散了,并且严重缺员,战士们饥肠辘辘,只有十几支枪,还缺少弹药。这一天,队伍看见不远处有一支小队伍正在休息。谭冠三赶紧派了哨兵前去打探。不一刻,小战士高兴地跑回来:“是自己人,是翁主任!”原来是翁祥初带领的一个炮兵连正在休息,也是向北出草地集结。
翁祥初是他的老战友,早在1930年在红十二军时就打过交道。后来两人又一同在红一军团政治部当巡视员。今天在这茫茫草地上,两个老战友紧紧地握住手。可是战友相见的笑容还没有展开,又出现了新的情况。天际边有一支骑兵小部队,当时部队传达了国民党骑兵不断骚扰红军的战报,他们想这绝不是自己的部队,因为那时红军已经没有这么完整的骑兵部队。谭冠三感觉到这也许是自己革命到底的时刻了。他拿出带着体温的二两炒面,说:“咱们把这最后的一点儿口粮吃下去,有点力气拼死他两个咱们也够本!” 翁祥初握着他的手,一切情感都在这无言之中。
当他们做好战斗的准备时,情况又有了戏剧性的转变,与小股国民党骑兵相反方向又有一支部队向他们这边靠拢。“是自己人。”原来是梁兴初带领的一个机枪连。这真是令人喜出望外!三支队伍合成一股,他们稍作商量,迅速部署战斗,准备与敌人拼死一战。找好地形,隐蔽在草丛中,梁兴初把机枪排在谭冠三的部队中间。翁祥初命令炮兵作好战斗准备,先用枪后用炮。敌人的骑兵开始冲来了,当敌人进入步枪射击范围时,谭冠三的部队开始用步枪射击。但是敌人仗着人多没有把他们看在眼里,还是继续往前冲。敌人越来越近了,突然为首的敌人手中的战刀一挥,其他人都挥起了战刀,更加疯狂地冲了过来。
马蹄的声音几乎盖住了步枪射击的声音,已经可以清楚地听到敌人的吼叫声,很快敌人的骑兵就进入了机枪近距离扫射的范围。“射击!”梁兴初一声吼,几挺机枪同时开火,前排的敌人像被割倒的麦子一样齐刷刷地倒下,后面的敌人顿时吓蒙了,急勒住了马,掉头往回跑。机枪继续射击,被击中的敌人不时从马背上掉落。等敌人一直跑出了射程,谭冠三马上说:“别打了!省点子弹。”梁兴初不肯,又令射了一组点射。敌人远远地站住,掉过头来,与红军形成了对峙的状态。这时翁祥初发现为首的敌人正用望远镜向这边望,翁祥初命令炮兵马上把炮架上。谭冠三、梁兴初望着他一头雾水地问:“刚才我们拼命射击,你在看,现在敌人退了,你架炮干什么?”翁祥初笑着说:“刚才我是使不上劲,现在我也得出点力呀!”说着用下巴指了一下敌人。谭冠三和梁兴初向前望去,可能是敌人骑兵看到红军有机枪还有炮,有些害怕了,继续向后退却,不一会儿就跑得无影无踪了。就这样,草地战斗结束了。
谭冠三笑着说:“老翁,原来你这是空炮计呀!”梁兴初也低声地说:“告诉你们俩,其实我也没子弹了,我的机枪也和老翁的炮一样成了空机枪了。”谭冠三拍着梁兴初的肩头说:“原来你最后那组点射也是空枪计!”三个人抱成一团,畅快地笑了起来,顿时把刚才战斗的紧张、疲劳抛到了九霄云外。经过这次有惊无险的遭遇,他们决定三个连队一起向北走,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应付敌人骑兵的突袭。一路上大家的情绪很高,行军速度也加快了,过了几天就看到前面有山了。估摸着就要走出草地了,几个年轻的小战士情不自禁地跑了起来,一个战士诙谐地说:“快摆脱这些革命的绊脚泥巴!”
久经战火,进军西藏成就一代“雪山名将”
▲
1935年9月,腊子口上降神兵,红军北上途中最后的一个也是最险要的一道关口被红军攻克,彻底粉碎了蒋介石企图把红军困死、饿死、冻死、拖死在雪山草地的计划。
1936年6月,谭冠三进入抗日红军大学学习,成为抗大一期生。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谭冠三时任抗大政治部秘书科科长。1938年5月,冀中主力部队改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并成立冀中军区。11月24日,为加强对冀中军区的领导,增强冀中军区的抗日武装力量,中共中央决定:贺龙所部八路军一二〇师挺进冀中,同时派程子华带一部分干部去冀中,程子华担任八路军第三纵队兼冀中军区政委。谭冠三跟随程子华来到冀中,历任八路军第三纵队兼冀中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冀中军区第一军分区政委兼七支队政委,参加开辟冀中抗日根据地的斗争。谈起谭冠三,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曾一语双关地说过:“和谭冠三这样的同志一起共事,我们真的要‘弹冠相庆’了!”
1940年春,谭冠三担任冀中军区南进支队政委,率部到冀鲁豫边区开展抗日反顽游击战争,应对国民党军石友三部挑起的军事摩擦,毛泽东曾幽默地说起:“以三对三,冠能盖石。”1943年春,冀鲁豫边区局势相对稳定后,他赴延安中央党校学习,为以后成为“政工名将”奠定了更加扎实的理论根基。
1945年8月,内战在即,谭冠三重新奔赴前线,历任冀中纵队(司令员杨成武)政治部主任、豫皖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第八军分区政委,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第十八军政委,与老战友张国华一道率部参加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再挺进大西南,参与成都会战。
1950年8月,西南局西南军区任命谭冠三为“支援西藏司令部”司令员兼政委。谭冠三又率领第十八军开始了“第二次长征”,进军西藏,解放西藏,建设新西藏,此后,他的后半生就扎根在了西藏,被誉为雪山名将。
1951年初,他率领“支司”部分人员开进藏。在西藏的特定环境下,坚决、准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政策显得特别重要。为了尊重藏族人民的风俗习惯,他在行军途中,同大家一样宁肯露宿在冰天雪地,也不进寺庙,不住民房。1951年10月26日,部队顺利进驻拉萨。当月的新华社拉萨三十日电记下了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幕:人民解放军进藏部队,在张国华、谭冠三两将军率领下已于二十六日胜利进抵拉萨。拉萨各界人民两万人于当日盛大集会,热烈欢迎张、谭两将军及全体指战员。当部队入城时,西藏地方政府噶伦以下重要僧俗官员均前往郊外搭设帐篷迎候,进藏部队先遣部队和西藏地方军队亦至郊区列队欢迎。中央人民政府代表张经武将军和张、谭诸将军以及西藏地方政府六位噶伦和代理噶伦并在郊外检阅了进藏部队。
1966年底,谭冠三调任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副院长、党组第一副书记。在林彪、“四人帮”狂喊“砸烂公检法”的极端险恶情况下,他为保护老干部和广大群众,同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受到林彪、“四人帮”的残酷迫害。他在被关押期间,面对“四人帮”的淫威,坚持原则,毫不屈服,表现了共产党人光明磊落、刚直不阿的崇高品德。1978年起,谭冠三历任成都军区顾问,全国政协第四、第五届常委。
1985年12月6日,曾在祖国边疆立下赫赫功勋的谭冠三辞世。临终之前,他向党提出了唯一的请求:“我死之后,请把我的骨灰埋在西藏!”1986年8月1日,根据他的遗愿,西藏自治区党政军民怀着深厚的感情,在拉萨“八一农场”苹果园隆重举行了谭冠三骨灰安放仪式。
墓碑正面有时任国家主席杨尚昆题写的碑铭:“优秀的共产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政治工作者谭冠三之墓。”墓碑的后面为阿沛·阿旺晋美副委员长用藏文书写的题词:“谭冠三同志为西藏的和平解放和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西藏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
(资料提供:耒阳市委史志办)
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部分同志在延安合影,前排左五为谭冠三
杨成武为谭冠三题写的“藏汉团结 巩固边防”
《谭冠三与老西藏精神》书样
宋任穷题写的“雪域丰碑 光照高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