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啤”:在创新中开拓市场
■本报记者 段玉贤
■编者按
日前,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周农在全市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暨重点项目建设调度会上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着力补齐县域经济、工业经济和旅游经济短板,聚力攻坚克难,加快衡阳发展。市委副书记、市长周海兵要求,强化短板意识,提振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为了更好贯彻这次会议精神,本报于5月10至12日,连续推出了“补短板、促发展”系列报道,社会反响热烈。为了进一步在全市营造补短板、促发展的浓厚氛围,促进县域经济、工业经济、旅游经济更好更快发展,从今日起,本报策划推出“凝心聚力抓发展”专栏,敬请读者垂注。
工作人员正在啤酒流水线上操作 ■记者 段玉贤 摄
近年来,啤酒行业同质化竞争日趋严重,进口啤酒大量涌入, 从2014年开始,中国啤酒业开始出现负增长。中国啤酒业是否已经走到了拐点?如何补强行业短板、开拓新的市场空间?记者专程采访了燕京啤酒(衡阳)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莫宏建。
莫宏建认为,行业变局既带来挑战,也蕴涵着机遇。一句话,就是要准确把握地域性消费特点及不同消费群体取向,打破同质化竞争,在创新中求发展。
按照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周农“补短板、促发展”的要求,燕京衡阳公司正从上到下付诸行动,不论是从原料配置、还是设备改装和优化产品结构,都做了一系列的改变。
莫宏建表示,在原料方面——酒花采用顶级的15万吨捷克萨兹酒花;大米全部使用新鲜的大米,48小时内加工到位,保持大米的新鲜度。
好酒需要好的设备做保障,公司今年的技改投入都是放在提高产品质量上,计划投入不下2000万元对关键设备改造升级,包括糖化、发酵、包装实现自控,减少人为的影响因素;在检测设备上也加大了投入,仅总氧仪就花了60多万元。为保持风味,口感,还引进气相色谱仪,使酒的风味稳定性得到改善,包括酒的保鲜期、抓总氧、抓原料新鲜度使得产品的新鲜度得到提高,水处理系统投资1000多万元,保证水硬度达到最佳酿造用水标准,保证口感干净、柔和。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