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不久,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考核中,常宁综合实力位居全省经济强县第16位。
这一成绩来自于常宁自我加压,奋发赶超,厚积薄发。历经五年的淬炼,常宁愈发璀璨夺目——
“十二五”时期是常宁经济发展逆势而进、实力倍增的五年,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69.6亿元、财政总收入16.31亿元,均比2010年翻了一番;与“十一五”末相比,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番。
这是产业转型应势而变、负重奋进的五年,面对资源环境的刚性约束,常宁变中求活、转中求进,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17.5:40.4:42.1;
这是城乡建设乘势而上、加快提质的五年,岳临高速建成通车,结束无高速的历史,国省道“五纵三横”格局初步成型;投入近30亿元推动城市扩容提质,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8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49%;
这是民生事业顺势而为、普惠共享的五年。累计投入民生资金110.2亿元,是“十一五”的3倍。全民医保、基本养老、最低生活保障覆盖城乡。
在“十二五”与“十三五”历史“握手”之际,常宁将突出“工业强市、特色农业、城乡统筹、改革创新、生态建设、民生优先、社会治理、自身建设”,抢抓新机遇、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
挖掘文化生态资源,发展特色乡村旅游 ■郭兴成 摄
工业强市:迈开循环化、集聚化“大步”
A
道路网络四通八达,工业企业鳞次栉比,机声隆隆不绝于耳……3月29日,记者走进常宁市水口山经济开发区,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铿锵音符正在此高亢奏响。
坐落于水口山经济开发区的水口山金铜项目是中国五矿重大投资项目,也是衡阳的工业“项目之王”。这个总投资达80亿元的工业“航母”将为常宁工业转型升级、环境保护提供新动力。目前,金铜项目一期工程如期建成,主工艺关键设备完成试车,即将竣工试产,年产值预计达60.96亿元,利税3.46亿元。
“十二五”期间,常宁市工业循环化、集聚化迈开大步。规模工业企业达62家,总产值210亿元,增加值46.08亿元,其中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59.6%。水口山经济开发区规模工业企业16家,铅锌铜循环产业链逐步成型;宜阳工业园投产企业22家,初步形成轻纺、鞋类、电子、机械制造等产业群。
“ 无工不富、无工不强。我市发展的关键在工业、潜力在工业、希望在工业。”常宁市委书记曾义国告诉记者,2016年,常宁市将坚持工业主导,加快转型升级,具体可总结为“抓好一个龙头、建好两个园区、做强三个板块”。即确保金铜项目正式投产,加快金铜项目安全防护区居民搬迁,抓好金铜项目二期工程的前期工作;抓好水口山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建设,宜阳工业园调规扩园,力争全市年内新增规模企业12家以上,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同时,积极对接“制造强省五年行动计划”,着力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次。做强有色化工、做实非金属、做大轻工制造板块。
特色农业:形成油茶、茶叶、烟叶等产业规模
B
宜阳工业走廊 ■吴向荣 摄
“一亩地可种茶苗18万株,每亩收入可达2万元。”近日,常宁市天堂山办事处黄洞村的吴贵看着成片的茶园,喜从心来。
“农业兴则百业旺,农民富则万事通,农村稳则天下安。”常宁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涛介绍,常宁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活力。“十二五”期间,常宁市农业产业化、特色化初具规模,已形成80万亩油茶、40万亩油菜、3万亩烟叶、3.3万亩茶叶、5000亩中药材的特色产业规模,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800余个,农业生产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2016年,常宁将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头等大事,围绕优势产业和传统基础,抓紧抓实抓出特色。该市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将着力做强特色产业、提升品牌效益。巩固扩大高产油茶基地,垦覆6万亩,新造3万亩,加快油茶生态文化产业园建设,建好高产油菜生产示范片,播种油菜40万亩以上,落实烟叶种植面积3.3万亩,收购烟叶8.5万担以上,创建1个国家级烟叶基地单元、1家国家级示范性合作社。同时,做响常宁茶油、塔山山岚茶、石盘贡米等特色品牌,打造一批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启动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园建设。
扩容提质:城市建成区“长大”近一倍
C
水口山金铜项目效果图
位于常宁市南门湖畔的常宁歌剧院可以用“震撼”二字来形容。常宁市歌剧院项目于2013年开工,投资近亿元,现已投入使用。整个建筑呈“一体两翼”格局,包括椭圆形剧场,300余人观影数字放映厅、多功能厅等公共配套设施,成为一座集演出影视、会议会展、教育培训、商务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市文化综合体及常宁市新的地标性建筑,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十二五”期间,常宁市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城市面貌日新月异。该市投入近30亿元推动城市扩容提质,城市建成区面积由不足10平方公里,扩大到近2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49%。完成19条主次干道建设和56条背街小巷改造,塔岭水厂扩建工程建成供水,城区管道天然气覆盖率达75%。新建污水处理厂4座、垃圾填埋场1个,建设35KV以上变电站11座,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大幅提升。同时,加快特色小城镇建设,3个乡镇列入全国重点镇,2个乡镇评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深入开展城乡环卫同治,市容市貌持续改观。加强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森林覆盖率达53.38%,列入省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
据了解,2016年,常宁市将坚持城乡一体、建管并重,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该市将加快城市建管大提质,全面实施“三年兴城计划”,有序推进新区开发,完成青阳广场、青阳中路提质改造,启动青阳公园建设;推进城乡设施大配套,重点抓好交通、能源、水利、信息“四张网”建设,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同时,构建城乡统筹大格局,推进城乡互动、镇村联动,构建城乡一体发展格局。加快水口山镇扩容提质,推进产城融合,打造全国经济百强镇。
2015年11月11日,随着“轰”的一声,一栋破旧泥砖房倒地。常宁市水口山街道松柏社区居民何顺头噙泪回看最后一眼,正式搬离有着近100年历史的水口山工矿棚户区。与何顺头一样,约4000户1.6万多居民将陆续搬迁。水口山百年工矿棚户区将彻底消失。
去年,常宁市将水口山百年工矿棚户区改造列为民生一号工程,抢抓省里推进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的机遇,建设水口山宜居工业新城。今年4月,正式启动水口山民生保障搬迁工程,这些工矿棚户区居民将全部“脱棚上楼”。
累计投入财政民生资金110.2亿元,是“十一五”的3倍;全民医保、基本养老、最低生活保障覆盖城乡;新增城镇就业和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77300多人,建设保障性住房6731套,改造农村危房7200户……“十二五”期间,常宁市交出了沉甸甸的民生答卷。
2016年,常宁将把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全力办好民生实事,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该市将着力推进重点民生工程建设,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突出“群众增收、易地搬迁、素质提升、兜底保障、基础扶贫”五大重点,抓好危房改造与精准扶贫的有机结合,年内实现3000人易地扶贫搬迁、8000人脱贫。同时,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规范发展学前教育,在城区新建4所高标准幼儿园;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推进城区学校扩容提质,改扩建和新建莲花、虎溪等8所小学,年内新增城区中小学学位3000个。加快标准化学校建设,落实“一乡两校一园”计划,年内完成松阳等7所乡村中小学建设。
民生优先:110.2亿元增进百姓福祉
D
房屋改造扮靓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