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31日,湖南省委扶贫开发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工作会议公布我省2015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工作考核结果,我市获得“全面小康工作综合优秀单位”(第一名);
2015年,我市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26515元和14407元,是2010年的1.7倍和2倍;
截至今年6月,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167.6亿元,同比增长20.2%,存款余额及增量均位居全省市州第一(长沙除外);
截至今年1月底,我市机动车保有量达719177辆,其中汽车346494辆,城区近14万辆;与2014年新注册的汽车数据相比,同比增加11%;
今年9月中旬,人民日报旗下的《民生周刊》发布了“2016年中国地级市民生发展100强”名单(不含省会城市),衡阳位列第33位,在省内位居第一。
……
沉甸甸的荣誉,不断攀升的数据,正是我市百姓走向富裕的最佳注脚。理解“百姓富裕”,不仅仅包括市民收入的增加,还有精神上的富足、生活环境的改善,我市正朝着这个目标铿锵迈进。
对这几年幸福社区的变化,肖新湘深有感触。她说,社区居住环境变得更舒适了,邻里氛围更融洽了,社区服务更全面了。
政府加大投入,居民自己动手,社区现在路平、沟通、灯亮、绿美,居民时刻都可感受到民生改善和文明创建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
邻里互助工程,社区评选“文明家庭”、“文明门店”等活动的开展,催生了一派和谐景象。小区内的居民互帮互助,关系融洽,其乐融融,宛如一家。
■市民之声
肖新湘(社区工作人员)
■本报记者 唐海强
许骏杰(在外衡阳人)
人均收入“高”
百姓钱袋子越来越鼓
许骏杰说,衡阳百姓生活水平节节攀升,有车一族越来越多,政府为解决市民停车难题做了大量工作。据统计,我市共有临时停车泊位12008个,其中公共免费停车泊位8185个,收费停车泊位3323个。道路停车泊位2498个。合计14506个。
市政务中心的工商、税务等部门的服务窗口都比较繁忙,每天来办理各类企业创建手续的市民络绎不绝。
去年以来,我市全力响应国家号召,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掀起了新一轮的全民创业热潮。
据统计,去年,我市市场主体大幅增长,新发展内资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类市场主体36656户。目前,我市市场主体总数已达183968户。
从放宽行业准入、精简工商登记审批事项、全面落实创业扶持政策等,我市多措并举,全民创业的热情再一次被点燃,一批“80后”老板、“农民老板”应运而生。
实际上,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只是我市实现百姓富裕目标诸多有力措施之一,近年来,我市以项目建设为切入点,大力振兴工业经济、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不断发展第三产业,推动社会经济稳步向前,既促进了社会就业,也增加了城乡居民收入。
统计显示,5年来,我市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2万人,帮助25.6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2015年,我市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26515元和14407元,是2010年的1.7倍和2倍;截止到今年6月,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167.6亿元,同比增长20.2%,位居全省市州第一(长沙除外)。
消费的增长无疑是收入增长的一个明证。记者自市车管所了解到,截至今年1月底,我市机动车保有量达719177辆,其中汽车346494辆,城区近14万辆;与2014年的数据相比,同比增加11%。
■相关链接
回眸“十二五”:
五年来,我市坚持财政支出民生导向,五年累计投入1200亿元,年均增长24.5%。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26515元和14407元,是2010年的1.7倍和2倍。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2万人。25.6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开局“十三五”:
今年上半年,全市财政民生支出增长15.8%,占全部支出的63.9%,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36元,增长9.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64元,增长9.1%。
精神生活“富”
文艺活动丰富多彩
耳熟能详的乡村小调、感动人心的歌剧故事、醇香古朴的风情舞蹈……年度文化盛宴——“欢乐潇湘·幸福衡阳”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丰富了衡阳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这场精心烹制的文化盛宴中,全市每年开展大型活动达100多场次,村镇、社区文化活动3000多场;18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74个社区文化中心、千余个乡村文化广场,几乎每天有剧目排练、每天都有节目上演,让百姓尽情享受精神文化活动带来的无比愉悦。人气爆棚的演出,成为市民业余丰富的精神食粮。
此外,石鼓书院大讲坛 “船山故里·国学飘香”系列讲座洪亮发声,戏剧免费下乡,公益电影进农村社区,市内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爱教基地和公园均免费开放,让市民8小时之外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喜欢热闹的,可去到广场社区看一台好戏、观一部大片、跳一段广场舞;喜欢国学的,可以在“石鼓书院大讲坛 船山故里·国学飘香”中找到乐趣,读懂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爱通俗的,现代歌舞、花鼓戏、祁剧随时随地任你挑选;节假日,去各大广场转一转,赠楹联、土特产展销会等活动会让你收获惊喜。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人民群众的精神归宿。近年来,我市加大文化投入,大手笔建设乐民、惠民工程。“三馆两中心”等一大批文化地标和文化惠民设施或已经竣工,或正在兴建;乡镇(街道)有“一站”(文化综合服务站),村(社区)有“一室”(文化活动室);开展“公共文化进社区”,成功打造了“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农村十公里文化圈”。
当夜幕降临,广场、公园里响起了欢快动感的音乐,市民随着音乐节拍翩翩起舞。律动的音乐,轻盈的舞步,幸福的表情,跳出了衡阳人富足的精神世界。
综合指标“喜”
城乡居民大步奔小康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度,是衡量一座城市百姓富裕程度的重要标尺。
近年来, 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工作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
2015年,我市被评为2015年度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工作综合优秀单位(第1名),蒸湘区被认定为2015年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达标县市区(在全省20个达标县市区中列第10名)。
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考评结果通报中,石鼓区、蒸湘区位列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升幅度一类县前5位(分别为第3名、第4名),衡阳县位列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升幅度二类县前10位(第7名),耒阳市、常宁市、衡南县位列全省经济强县前20位(分别为第15名、第16名、第18名)。
据市统计局和市全面小康办监测,2015年,全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实现程度(国考指标体系)为88.6%,较2014年提高6.6个百分点。其中,经济发展、民主法制、文化建设、人民生活、资源环境实现程度分别为80.8%、89.1%、89.5%、95.0%、87.7%,较2014年分别提升5.1、4.8、16.8、4.2、5.6个百分点;39个指标的一、二级指标中有23项指标实现程度位列全省第1名。
此外,我市过去的短板指标也全面提高。2015年,我市对“有线广播电视入户率”、“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 “每万人口拥有‘三馆一站’公用房屋建筑面积”、“每万人口拥有律师数”、“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等短板指标加强调度,推进了短板指标大幅度提升,2015年,全市总提升幅度得分为54分,比2014年增加15.1分,其中有8项指标实现程度由后进位次攀升到全省第1名。
目标已定,号角吹响,胜利在前,在奔向全面小康社会的大道上,衡阳人的脚步越来越坚实。
公园内游人如织
塔山瑶族乡卫生院的医护人员上门义诊
望着即将成熟的柚子,农户笑逐颜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