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全省建制村合并工作业务培训会上,衡东县并村改革工作经验被作为典型推介。
从去年11月中旬启动,到12月30日全面完成并村、合账、挂牌。仅用一个多月,衡东县将原来的561个建制村合并为233个,减少328个,减少幅度为58.5%,减幅较市任务数多减11%,比县任务数多减25个村,在我市创造了令人惊叹的“衡东速度”。
依法依规
——又快又稳完成并村改革
并村改革势在必行,却因直接涉及群众最根本利益,牵一发而动全身,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基层政权巩固,引发农村不稳定。
“再大的‘险滩’也要闯!早改革、早主动、早抓住中央在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等方面的战略发展机遇!”衡东县委书记程少平说。
为加强组织保障,衡东县成立了乡镇区划调整改革领导小组,由县委副书记、县长廖义智任组长,11名县级领导任副组长,县委办、县人大办、县政府办、县政协办等40个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区划调整、清产核资、机构设置、宣传报道、信访维稳、督促督查6个工作组,由相关县级领导兼任组长,专门负责具体改革工作。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组建了工作专班。同时,县财政还安排了70万元专项经费,以确保各项工作正常开展。
在程少平看来,衡东县并村改革工作之所以能又快又稳,重在坚持依法依规操作,让制度成为推进并村改革工作的强力引擎。衡东县在学习外地经验、广泛征求意见、不断充实完善、通过试点实践的基础上,多次论证、反复修改、几易其稿,制定完善了《衡东县并村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改革的原则、程序、政策、要求等,将此上升为全县并村改革工作的行动指南。
为了并村改革中,政策不走样,乡镇少走弯路,该县制定出台了《关于明确责任做好拟合并乡镇群众工作的通知》、《关于向乡镇派驻并村改革工作督查指导组的通知》,成立了群众工作组和督查指导组。群众工作组成员包括联系乡镇的县级领导和县直相关单位负责人,常驻联系乡镇,全程参与改革工作,协助做好资产核算、债务处理、村部选址、新村命名、信访维稳等工作;督查指导组由县委、县政府督查室和民政部门业务骨干组成,负责传达上级有关精神及工作要求,进行业务指导并督促抓好落实。
严格的纪律和“铁规”,倒逼并村改革顺利推进。该县以合并前24个乡镇为单位,开展并村改革工作,明确乡镇党委、政府为改革责任主体,乡镇党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对并村工作负总责,凡是并村工作没有完成的乡镇,领导班子不予调整。同时,根据省委、省政府“三严两停”工作纪律,出台了《衡东县乡镇区划调整和建制村合并工作六条组织保障措施》、《关于进一步严肃财经纪律切实保证乡镇区划调整和建制村合并工作顺利进行的通知》,要求全县各级党员干部必须严守政治规矩和组织纪律,对违反规定的严厉查处,严肃追责。
自上而下的强力推进,创造了“衡东速度”:衡东县所有乡镇仅用一个多月快而稳地完成并村工作,没有发生一起群体性上访事件和进京赴省到市越级上访事件,实现了心智不乱、干部不乱、资产不乱、档案不乱。
民意做主
——将群众的利益摆在首位
在廖义智看来,建制村合并绝不是简单地改个村名,换个公章的形体组合,否则就会出现各想各的事,各唱各的调,使建制村合并成貌合神离的“假夫妻”。“并村先并心,建制村合并要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民意,通民心,让并村成果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考验!”
听取群众建议和意见是衡东县开展并村工作以来最频繁的事。该县通过召开不同层次的座谈会,听取乡镇包村包片干部“两代表、一委员”、村干部、老党员、组长和有威望人士、群众代表的意见,充分了解干部群众的真实想法,将召开座谈会的过程转化为逐步统一大家思想认识、汇集人民群众智慧的过程,确保改革工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新村命名和村部选址是并村改革工作中矛盾较为突出的环节。”衡东县民政局局长赵自文告诉记者,在新村命名上,全县范围内确保不出现相同的村名,共清理了26个同名的村名;保留以原乡政府名称命名的村名、历史老村名、文化特色村名和历史名人村名;调整后的村名,原则上在撤并的村中选择,尽量不使用新村名,全县共保留老村名199个,启用新村名34个;对争议不下的村名,按程序由县民政局地名办进行认定。
在村部选址上,该县则按照方便群众办事的原则,选择交通便利、半径距离相对中心、人口较为集中的地点作为新村办公场地;充分发挥现有资产作用,选择现有村级活动场所中条件较好的地方作为新村办公场地,有的利用原村部、小学等场所翻新改造,避免造成资产闲置和浪费;同时,充分考虑平衡关系,即:对村部选址矛盾较为突出的新村,以“用A村名,用B村部”的方式予以解决。
资源资产和债权债务的处置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也是此次并村改革中群众最关注的问题。在并村改革中,该县始终将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明确合并后新村转移支付按照 “基数不变,只增不减”的原则进行安排,村民生产生活、财产权属、经济关系均保持不变;明确原村债权债务由乡镇锁定数额,分清类别、分类处理、逐步化解,不平分资产、不分摊债务。确保村集体资产不流失、群众利益不损害、农民负担不加重。
过渡期村级班子的妥善配置,事关并村改革的稳定、高效开展。在过渡期内,新村成立临时工作委员会,临时工委书记配备采用两种模式:合并后的新村,能通过协商产生工委书记的,就由协商产生的人选任工委书记;如果不能通过协商产生,则由乡镇党委在本乡镇机关和事业站所干部中选派。合并前原村支部书记任工委副书记,其他村支“两委”干部为工委成员,过渡期内,村干部待遇不变。
资源整合
——组团发展激活村级经济
原甘溪镇甘溪社区居委会徒有其名,没有版图、驻地,一直制约着社区的发展,此次并村改革中把社区附近的明桥村、甘溪村、枫荷松村合并归一。以S315线为纽带,以镇政府驻地为中心,建立以裕华化工至甘溪水电站一带的以工业为主、商业为辅的小城镇建设走廊,全面扩容提质小城镇,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
作为全县并村改革的试点乡镇,甘溪镇党委、政府围绕打造中心村,促进大发展的理念,立足甘溪本地实情,科学设置三点布局,做大做强小城镇建设、集镇商贸发展、生态旅游三个中心。
石岗集镇市场建立于建国初期,衡东境内,特别是甘溪周边乡镇村民习惯到石岗赶集,集贸市场规模较大,商业活跃,故以石岗村为中心,三个大村合并,规范集镇市场管理,促进石岗经济科学发展。夏浦村及周边村地处金觉峰下、洣水河畔,境内有洣水两岸的“十里荷花”和奇山怪石的“风岩洞”,自然风光秀丽。同时,有香火不断的“金觉寺”、“谭公庙”,宗教文化底蕴深厚,被申报为国家传统村落保护区。在此次并村改革中,夏浦与邻近的金觉村、大岳村、新桥村、农林场村合并,整合自然、人文景观,科学谋划,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观光产业。
长期以来,衡东县许多建制村多而散、大而不强,村庄小、农业基础设施差、资源碎片化等瓶颈制约了产业发展。
衡东县委、县政府科学研判,立足“乡村旅游、红色旅游、休闲农业旅游、打造油茶产业”的目标,提出“要实现村子并大并强,围绕产业来并村势在必行!”在此次并村改革中,衡东县参照城镇建设标准,共设立了48个中心村,村均人口达4218人,其中由杨梓坪、水湖、青草湖三个村合并而成的中心村——吴集镇杨梓坪村人口超过8500人,为该县人口最多的建制村。村子并强并大后,促进了产业的整合发展。此次,全县大部分村以产业为纽带,以合作经济组织为龙头进行产业并村,基本实现了“一村一品”的产业特色。
“以强带弱、以大带小,资源整合,建制村组团发展,实现了1+1+1>3效应!”廖义智透露,建制村合并大力推进产业规模化、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工作,将有效激活村级经济发展。
衡东县并村改革工作安排暨业务培训会现场